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如何解答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2-10 10:08:32

中考历史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此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的能力。新课改形势下,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解答时,更加注重考查学生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见解、感悟等。如何才能有效解答中考历史材料分析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

首先是审题

一审设问,根据限制词(如时间、地点、人物等),确定答题的方向,做到坚持问什么答什么。先阅读材料后面的问题,再带着问题有针对性阅读有关的材料,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在读设问时,我们要注意设问的每小题分为几个层次,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阅读既可以节约答题时间,又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二审材料。判断材料所指示的历史事件(中心主题),这是审题的关键。1.根据材料内容判断考查的历史事件。通过阅读材料(材料可以看得懂),建立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做到宏观上理解和确定中心相结合,明确材料的主题,判断出相关的历史事件。2.根据关键词、句判断考查的历史事件。我们必须在“仔细”上做文章,做到认真审题,抓住材料中的特定限定语或句子,即关键词、句判断出此材料内容说的是什么事件,特别是原材料较难直接看懂的情况下。答题要答在点子上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3.根据引文出处判断考查的历史事件。因为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等信息,给学生某种提示或引导,是考生答题获取依据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而不可漏读。

其次是作答

材料分析题一般分为三种问法,作答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第一种“根据材料,请回答……”答案往往是原本地出现在材料中,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找出答案;第二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答案则会出现在课本中,可以用材料所给的信息在课本及资料找出相关的答案;第三种“不写根据材料,也不写结合所学知识,直接提出问题”,答案或者直接从课本中找出,或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课本知识进行回答。这里需要注意正确使用发散性思维:一是要立足问题,展开多向思维,展示自己的新认识、新观点;二是要注重事理结合,史实与观点有机的统一。

典型试题:(2011年 河北省中考31题)

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是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

材料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孙中山遗嘱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把敌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28 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一卷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经验”。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哪些史实是这一经验的体现?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类分析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第(1)问要求是“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国民革命的“经验”,即答案在原材料中按要求可直接找出。而材料一中最后一句明确指出了“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第(2)问考查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本问要求“据材料二”,一定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紧紧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作答。

参考答案:(1)唤起民众,共同奋斗。(2)团结人民。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敌后抗战;领导人民解放战争。

典型试题:(2011年 河北省中考3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3 年,美国强行打开日本的大门后,西方列强纷纷侵入日本。日本经济遭到摧残,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材料二:1931 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 年下降了1/3 ,进出口贸易额下降约50 % ,失业者多达300万,在业工人工资降低了1/3 以上。1/3 的农民失去土地,许多地方发生饥荒,农民要求减租的斗争达3400 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300 万人丧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全国1/4 的财富被毁,生产水平只相当于战前的1/3 ,经济陷于崩溃。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

(2)为摆脱这三次危机,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第(1)问根据限定词“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并明确考查的方向,分析三次危机出现的“直接”原因。材料一表述了“美国和西方列强入侵日本”;材料二有效信息,即关键词“1931年”判断出正是经济大危机时期;材料三中现象的出现是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仔细分析阅读材料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较有难度,考生必须要对课本知识进行系统整合并提炼概括。第(2)问承接第(1)问,两者具有因果关系。根据第(1)问,思考三个历史事件相对应的措施,找出相对应的措施结果,再深入挖掘其措施的影响,并要注意问题的限定词“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材料一明治维新的实施,使整个世界的资产阶级队伍扩大,统治巩固;材料二为摆脱大危机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与德意勾结组成轴心国集团,使旧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材料三日本受到美国重创,战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已经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参考答案:(1)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2)资产阶级统治扩大;华盛顿体系逐渐瓦解,轴心国集团形成;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现)。

典型试题:(2011年河北中考33题)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的和平建议及在人大常委会上的报告,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对台工作方针。

*1979 年元旦,为了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1)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台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结合所学的中外现代史相关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1979 年提出对台方针的背景。

解析:本题从宏观角度考查了提出和平统一台湾这一方针的背景,从建国初到今天,我党从未停止过任何一个统一的机会,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第(1)问考查了从1955年至1979年党和政府对台方针的变化。由限制词“材料反映出”可以直接从材料中找出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变化”的要求应遵循“从什么”变为“什么”。依据两则材料的中心意思,即关键词就能很快作出答案。第(2)问提出限定条件“中外现代史相关知识”和“1979年”,要紧扣这两个条件的核心信息并结合所学课本历史知识思考进行作答,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民族愿望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1)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提高了国际地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单位:河北省饶阳县第二中学)

责编/董 璐

推荐访问:中考 解答 分析题 材料 历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