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论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17 10:32:20

摘要: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构建和谐的社会,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必须有社会稳定机制和调节机制做保障,本文论述了社会保障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发展

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含义

所谓社会保障,就是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称:“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社会保障的含义大致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在生、老、病、死、伤、残、丧失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给予的物质帮助,以此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而建立的一种制度”。从广义讲,它是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安全感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使整个社会呈现稳定的局面。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就是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络,来消除竞争机制运用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目前被大家公认的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大致有以下四个部分: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社会服务。

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必须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费用和工资并列为劳动力再生产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消费基金。经济实力是发展一切事业的物质基础,当然,它也是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必然要依赖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形成国家、企业或集体和个人的原始收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是在再分配领域中实现的国家和社会通过财政预算和社会统筹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向保障对象提供资金和服务。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保障超前,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制约经济的发展;滞后,则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2、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是劳动者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保证全体居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消除因年老、疾病、伤残和失业而引起的贫困,使劳动者有安全稳定感,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弊端。例如社会保障是与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只要进入就业圈,就基本上有了保障,而且因所有制不同,保障水平差距也很大,全民单位和机关行政事业单位社会保障水平高,城镇集体单位次之,县以下集体和乡镇企事业不完善,合资和外资企事业高低标准不一,个体和私营企业不健全,在用工制度方面,同一个企业中存在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劳保待遇不一样,广大农民也基本处于家庭赡养的自我保障。由此可见,在城乡建立和完善不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安全网络”的覆盖面已显得十分紧迫。

3、社会保障要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益”的关系。

从理论上讲。社会保障作为“稳定器”和“安全网”应当起到调节各阶层收入,避免贫富差距过于悬殊而带来的两极分化,应该做到坚持在优先提高效率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相互促进,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的。我国在过去较长时期内,比较多的依靠行政手段和政策干预来消灭贫困,在居民收入均等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掌声雷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幅度拉开。这种收入差别意味着竞争和活力,有力地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工业企业来看。企业之间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不仅反映在工资和奖金上有差别,而且也反映在提取企业福利基金方面有差别,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和企业利润的提高福利基金也有所增加,经济效益越高,福利就越高。由此可见,打破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保持合理的收入差别,才能有竞争实力,才能提高效率。

4、社会保障应对收入差距起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作为“调节器”还应该在合理的收入差距和在消灭贫困方面起到调节作用。比如在西方各国的社会保障,在消灭失业和收入均等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对收入差距理应起调节作用。

三、社会保障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社会保障事业要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应。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有计划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以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婴幼少年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这就是说,在我国经济尚未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时候,老龄化程度却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比例,而且绝对数大,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会给社会保障事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首先,人口结构变化使扶养重心由婴幼少年转向老年,国家和集体负担加重。一般说来婴幼少年的生活费主要靠家庭赡养,国家仅支付托幼、教育、城市住宅和公用事业设施费及部分医疗费,而离退休职工主要由国家和企业负担。在农村目前仅在发达地区有极少部分实行养老金制度,绝大部分农民还是靠家庭赡养,从而使农民缺乏老有所养的安全感,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村老人能老有所养安度晚年,这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次,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家庭结构向小型化发展,迫切要求实现老年保障的社会化。此外,还要解决如何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余热问题。一方面使老年人为国家继续作贡献,另一方面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平衡。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世界上有不少国家推迟了退休年龄。我国也应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退休年龄采取灵活的办法,特别是对专业技术人员,应根据身体条件和工作需要,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或采取弹性工作制,适当缩短工作时间。

2、家庭赡养功能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代际差异的增大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传统的“四世同堂”大家庭逐步解体,核心家庭不断增多。小家庭的增多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但它削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就造成了城乡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生活上无人照顾而感到孤独,农村有大批老年人因丧失劳动力而又无依靠,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国家和集体又不能全部包下来。面对这种情况,除了要完善老年人保险和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化功能外,仍要强调家庭赡养功能。此外,为了保护老年人受赡养的合法权利和人身权利,应进一步制定完善“老年人保护法”及法规。同时要对青少年进行尊老养老的道德教育,使家庭功能得到继承和发扬,成为社会风尚,以道德的形式影响的制约后代。

3、社区保障功能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满足发展、享受需求的比例上升,居民除要求社会解决一些贴近生活方面的困难外,更多地期望能减轻一些家务劳动,以改变目前双职工和老年人家务劳动繁重的状况。此外,社区居民生活中还存在一些较困难的问题,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的照料,婴幼儿入托等问题,以及家事服务、修理服务等,这些问题往往是“政府无力办、商业不愿办、单位不好办、群众急需办”的社会服务,这就要求社区服务来解决。

它弥补了国家商业饮食服务网点和国家办福利公益事业的不足,缓和了由于家庭赡养功能减弱导致的家务劳动紧张的状况,起到了群众自我服务、自我保障的作用。随着生活方式的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社区服务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用德民,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8-7-1

[2]孙光德,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7-31

推荐访问:社会保障 社会发展 事业 经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