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问题与对策

活动自查报告 时间:2022-03-17 10:32:26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型劳动大军。他们为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他们似乎也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牺牲品,他们虽然身在城镇,却难以真正融入城镇。农民工能否真正融入城镇,成为城镇人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实现“人的城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民工融入城镇现状

(一)经济阻碍:经济收入水平低下

从就业方向上看,城镇农民工由于知识水平低,技能落后,所能选择的职业范围狭小,所从事的行业多为社会底层的行业。农民工在职业转换上也存在着困难,一般在结束一个职业之后很难投入到一个全新的职业,只能实现职业间的水平转换,难以实现垂直转换。从就业渠道上看,农民工就业信息闭塞。从工资水平上看,农民工的工资远远低于当地市民,而他们所需的工作时间却大大高于城镇工人,呈现出一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二)政治困境:政治参与动力不足

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群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加上城乡二元结构和传统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被长期排斥在政治生活之外。其次农民工自身认知低下也是政治参与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工在城镇身份卑微,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也较低,缺乏政治参与的热情。此外农民工自身的素质也使得他们一直游离于政治生活之外,农民工相继到城镇谋求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追求经济利益,他们的经济收入低下,因此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参与政治生活。

(三)生活窘迫:基本生活现状堪忧

农民工为城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城镇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他们却享受不到发展带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单位提供的简陋宿舍中,有一些还是临时搭建的工棚板房,即使是租住的房子多数也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白天繁重的劳动让农民工在工作之余的消遣方式也显得异常单调,基本的消遣方式也只有:看电视,打牌或者打麻将,给家人打电话,找老乡聊天等。

(四)心灵归属:缺乏城镇归属及认同感

由于历史条件、教育水平、文化发展状况、生活习惯等因素使得很多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定位较低,在生活上对农民工存在着歧视现象,他们不愿意和农民工进行过多的交往,甚至不愿意和他们接触、聊天,这些都在农民工的心里留下了阴影,使他们缺乏认同感。加上农民工自身从事繁重的工作,平时还要为家里的生活,孩子的就学等一些生活琐事烦恼,心里压力大,很多无奈和忧愁更是难以言表。

二、农民工难以融入城镇的阻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政治体制不完善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城镇化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并没有跟上改革的节奏。首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城镇本身按照原来体制下的户籍制度进行管理,但是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又与户籍制度相挂钩。由于多数农民工的户籍仍然保留在农村,许多社会保障体系只能将他们排斥在门外。其次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同时,家乡的土地是闲职的,造成了土地利用率低下和耕地资源的浪费,土地对于农民工的保障功能也逐渐削弱。

2.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

农民工进城务工很多都是通过非正式渠道获得工作,而他们在和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的时候大多也只是口头签订,没有签定正式的劳动协议。这就使得农民工在法律层面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其次很多工地上农民工队伍庞大,而且流动性强,给管理带来了困难,农民工自身的技术培训不足,整体素质较低,也给用人单位带来了安全隐患。也有不少单位为了满足眼前利益,使用经验不足,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民工,不仅侵犯农民工的权益,也造成施工项目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3.城镇人群对农民工群体的排斥

城镇居民在思想上对农民工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在他们看来农村往往是落后的、愚昧的、传统的,而城市则是先进的、文明的、现代化的。农民工的大量到来,城镇居民会担心他们会扰乱城市秩序,造成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卫生状况差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与此同时农民工群体低廉的劳动力价格使一些城镇居民过早面对下岗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农民工更多了一份憎恨和仇视。一些居民更是将当前城镇存在的犯罪率上升,交通事故多发等问题归咎于农民工身上。

(二)主观因素:

1.农民工群体的职业技术水平较低

在我国工业化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当前农民工基本上没有专业的技能,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他们往往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也较低,环境适应能力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的很多产业必然要实现产业升级,当劳动者自身技能跟不上产业升级的速度时,会明显感受到力不从心,也必定会被这个产业所淘汰。

2.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

当前农民工群体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虽然相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普遍只有初中学历,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在没有接受完义务教育就开始外出打工。农民工在进城之后,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改变,但难免还是带有农村的一些陋习。他们整体文化素质偏低不仅在就业上给他们带来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稳定。

3.农民工群体的法制维权意识缺失

我国的法制建设仍然不全面,尤其是农村的法制建设力度严重不够。法制宣传和教育难以展开,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法制教育更加淡薄,这些都导致农民工法制概念缺失,维权意识淡薄。当农民工的权益遭受侵犯时,他们往往通过简单粗暴的手段解决或者忍气吞声,不会考虑通过合法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4.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位较低

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镇,城镇的繁华与农村必然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在应接不暇地面对他们所在的新环境,对于自己的定位也普遍较低,更有一些农民工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感到模糊,觉得自己只是来城镇打工的外地人,城镇人的冷漠和城镇生活的快节奏使他们对于融入城镇望而生畏。

三、推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

1.革新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

在农民工融入城镇的过程中最根本的阻碍就是户籍阻碍和土地阻碍,当户籍制度革新,与户籍制度相绑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等都不再是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阻碍。因此放宽农民工转变农村户籍为城镇户籍的要求,削弱户籍制度的定位功能,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此外调整土地政策,赋予农民工自由出售土地的权利,让农民工既没有后顾之忧,又能给予农民工融入城镇的信心。

2.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当前农民工的工资除了平日劳动所得,几乎没有其他收入。这些工资一部分用于日常开销,另外一部分要寄回老家,所以能够基本维持他们的生活需要。因此提高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显得十分迫切。一方面通过提高工资标准,扭转同工不同酬的局面,让农民工在城镇生活有一个良好的预期,增加他们融入城镇的信心,另一方面建立起农民工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使农民工在与用人单位商议的时候能够处于平等地位,将提高农民工工资落实到制度保障之中。

(二)社会层面: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在城乡二元制的社会体制下,不同户籍享受的待遇不同,农民工虽然在城镇打工,他们仍然存在后顾之忧,在社会保障制度不全面甚至根本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他们可以说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更别提融入城镇当中。因此要健全覆盖农民工的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一旦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工应有物质关怀,他们融入城镇的愿望将显得更加真实可靠。

2.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农民工素质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转型,要着力培养新型的专业化人才。作为农民工的雇用单位,农民工的素质与技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益,当农民工的素质提升之后,企业的竞争力也能够得到提升。政府也应该积极鼓励教育机构对农民工的开放或者开办一些以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和文化素养为主的学校,并引导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和再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地位来促进农民工与城镇的融合。

3.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农民工自己利益得不到保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寻求工作时采取非正式渠道,造成当前我国农民工就业参保率很低,农民工工伤事件频发。如果能够在城乡建立起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能够使农民工的权利得到妥善保障,而且也能成为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重要经济保障。同时要加强对用用人单位的检查力度,促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相关规定,确保农民工的利益不受伤害,对于损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要加大处罚的力度,促使农民工获得较为公平的报酬和待遇。

4.消除社会偏见,提供社会化服务

城镇居民对农民工的不良态度和想法难免给农民工带来心理隐形和压力,对于城镇居民的不理解甚至是歧视使他们对于他们打拼的地方既渴望又畏惧,为了克服农民工的这种心理,增强他们对城镇的归属感,应该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和人文环境,提供更具社会化、人性化的服务,切实改善农民工城镇融入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促进农民工与城镇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邹农俭.论农民的非农民化[J].社会科学战线,2002,(01).

[2]张占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义和改革难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01).

(作者单位:台州学院)

推荐访问:农民工 城镇 对策 融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