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公众对“官油子”的态度如何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25 10:30:33

77.8%的受访者表示对“官油子”“十分反感,厌恶”;基层干部却存有疑问:官油子是不是会做官的表现

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官油子被重用,主要危害在于“造就了更多的贪官、庸官,形成恶性循环”(占总88.2%)和“败坏了官场风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占总80.4%)

68.4%的受访者认为,治理“官油子”病是整顿吏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77.8%的受访者表示对“官油子”“十分反感,厌恶”;基层干部却存有疑问:官油子是不是会做官的表现

“你对官油子的态度如何?”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8%的受访者表示对官油子“十分反感,厌恶”,表示“佩服”的占11.02%,表示“可以理解”的占5.32%,表示“不能一概而论,要视具体情况”的占4.94%,仅有0.91%的受访者表示“无所谓”。由此可见,近八成的受访者对官油子的表现表示不认可。

与网友对官油子看法不同,人民论坛记者采访调查发现对待官油子的态度,基层干部的心态比较复杂,虽然对官油子也表示比较反感,但是普遍存有一个疑问——官油子是不是会做官的表现?如山西省委办公厅某干部表示,“官油子不能完全被界定为贬义词。官油子指会做官、比较能左右逢源、能够处理复杂的局面和问题。也有一些官油子是太平官,但也有些官油子能出政绩,能将工作搞上去,群众、干部都比较认同和拥护。官油子也不一定就是不老实,官场自有一套诀窍。”也有基层干部表示,“官油子是做官的方法,至于是不是好官就要看做官的目的了。就像刘罗锅,标准的官油子,哄得上下都开心,但是个好官。”

专家表示,之所以普通群众与基层干部对官油子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人们对官油子的面目认识不清,个人理解也有偏差。官油子躲在恶官和贪官背后,恶官贪官和清官都为“显性”——清官让人由衷歌颂,恶官贪官让人痛骂唾弃,只有官油子,“潜”在官场大潮之中,呈现一种“隐性”状态,难以察觉。另一方面是与中国独特的官场生态和官场文化有关。在某种具体情境中,一定程度的“油”才能办成“实事”,否则难以打开工作局面。

67.8%的受访者认为,“‘官油子’就是官场的一种蛀虫,不能给他们提供发展壮大的舞台”

“‘官油子’被重用,你认为主要的危害在于?”调查结果显示,88.2%的受访者认同“造就了更多的贪官、庸官,形成了恶性循环”,80.4%的受访者认同“败坏了官场风气,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70.8%的受访者表示“许多好的方针政策难以有效贯彻落实,执行力打折扣”,60.3%的受访者表示“‘老实官’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官油子’阻碍事业发展.一个单位或地区的干部队伍当中一旦出现了‘官油子’,那么该单位或者该地区事业的发展也就随之要受到阻碍。”“‘官油子’会造成政策制定盲目不讲科学,而政策执行方式简单粗暴,极大败坏我党形象,影响干群关系。”“‘官油子’虽不像贪官那样直接吸食民脂民膏,但他们拿着人民的俸禄,却在其位而不谋其政,其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人民网、腾讯网等网友纷纷表示。67.8%的受访者认为,“‘官油子’就是官场的一种蛀虫,不能给他们提供发展壮大的舞台”。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官油子”“多”(占总70.9%)、“较多”(占总26.1%),认为“较少”(占总2.3%)、“很少”(占总0.3%)。

“基层干部当中曾经流传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是一个发展不快没有活力的单位,其干部一定是‘1/3在干,1/3在看,还有1/3在捣乱’。后2/3其实就是只愿做官的‘官油子’。”“一个地方官油子的多寡,与党委书记和行政首长的作风作派有很大关系。可以说,静态看,十之有三;动态看,逾官之半。”人民论坛记者采访的部分党政干部表示。

为什么都认为“官油子”较多呢?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龚维斌认为,这是因为官油子与特定的官场文化有关。他指出,所谓官场文化是一种官场中人们做事、做人的行为方式,是一个虽看不见却又实实在在能够感觉到的官场风气、氛围,是由一系列日常的显规则与潜规则交织形成的官场运行的规律、准则、环境,是一种强大的场域。不同的官僚机构具有不同的官场文化。

“深通为官之道,非常熟悉官场潜规则。”“懂得官场哲学,甚至对官场厚黑学也有一定的研究。”“在官场滚爬多年,往往地位不高不低。”等等是受访者提得较多的“官油子”的重要表征。

68.4%的受访者认为,治理“官油子”病是整顿吏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现实生活中,“官油子”常常得到提拔重用,原因何在?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表示,一是“官油子”为人精明,善于做表面文章,从而吸引领导和公众的注意,善于将更多的时间不是放在干实事而是搞官场交际甚至跑官要官上;二是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还不够科学,特别是在庸官、贪官等较多的地方,“老实官”易受排挤,“官油子”易被重用。

“‘官油子’之所以能‘油’得起来,‘混’得下去,没有两把‘刷子’是断然不行的。他们一般都是官场老手,通常都很急功近利乃至唯利是图。他们有时为了攫取利润、收获金钱,还会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瞎折腾,即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能整出个天安门式的豪华办公楼来。”有受访干部表示。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9.5%的受访者表示,重用“官油子”是一种错误的干部选拔任用导向;68.4%的受访者认为,治理“官油子”病是整顿吏治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如何治理“官油子”病呢?调查结果显示,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建立干部任用纠错机制,及时淘汰“官油子”(占总73.3%),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人民监督、舆论监督等监督机制的作用(占总67.3%),加强和完善干部政绩考核以及官员问责制度(占总67.2%)以及建立一套识别和重用“老实官”的制度(占66.7%)。

有受访专家指出,对具有“官油子”表征的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监督机制的作用,对只说不干,或瞎折腾的干部要坚决实行“能上能下”的制度,不能给他们发展的政治舞台,更不能等到损失造成了,腐败发生了才来“纠错”。最近商务部的郭京毅案就是一个典型。此人以“学者型官员”自居,是一级政府的“智囊”,是规则的制定者。他在制定规则时有意留下“后门”,只有给其一定的好处,经其“点拨”一二,复杂的事情方能迎刃而解。

多重用一个“老实官”,就多淘汰一个“官油子”。专家表示,“老实官”是官场的清流,“官油子”是官场的一涓“浊流”,只有“扬清抑浊”,官场文化才会越来越风清气正。(执笔:人民论坛记者 艾 芸)

推荐访问:油子 公众 态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