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瓦尔登湖》、《守望家园》写作模式与审美风格刍议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10 10:00:07

摘 要: 近年来,由于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生态文学创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中西方许多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家都对生态文本进行了深入创作和思考。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文学作品《瓦尔登湖》和《守望家园》的比较,分析二者在写作模式和审美风格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当前中国生态作家的写作困境,以期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态文学 《瓦尔登湖》 《守望家园》 写作模式 审美风格

生态文学是特指诞生于现代生态危机和精神困境的背景下,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描写,表现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精神生态的危机,对处于存在困境的自然、人、宇宙的整个生命系统(这里的生命,不仅指人、动物和植物,还包括生机勃勃的大地、天空、河流等)进行审美关照和道德关怀,呼唤人与自然、他人、宇宙的相互融洽和谐,从而达到自由与美的诗意存在的文学。中西方生态文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加之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使得其在生态文学创作中呈现出不同的写作模式和审美风格。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1]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已成为我国社会的基本共识,在这个意义上,以环境为主题的中国生态文学背负着时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一、《瓦尔登湖》与《守望家园》写作模式分析

在写作主旨上,《瓦尔登湖》表达理想,《守望家园》揭示危机。《瓦尔登湖》表达了梭罗对简单生活的试验与理想。1845年到1847年间,梭罗独自移居瓦尔登湖畔,计划过一种物质贫乏但精神富有的生活。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度过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在这期间,他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启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简朴生活,并用大部分时间观察、聆听、体悟自然。可以说,《瓦尔登湖》一书,记述了梭罗追求精神自由,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想。从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诗意栖居”的美好向往与情怀,而徐刚在《守望家园》中,更多的是描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揭示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守望家园》分上下2卷,每卷各包含3卷,一共6卷。其中,《最后疆界:海洋之卷》描写了人类在大肆掠夺和损毁陆地之后,转向了最后的一片疆界——海洋。徐刚在书中疾呼:当最后的疆界崩溃之后,人类还要到哪里去呢?当人类无路可退、无处可逃之后,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呢?体现了他对生态危机的警醒和揭示。

文本体裁上,《瓦尔登湖》属于随笔散文,而《守望家园》则属于报告文学。《瓦尔登湖》一向被人们称为“梭罗的精神自传”,从其副标题《或林居纪事》可窥见:全书是梭罗住在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录。书中以自然为对象,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梭罗都娓娓道来,语气舒缓,意境恬淡。阅读《瓦尔登湖》,会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宁静感受,瓦尔登湖惯有的虚静与孤寂、思想与灵光,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心田,给人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与梭罗《瓦尔登湖》随笔性散文不同,徐刚的《守望家园》属于报告文学的范畴。从书名中即可感知作者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殷切守护意识。在《守望家园》这部系列作品中,徐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全面、深刻的思考。他以报告文学的形式,通过对破坏自然行为的强烈批判和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讴歌,期待唤起人们的自我救赎意识,保护地球、守望家园。

从叙事角度上说,《瓦尔登湖》以“我”为主,《守望家园》偏重客观陈述。《瓦尔登湖》一书,全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在全书的开头,梭罗即表示:“大多数书里,都不使用第一人称‘我’这个字儿。在本书里,‘我’将保留第一人称。”[2]作品第一章《省俭有方》中,“我”就地取材,尽可能少地动用物资建造小木屋,并将建造费用罗列出来,总计花费仅28.115元。梭罗用亲身经历及实际行动,试图向读者说明,绝大多数奢侈品及许多所谓使生活舒适的物品,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极大地有碍人类进步。徐刚的《守望家园》,因其报告文学的体裁特征,决定了作品叙事方式必须客观、公正,因此文章主要站在客观的视角写作。作者以客观叙述的口吻,大声疾呼中国的生态问题与人类生态危机,并运用了天体学、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考古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理学、宇宙学、天文学、水文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世界上方方面面的生态景观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和探测,对宇宙、海洋、土地森林等生态问题进行了客观陈述,以期引起读者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思考。

二、《瓦尔登湖》与《守望家园》审美风格比较

文章结构方面,《瓦尔登湖》随性抒情,《守望家园》严谨叙事。梭罗在随笔性散文《瓦尔登湖》一书中,用优美的笔触描写湖边林中幽静迷人的自然风光,四季更迭带来的无穷变幻的景色。阅读作品,读者可以感知作者梭罗随性而至的田园生活之美。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尽情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一切山川草木的细腻情感。生活中,知更鸟是他的伙伴,在他小屋子旁的松树上居住,受他保护。松鼠是他的玩伴,陪他度过孤独的日夜。斑鸿是他的邻居,叫他起床。与《瓦尔登湖》随性抒情不同,徐刚的《守望家园》因报告文学纪实性的特点,文章结构显得严谨周密。在写作对象上,《守望家园》大到茫茫宇宙、各类星球,小到花草树木、虫鸟鱼虾,无所不写,无所不包。从中西方最古老的神话传说谈起,涉及的天文、地理、海洋、物种等方面知识无边无际,描绘出的绚丽景象美不胜收,带有一定的百科全书性质。就叙事内容而言,全书对生态景观进行了全景展示,对生态危机和现代文明、现代人性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纵观《守望家园》一书,其生态叙事整体呈开放式网络状,密集繁复,叙事结构严谨而宏大。

就表现手法而言,《瓦尔登湖》善用修辞,《守望家园》夹叙夹议。《瓦尔登湖》中梭罗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描写大自然风光。在《闻籁》一篇中,他这样描述自己前院的景色:“临近五月底,沙樱在小路两侧缀满了娇嫩的花朵,短短的花梗周围宛如一簇簇伞状花丛,入秋后沉甸甸地缀着个儿大、又好看的樱桃,形成花环似的在闪闪发光……有时候,我会听到咔嚓一声,一根鲜嫩的树枝有如一把扇子冷不丁坠落。”[3]这段话中,梭罗信手拈来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综合运用视觉、触觉及听觉,调动所有感官,将前院景色描绘得美轮美奂,让读者不由心向往之。与《瓦尔登湖》相比,徐刚的《守望家园》则侧重于对生态危机的揭示及科普知识的传播,文中多采用夹叙夹议、引经据典的表现手法进行叙述,信息量较大。书中对于地球的沙漠化,作者写道:“你见过沙尘暴吗?漫天尘沙隔断了太阳,白天是昏暗的……作为人的骄傲和中心城市不再有光明,连哭泣与呼喊都没有……”[4]平铺直叙的语言中,透露出作者对地球沙漠化的揭示和隐忧,对人们“醉生梦死”依旧不重视生态危机的不满和疾呼。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使得徐刚在描述环境危机与表达生态思想之间灵活转换。

在语言风格上,《瓦尔登湖》清新自然,《守望家园》恢弘洒脱。梭罗语言细致而生动,在他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样真实,自然万物都带上了人的感情。就连小木屋烟囱里的烟也如圣洁的神鸟和熏香:

翅膀轻展的烟啊,伊卡洛斯之鸟

向上升腾,你的羽毛就要消融,

悄然无声的云雀,黎明的信使啊,

盘旋在你的村屋上,那时你的巢;

……

我的熏香,去吧,从这火炉上升,

见到诸神,请他们宽恕这通明的火光[5]。

阅读《瓦尔登湖》,读者会觉得,波纹粼粼的湖水、千变万化的雾霭仿佛就呈现在自己眼前,蛙声和鸟啼也在自己耳边回响,野鸭与潜水鸟、青蛙与乌龟、老鼠与蚂蚁仿佛是自己的邻居。优美真切的描绘不由令人身临其境,似乎,居住在瓦尔登湖的是作者,亦是读者自己。与梭罗的清新自然不同,属于报告文学范畴的《守望家园》,在语言上则显得恢弘洒脱。作者徐刚将诗和散文的写法引入报告文学中,使作品呈现出洒脱自如的独特风格。如:“没有比这样的倾听更寂寞的了,没有比这样的倾听更动情的了,没有比这样的倾听更辉煌的了;倾听我们远祖的呼吸,倾听我们自己的脉搏,倾听我们子孙的躁动。”[6]诸如此类的排比句式在作品里比比皆是,它不仅达到了加强语势的效果,而且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困境与思考

中国生态文学虽然已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生态报告文学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生态文学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作为一种新兴文学体裁,不可避免地仍存在一些问题。与西方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相比,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正面临困境。

在写作模式上,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主要以报告文学为主,体裁单一。较之其他文学体裁,报告文学因其新闻性和文学性兼而有之的独特属性,成为中国作家表达自己对生态危机关注的最初选择。正因为此,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偏向客观、理性叙事,作家大多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生态问题、叙写生态危机。然而,第三方的客观陈述往往不如第一人称的叙事那么亲切自然,能够引发读者共鸣。在审美风格上,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创作技巧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不少作家偏重于文本的思想性和教化性,却忽视了文学阅读本身的审美。很多作品都只注重生态问题的揭露、情感的宣泄、对环境保护的呼吁,以大量抒情性文字的铺排和描摹构建作品,导致文章审美性的忽视和缺失。另外,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历史题材多,宏观题材多,而描写普通人物很少,作品中鲜少出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对中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瓦尔登湖》与《守望家园》写作模式和审美风格的比较及中国生态文学困境的分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

1.创新写作模式。目前中国生态报告文学创作,主要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记录、描述现实的生态问题,大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很难激发读者的共鸣意识。创新写作模式,作家们可以尝试散文、小说、诗歌、童话、戏剧等多种文学样式,寻找能够与读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叙事视角,在加强作品思想深度的同时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强化审美意识。我国生态报告文学在追求“报告”真实性的同时,要重视“文学”的审美性。生态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读者的支持和阅读,为了扩大报告文学的读者群,也为了更好地宣传生态环保思想,作家们在写作中应强化审美意识,注重语言的艺术化表达,提高文本的可读性。《瓦尔登湖》中,梭罗即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自然风光、生活场景,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与宁静,从而展现对现实中生态环境恶化的反思。

3.倡导生态文明。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是伴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社会现实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的必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步提升。党的十八大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但目前而言,中国社会对生态报告文学的关注还有待提高,对生态文学创作的支持和研究也亟待加强,以促进生态文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中国的生态文学创作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期待着,我国的生态文学在学习借鉴西方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探索并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优秀生态文学创作道路,在带给大众审美阅读的同时,唤起社会的生态意识,共建绿色和谐的地球家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2][3]亨利·戴维·梭罗.潘庆舲,译.瓦尔登湖[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14,6:2;129.

[4]徐刚.守望家园[M].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2:21.

[5]亨利·戴维·梭罗.徐迟,译.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21.

[6]徐刚.守望家园:上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148.

推荐访问:刍议 守望 审美 风格 写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