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彰显劳动技术教育要义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立交桥”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10 10:29:32

1994年以前,青岛市中学的劳技课主要由各校自己开设,由于对劳技课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师资缺乏,教学设备和资源分散等原因,当时仍存在着课程开设不足、课时不能落实和教学效果不能保证等问题。为了正确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国家课程规定开好劳技课,进一步提高劳技课教学效果,加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94年4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和准备,青岛市教育局创建了山东省第一所劳技教育学校一青岛市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实现了“集中专业师资,集中劳技设备,集中劳技课时”的三大优势,解决了重文化学习、轻动手实践的问题。2002年,市教育局又根据新课改精神,进一步拓展和完善了劳技教育中心的功能,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进行迁址,扩建:2003年更名为“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依附于中心成立了“青岛市少年科学院”,使青岛市拥有了专门的综合实践一劳技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目前,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占地10亩,建筑面积6300平方米:建校近5年来,总计投资2000多万元配备劳技教学设备,现拥有28个专用劳技教室,一次能接纳1200名学生同时上课。

中心确定办学宗旨是:以劳技教育为依托,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践、创新过程中,从彰显劳动技术教育要义、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立交桥”的高度,谋求中心可以持续发展,为青岛的劳动技术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建校12年来,中心开发设立了20多个专业(项目):青岛市有26万人次初中学生在中心学习设计与技术。同时还充分利用中心的资源优势,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参加的生物科普展览,“头脑风暴”、科学讲座、革命英雄事迹艺术画展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有11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中心组织的“头脑奥林匹克比赛”、“创新大赛”,“百万学生迎奥运”等科普教育活动,使劳技课堂教学、科普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能力发展有了更大拓展和创新空间,使素质教育过程活起来,动起来,形成了“素质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中心因此被赞誉为“创新的天地,实践的乐园”。

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将劳技课教学落到实处

中心主要承担青岛市内四区初中的综合实践一劳技课教学任务,面对市内50所初中近10万名学生开放。市教育局把市区初中劳技课列入全市教学计划,每学期由基教处下发文件统筹安排,各校轮流到中心上劳技课。市内四区(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学校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每名学生要到中心学习两次,一次集中一周(5天)30课时,学习2个劳技专业,毕业时每人至少掌握4门专业技能。所学专业由学生自主选择报名。

二、“精心做教育”,使中心赢得了腾飞的翅膀

学校提出“精心做教育”的工作目标,要求每个教师做到“四个精心”,即精心备课、精心教学、精心专业创新、精心教科研。坚持“科研兴校”。全校教师全员参与校本教研,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目前已编写出17个专业的校本教材。特别是着力研究劳技课程建设,提高劳技课实效。力求做到教学中有清晰的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要求,使提高学生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设备、师资的条件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和科普教育活动,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形成立体的课程设置形态。中心先后承担了山东省“十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开发与素质培养》(已于2005年顺利结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子课题和青岛市“十一五”规划课题《利用优质课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的研究》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为中心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

精心备课,精心教学。加强教研组和专业组的日常集体备课,从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入手认真讨论,形成电子教案,以利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要求每位教师完成个性教案,包括每一节课的操作要求,技术指导、课前的工具材料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等,都要求细化;保证教师课上全身心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将知识内化并物化为个性化的作品。

狠抓教学基本功训练。劳技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将劳技课堂教学规范成了四种课型:序言课、讲练结合课,设计创作课、总结评价课。每一种课型都经过领导和老师的共同讨论,归纳总结,发现典型,全校推广。在全校43名专职教师中,近几年在市级以上各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和执教省、市公开课,观摩课者达42人次,有12人被评为市级以上教学能手和青年优秀专业人才。

三、倡导“专业创新”,在改革中求发展

1994年建校之初,中心只开设了金工,电工、制图和简单机械4个专业,接待四方区8所学校7000余名学生;1998年在4个专业基础上扩建为8个门类,接待10所学校1.5万人次学生:2002年发展到12个专业,增添了陶艺,摄影,摄像,剪纸与木刻专业,接待四方,市北学生2万人次;2004年专业发展到5大门类20个专业。其中包括有:侧重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审美情趣的篆刻,紫砂艺术、烙画,软陶与中国结、陶艺、剪纸等专业:有贴近学生生活的摄影、摄像与编辑、模拟驾驶、立体纸模服装等专业:有综合运用学科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建筑模型、电脑绘图等专业,有提高学生技术综合能力的金工、木艺专业:还有应用新材料、贴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机器人、电子光纤动画、电子控制技术、电子丝网花等专业。如今这20个专业仍在不断地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增加新的技术、科技含量。

中心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做到“三贴近”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科知识、贴近现代科学技术。中心每位教师都是专业创新的主体,都要主动承担1-2项专业创新的任务,要求做到对自己教的专业“精”,对其他专业通。他们自主开发了许多适合中小学生的新的劳技课专业项目,如“多彩电子”、“个性年历”等,在专业创新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心开发的专业已在全国许多实践教育中心推广。其中“电子光纤动画”是中心创新的电子专业之一。教师们在电工、室内照明电路教学的基础上,查资料,找材料,出方案:自己花钱购买了新型材料光纤、丝网等,设计出了20多种不同的电子控制线路,经过反复试验,不断钻研和完善,开发了电子控制专业项目。在实践中,又将丝网花,光纤与各种控制电路巧妙结合,创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电子丝网花专业和光纤动画专业。国务委员陈至立到中心视察时,对此项目高度评价,认为项目科技含量高,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四、实现综合实践课程的有效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新型课程形态,它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科学结论和发现新知识;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出现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了结构性的突破,它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难点。

如何实现新课改中四大指定领域整合,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是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中心通过研究认识到:四大领域之一的劳动技术课,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它作为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实验了“以劳技教育为载体,信息技术教育为手段,研究性学习为方法,整合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其他领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彰显劳技教育要求,强化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构建综合实践活动“立交桥”。

由于劳动技术课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涉及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它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可以实现知识内人,提升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劳技项目为载体,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特别是将信息技术教育巧妙地融于电子、摄影,摄像,电脑绘图等专业中,把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科普活动有机结合,使他们走上社会,走进生活、家庭和社区,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劳动技术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注重学科间的渗透与结合,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得到了强化,延伸。学生反映:在中心学建筑模型专业时,广泛应用了数学课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构思,绘平面图、制作房屋模型,使我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性质:学习机器人专业时,不仅在外形组装时学会使用各种常用工具,而且在教师讲解下,理解了四杆机构的机械运动形式,还运用信息技术学会了编程,自己设计制作了会唱歌的机器人、会眨眼的机器人和惟妙惟肖的滑雪机器人……电子控制专业的学生则将物理课知识在制作的过程中得到了应用和发挥。

学生在教育者的指引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技术制作、维修等一系列技术活动过程中体验劳动,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培养创新意识,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39中初二(7)班一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但是由于他善于思考,动手能力比较强,组装的难度较大的“直立行走机器人”获得了第一名。他深有感触:“通过劳技学习,看到了自己的潜能,认识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对待文化知识也是一样,使我对学习有了信心。”

走进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每一位学生就是在集实践性,综合性、实用性、创新性为一体的劳动技术课中发展了自己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心设置的20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亲历体验,动脑设计,亲手操作完成,每个学生离开中心时都能带走几件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有精美的金属风铃、紫砂壶,烙画作品,项链,手链及各种造型的中国结等,自豪感会时时伴随着他的一生。中心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天地、实践的乐园。

五、综合实践课程的考核评价——张扬个性。多元化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在评价体系的改革中,中心充分把握了劳动技术课程改革的脉搏,改革考核体系,构建综合实践活动“人才立交桥”。从学生的发展性、整体性,全程性等方面综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收获。

采用四种评价方式:等级制评价、填写《青岛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手册》、学生作品评选、评选优秀学员,并且颁发获奖证书,存入学生原校的成长档案袋。

多元化评价为学生营造了“善探究,乐实践、勇创新”的良好环境,使所有学生都体会到了“我能行,我是最棒的”那种感觉。

一周学习时间很短暂,但学生在实践中的收获却影响深远。家长、老师和社会各界普遍反映每个学生都将自己设计制作的劳技作品视若珍宝;有的作为礼物馈赠长辈,亲朋好友:有的则打算珍藏一生…一件件充满学生心智与汗水的作品成为学生的自信和骄傲,也是他们一生成功的起点。

学生们说,“劳技课磨炼了我的意志,我在劳动中长大了”;“学了电子控制技术和建筑模型制作,我懂得了手脑并用才能心灵手巧”;“看着自己亲手创作的篆刻印章和精美的金工风铃,心里比吃了蜜还甜”;“紫砂壶和机器人饱含着我的探索、思考和实践,铭记着我的艰辛和快乐,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超越”。“我学会了设计制作服装纸模,将来我要做一名服装设计师”:“我成了一名小小摄影摄像师,在中心学到的东西将使我终生受用”……

劳技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会技术技能的过程中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发展兴趣爱好,使学生的生活阅历和所学文化知识在中心得到了综合运用,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综合能力,找到了自信。2005年参加山东省和全国第三届劳技创新作品评选,参赛学生37人获奖。少科院首届副院长林粼在高二期间就以突出的科技创新成绩被美国斯坦福大学录取。中心为26万学生播种下探索,创新的希望,记录下技术学习、实践,成功的足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006年是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硕果累累的一年,学生喜爱、家长欢迎,领导肯定、社会赞誉。

青岛求真中学九年级7班学生赵宇的家长说:“通过劳技课学习金工、烙画实践操作,孩子懂得了一个道理:世间真正愿意为之付予情感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劳动所得,并且伴随一生的最不宜抹去的东西,是自己用真正的心血换来的。最大的收获是学以致用,这增强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青岛26中学学生王静家长说:“通过制作电子光纤动画,纸模服装,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了,有了成就感,学会运用设计理念,并有能力将自己的设想变为作品,同时认识到制作过程必须精益求精。最大收获要取得一个成功作品,必须动脑子,还必须能吃苦,耐心细致。”

所有家长一致认为:劳技课的学习,增强了孩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对子女的能力培养益处很大。

国务委员陈至立、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陈小娅等各级领导到中心视察,首长到所有专业每个教室都进行了兴致勃勃的参观指导,亲切询问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收获,并和学生合影留念。各级领导对青岛市教育局“集中投资建设实践中心、优质资源全市共享”的办学模式大加赞赏,对中心的规范管理,办学水平,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劳动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6年3月24日,全国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全国发出向中心学习的简报《建立起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全市共享》。

2006年5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全面报道了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办学情况,学生在中心快乐学习实践的镜头传遍了全国各地。

2006年6月27日,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徐长发等领导和专家们到中心参观指导,对中心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和肯定。9月15—17日,全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中心(基地)可持续发展现场会在青岛召开。各级领导、专家及与会代表200多人兴致勃勃地参观了中心的20个专业的教学和少科院的5个活动室。参观结束,专家们又进行了点评。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高度评价了青岛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和少科院的工作,他说:青岛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是中国劳动技术教育的优秀典型,具体地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政府高度重视,教学富有创新,管理规范有序,教育成效显著。

推荐访问:要义 立交桥 彰显 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