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19 10:34:46

行业特色型大学是近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特色。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有一批区别于综合大学的专门学院先后诞生。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陆续建立了一批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些大学以较高的效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与技术,成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拥有创新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已经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核心机构。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作贡献,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支撑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 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首要功能与根本使命

人才培养是现代大学的中心工作和首要功能。培养具有行业背景,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根本使命。

1.培养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

由于学科建设起点高、专业教育经验丰富,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具备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基础和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要的任务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体系和知识传播体系的核心机构,是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机构。以研究型大学为主力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将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

2.培养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

产业发展的经验表明,任何一个重要经济产业的发展都已经远远超出了所属企业的范畴。例如,从上世纪末开始,美国就提出用“化学事业”取代“化学工业”,意味着这一事业不再单纯是经济产业部门的责任,更需要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的充分参与。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行业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以化学工业为例,有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化工领域参与技术创新的人员不到从业总人数的1%。研发力量的不足,导致我国多数化工企业目前主要开展产业链前端的研发和生产,产品附加值低、利润少,整个产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很弱。以科技支撑经济发展、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人类历史上成功处理经济危机、化危为机的重要经验。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是国家重要产业健康发展对行业特色大学的必然要求。

3.培养创新人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表明,培养一大批行业急需的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紧迫的任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已经出现了大学毕业生总量可观和各行业拔尖人才紧缺并存的现象。紧密结合行业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区别于其他层次、其他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特征。保持服务于行业的优良传统,为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而贡献力量,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保持传统优势、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先决条件。行业特色型大学只有为相关行业培养出急需的创新型人才,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前景。如果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毕业生不再被相关行业认可,那么行业特色型大学也就失去了自身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 行业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目标与理念

培养支撑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人才,需要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进行系统规划。总结以往的探索与实践,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创新人才应当坚持如下原则:

1.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分层次、分类别地培养创新人才

随着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活动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等基本创新形式。从研究型大学成长起来的创新人才,既包括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也包括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师和技术骨干、社会和政府组织中的高级管理人员等人才。在同一产业部门的不同生产环节中,也需要不同形式和不同层次的创新活动与创新人才。比如,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不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等,都是产业部门中的创新活动,但这些创新活动具有类别和层次上的差异。制定并推动产业振兴计划是面向全球竞争环境的制度创新,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内容,需要科技型战略家参与决策;发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是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需要科学家与工程师紧密合作;实现企业内部不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则是企业层面的管理创新或者技术创新,需要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的相互协作。因此,创新人才是多样化、多层次的,应当根据人才在层次和类别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培养方案。

2.培养一批“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创新人才

产业的创新人才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工程实践能力,要有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事业心和职业使命感。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培养的创新人才只有在国家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引领产业的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为产业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这样的认识:他所从事的工作不仅是他的职业或者饭碗,而且更是他终生的事业和另外一种生命。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创新并获得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其次,要有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产业活动通常要求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论和经验缺一不可。学校教育善于传授理论知识,但在形成工程实践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最后,要有创新能力。一个产业的领军人物一般都是引领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取得重要进步的拔尖创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往往能通过产业发展理念、关键共性技术、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带来产业的升级甚至革命,显著地提升民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培养一大批责任感强、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突出的人才,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毕业生才是“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的人才,是真正支撑行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人才。

3.统筹兼顾,正确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目标

要正确处理点与面的关系。教育教学改革既要有亮点,又要着眼于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既要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天赋,保证学校的整体育人质量,又要提倡因材施教,为少数有特别天赋和特殊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机会。

要正确处理通与专的关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科技与人文、科学与工程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促进。因此,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要相互协调,既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社会公民,又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由于产业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广博型的专家和精深型的专家都是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科学家型工程师和工程师型科学家都将对产业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要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是前人观察、解释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现象的一种知识体系。现代大学对理论进行选择和传授,是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一种必然选择。同时,理论具有结构化和学科化的特点,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教学过少,将导致科学与工程教育实践中忽略定性数据的处理和工程经验的积累。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既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基本原理,又有利于学生体验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活动。

要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人才,是将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活动有机统一的过程,是将课程学习、工程实践、社会实践等育人环节有机统一的过程,是将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产业界支持有机统一的过程。在向研究型大学迈进的过程中,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要时刻保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倡导“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育人氛围与研究氛围。

◆ 全面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

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系统地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近几年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如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适应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目前,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素质和能力与研究型大学的要求有不小的差距,尚不能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切措施都无从谈起。为此,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为适应多层次、多样化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学校既引进和培养创新能力突出的学术型教师,又引进和培养工程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型教师;既引进和培养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又引进和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学校引导名科学家和名工程师向名师发展,引导高水平研究人员向高水平教师发展。学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政策导向和考评机制保障教师在人才培养活动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建立企业导师制度和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制度。学校积极建设教师培训体系,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开发、案例教学等核心教学技能。

2.发挥学科建设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育人价值,以创新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经过“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的建设,学校初步完成了学科体系建设,学科综合实力大为提升,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科建设成就和科研活动的教育价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主办新兴与交叉学科创新论坛、学术前沿讲座、高层次引进人才学术讲座、组织开发学科交叉课程等形式,逐渐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教育内容。同时,学校把育人环节同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格局。在部分学院,本科毕业设计的题目有90%以上是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或有产业背景的实际性课题。

3.推进培养方案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模式

学校以课程开发为基础,以科研实践为引导,通过改革试点不断更新完善培养方案。研究生教育强调面向大化工产业发展的需求,从创新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入手,初步形成了工程技术型、工程研究型、工程设计型、工程管理型的个性化大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科教育通过构建“大化工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把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转化为本科课程内容与教学实例,使学生了解、学习甚至参与到高水平的科技研发;通过设立理科实验班、工科实验班,形成针对学生兴趣的菜单式培养。同时,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精英锻造计划”等学生科研计划,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创新的有机组合,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4.推进产学研基地建设,形成面向工程、面向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面向科技前沿、面向行业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学校依托大化工产业的行业背景,大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学校在江苏省常州市和广东省佛山市建立了直属研究院,作为科研和工程实践的重要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产业企业科研、生产的一线;另一方面,与中石油吉林石化、辽阳石化等国内6家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在校内构建了“碳纤维研究开发中心”、“中新国际纳米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7个产学研实践基地,形成较完善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量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进一步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学风示范作用。学校不断完善第二课堂辅导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第二课堂教育模式。学校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同时善于在平常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引起学生发自内心的事业心和职业使命感。学校引导毕业生择业时“入主流,上基层,到一线”,就业后“行业企业留得住,生产活动用得上,产业升级离不开”。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很多毕业生成为行业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

总之,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使命。培养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是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内容,是我国高等教育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毫不动摇地坚持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长期任务和时代使命。

(作者系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推荐访问:高素质 经济社会发展 支撑 培养 特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