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国内学者哈斯卡拉运动研究综述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27 10:29:00

摘要:哈斯卡拉运动是犹太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对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涉及传统社会转型、主流社会与边缘族群关系等重大现实问题。国内哈斯卡拉运动研究历程以世纪之交为界限分两个阶段,前十年主要为介绍性的史实陈述,新世纪以来十多年取得迅猛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显著成果,但也有一些不足。

关键词:哈斯卡拉;犹太教;马斯基尔

中图分类号:D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哈斯卡拉(Haskalah)①运动即犹太启蒙运动,它上承“个别犹太人历史”的文艺复兴时期,下启犹太教改革运动和犹太复国主义思潮,是犹太民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该运动兴起于德国柏林,领导阶层称为马斯基尔②,他们以理性主义为思想根基,采取积极融入欧洲社会的方式,对涉及语言、教育、宗教、职业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开启了犹太民族世俗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并拉开了现代犹太教各教派分化衍生的序幕。“这个变化一下子把犹太人从中世纪的生活境况推进到了现代文明世界”,[1]3是犹太民族近代以后努力调试自身以适应外部环境的第一次尝试。对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涉及非西方民族传统社会转型、民族宗教改革、主流社会与边缘族群关系、现代化道路探索、文化与文明交往、教育改革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国内学者关于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历程与现状做一综合评述,试析研究特点及缺陷,以为该课题研究咨鉴。

一、20世纪末国内学者对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

我国犹太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犹太教的关注始于20世纪初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犹太学才真正兴起。对于哈斯卡拉运动的关注则已晚至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为止,国内并没有一本专门研究哈斯卡拉运动的专著,且在上世纪末,国内学者对该运动主要是介绍性叙述,反映了对该课题研究起始阶段的懵懂状态。

这一时期犹太研究的专著或译著有20多部,但涉及哈斯卡拉运动的却比较少。国内第一部涉及哈斯卡拉运动的专著是许鼎新的《希伯莱民族简史》,[2]只是较少部分的涉及。朱子仪的《流亡的神话:犹太人的文化史》[3]第8章对以海涅为代表的改宗者的心理刻画比较深刻,第9章内容相对详细地介绍了近代犹太人解放的历程。但该书受时代的局限,不免带有一些意识形态色彩。徐新的《反犹主义解析》[4]详细介绍了欧洲犹太人从16世纪到20世纪初面临的外部环境,剖析了欧洲步入近代以来各时期反犹主义的渊源与结果,为考察哈斯卡拉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将哈斯卡拉运动置于欧洲近代历史研究中提供了视野和角度。潘光、陈超南、余建华的《犹太文明》[5]第12章讲述了哈斯卡拉运动的背景、摩西・门德尔松的贡献及该运动在德国的发展情况。本书的缺憾在于未对哈斯卡拉运动在德国之外特别是在东欧的发展进行说明,并将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改革运动混为一谈。犹太改革运动是紧随哈斯卡拉运动之后,为适应犹太启蒙运动目标的需要而兴起的。从内容上看,前者是宗教领域的变革,由宗教礼仪的简化到教义的重新诠释;后者是语言、教育、职业等领域的现代化和世俗化,同时也涉及宗教的变革。从结果上看,前者引起犹太教的分化,是犹太教现今各主要教派的缘起阶段,它使犹太教重新焕发活力;而后者却以失败告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黯然退场。此外,二者发展分布的地域亦有所不同。傅有德的《现代犹太哲学》[6]第1章阐释了哈斯卡拉运动的发起者门德尔松的思想,认为门德尔松是不完全的理性主义者,其思想主要反映在上帝观、灵魂不朽、意志自由和真理论等宗教观念上,作者充分肯定了门德尔松在哈斯卡拉运动中的地位,即明确了运动的双重任务,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奠定了运动的基础。此外,这一时期对哈斯卡拉运动做出简略叙述或概念说明的还有徐新、凌继尧主编的《犹太百科全书》[7]、张文健的《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8]和黄陵渝的《世界犹太教与文化》[9]等。

在学术论文方面,仅有潘光的《试论近代欧洲的犹太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10]一篇。作者主要论述了欧洲犹太启蒙运动的缘起和发展,着重分析了犹太启蒙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的关系,认为改革派内部矛盾,同化浪潮和反犹回潮是这两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0世纪最后十年是我国哈斯卡拉运动研究的起步阶段,反映出起点低、起步晚、零星式研究的特点,主要是对哈斯卡拉运动进行介绍性引入或简要概括。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手段的不断丰富、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对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在之后不断深入发展。

二、新世纪以来国内对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学者在犹太学研究方面对哈斯卡拉运动的关注明显增多。虽仍未出现专门性的著作,但相关专著中对哈斯卡拉运动论述的篇幅明显增多,研究内容明显深入。主要成果如下:

张倩红的《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11]第2章系统介绍了门德尔松,并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叙述了哈斯卡拉的发展历程,指出其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认为该运动是犹太上层知识分子对本民族现代化的第一次尝试,运动取得了重大影响但也导致了传统与现代性的脱裂,并具体分析了改宗者无所适从的境况以凸显其局限。该书对哈斯卡拉运动的论述突出了人的因素,侧重点在于犹太近代知识分子的作用和意义上。徐新的《犹太文化史》[12]第9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哈斯卡拉运动的缘起、先驱、领导阶层、开展、得失与意义。作者肯定了犹太启蒙运动在解放思想、推崇理性和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认为其开展标志着犹太文化现代主义精神的形成及现代思想的确立,运动的意义在于对犹太文化的影响上,并探讨了运动的弊端。但作者将斯宾诺莎列入犹太启蒙运动先驱颇为不妥,在徐新的新著《论犹太文化》[13]第五论中,这一瑕疵得以纠正。新著除《犹太文化史》中的相关内容与观点外,作者又增加了对门德尔松思想的探讨、马斯基尔的活动及其地位、运动在东欧特别是在俄国的发展等内容。该书对犹太启蒙运动局限性的认识尤为明晰,作者认为该运动缺乏对大众的关注,在捍卫民族性方面是失败的,在打破传统的同时并没有构建起相应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道路,因而只是被动地接受与适应,没有解决犹太人在欧洲的生存地位问题。对此笔者深以为然,“如潮水般的哈斯卡拉运动仅仅是一次表面上的骚动,绝大多数犹太民众并未被打扰”。[14]傅有德的《犹太哲学史》[15]第11章论述了门德尔松的思想及其在犹太启蒙运动中的地位,基本内容是在《现代犹太哲学》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主要从宗教哲学的角度审视了欧洲启蒙运动思潮对门德尔松思想的影响、门德尔松对犹太教的认识、犹太教神权政治制度尤其是这种制度下国家与宗教、人与社会以及上帝之间关系等内容。张倩红的《以色列史》[16]第2章主要涉及摩西・门德尔松的生平与贡献,从整体上论述了哈斯卡拉运动的历程、历史地位、领导阶层的作为及其影响,并对该运动做出了简要评述。周燮藩、刘精忠的《犹太教概论》[17]第9章深入分析了犹太启蒙运动的缘起、领导阶层、发展历程和结果,该书从哲学角度对犹太启蒙运动产生前犹太民族面临的内外部思潮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德国和俄国哈斯卡拉运动的发展历程,在对俄国情况进行叙述时,亦对传统拉比犹太教与马斯基尔之间的交锋做了精彩阐述。张倩红、艾仁贵的《犹太文化》[18]第4章内容是在《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犹太文化的世俗化发展这一部分而成。作者以宗教社会学为角度,认为对世俗性的兼容一直是犹太教的特征,这一特征使犹太人在面对西方世俗主义思潮时表现出开放性的心态;哈斯卡拉运动是促使现代犹太世俗主义兴盛的直接思想动力;世俗化本身也是宗教复兴与宗教创新的过程。

与专著相比,学术论文的研究更加细化,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可大致归类如下:第一、对哈斯卡拉运动的宏观研究。张倩红的《犹太启蒙运动初探》[19]以现代化理论为视角,探讨了犹太启蒙运动(即哈斯卡拉)的思想根源,认为哈斯卡拉是欧洲启蒙运动在隔都高墙之内的表现、反应与延伸,标志着犹太文化现代化的肇始,运动影响深远也留下了惨痛教训。该文章是国内早期宏观深入研究哈斯卡拉运动的成果之一,并第一次将现代化视野引入犹太启蒙运动研究,在国内学界反响很大。杨友孙的《论19世纪东欧犹太启蒙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20]以东欧国家为对象,对哈斯卡拉运动的发展、失败的经验教训及其影响做了初步的探析。作者认为东欧的犹太启蒙运动照搬了德国模式,民众对德国模式的抵触、东欧文化与德国模式的异质性和德国模式与国家政策的冲突是该运动在东欧幻灭的原因。但由于作者本人是研究英语国家文化方向,所以对一些史实的论述不够准确,如文中将亚伯拉罕・盖格归于马斯基尔阶层。[20]实际上盖格属于改革派思想的奠基人。关于犹太教改革运动与犹太启蒙运动的区别前文已提及,在此不多赘述。张礼刚的《哈斯卡拉启蒙运动》[21]是一篇科普类的文章,简单考证了哈斯卡拉的词源及含义,介绍了哈斯卡拉运动的背景、兴衰及影响,指出对哈斯卡拉运动的关注有助于国人加深对民族文化,特别是非主流文化的继承与革新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以“马斯基尔”为个案的人物研究。张倩红的《“马斯基尔”与犹太社会——以启蒙视阈下的德国为个案》[22]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犹太思想家对传统社会的重创,着重分析了犹太文化与现代主义、德国主流文化多重汇集之后,犹太知识阶层无所适从的精神困境。该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对“马斯基尔”进行整体研究的学术成果的代表之作。其次,目前国内对马斯基尔的人物研究主要集中在摩西·门德尔松身上,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一是研究他的“德意志启蒙者”身份,即探究他对德意志启蒙思想的影响。曹卫东的《“犹太人的路德”:门德尔松与启蒙思想》[23]详细阐释了门德尔松的启蒙思想,将门德尔松的启蒙思想置于德国的启蒙思想史中以凸显其思想的复杂性,并对同时代的奥地利思想家和德意志思想家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启蒙的目标是使犹太人更认同于德意志文化而非希伯来文化或犹太教;二是研究他的“犹太启蒙者”身份,即他对犹太教的影响和贡献。张倩红的《试论摩西・门德尔松的启蒙思想》[24]从整体上对门德尔松的生平、活动、思想和影响做了诠释,作者评析了门德尔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社会政治思想,肯定了他对犹太教变革及犹太解放运动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了他的思想局限性;三是对门德尔松单个观点的研究。夏歆东的《门德尔松的犹太教观和宗教宽容观评述》[25]以门德尔松的宗教拯救观为视角,阐释了门德尔松理性犹太教和宗教宽容两个主要的宗教思想。作者详细论述了国外对门德尔松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门德尔松理性犹太教和宗教宽容思想的渊源、内涵、论证方法和局限,为国内门德尔松的宗教思想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顾红亮的《门德尔松的启蒙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26]通过门德尔松与康德思想的比较,阐释了门德尔松的启蒙观及其局限,同时指明门德尔松启蒙思想对当代中国启蒙思想的启示。作者借古鉴今,突出了史学的现实意义。

第三、哈斯卡拉运动对犹太教或犹太人思想观念的影响。张礼刚的《试论犹太启蒙思想家的弥赛亚观》[27]以犹太文化弥赛亚观的早期演变和面临的挑战为背景,梳理了犹太启蒙思想家对弥赛亚的基本看法,并分析其本质和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学界对犹太启蒙运动中文化观念专题研究的空缺。胡浩的《哈斯卡拉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28]比照欧洲启蒙观念,通过分析哈斯卡拉的主要发起者门德尔松和威斯利的思想和言论,阐明了哈斯卡拉基本的价值取向及其对现代犹太人和犹太教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哈斯卡拉所倡导的种种观念为犹太社区融入主流社会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也使得后来犹太教的全面深刻的变革成为可能。对于文中“哈斯卡拉既是一种腐蚀性力量,削弱着前现代时期的犹太身份,也是一个建构性力量,构建着现代种种类型的犹太身份。”[28]笔者并不认同,窃以为该文虽肯定了哈斯卡拉的巨大影响力但并未提及其缺陷,哈斯卡拉并未解决犹太人的身份问题,随后而来的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反犹主义盛行全欧,充分说明哈斯卡拉在构建现代犹太人身份这一重大问题上是失败的。之后,作者在其另一篇论文《犹太启蒙运动与现代犹太历史意识的出现》[29]中通过对犹太启蒙运动中教育、文化和宗教等改革内容的分析,认为马斯基尔反思和批判了传统犹太历史观,促进了现代犹太历史意识的形成。在充分肯定哈斯卡拉运动对犹太知识阶层社会历史观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指出由于时代的局限,犹太启蒙运动中产生的现代历史意识没有发展起比较完善、注重实证研究的历史批判意识。

第四、哈斯卡拉运动中的教育问题。张礼刚的《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30]分析了德国传统犹太教育及其在当时面临的挑战、马斯基尔关于教育问题的主张与实践等。作者认为马斯基尔在努力寻找和实现犹太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平衡点,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巨大的张力,但由于其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不自觉特性而偏离了现代化的方向。胡浩的《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育的现代转型》[31]以门德尔松和威斯利思想研究为主,认为哈斯卡拉运动首先开始于教育领域,从层次上由浅入深,依次为语言的革新、世俗知识和教育兴起、最后是伦理教育的转型,虽然并未形成批判思潮,但对犹太现代化转型起到巨大作用。

第五、其他。陈娟的《德国犹太启蒙运动的延伸——19世纪末期美国犹太改革运动的德国根源》[32]认为德国哈斯卡拉运动是美国犹太改革运动最重要的根源,深刻塑造了美国犹太改革运动和美国犹太人的现代化过程,文章最后对美国犹太人和华裔美国人做了比较研究,突出了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该文以英文写就,局限在于长段引用原始材料(多达33处),但丰富的外文资料也为读者了解国外相关资料提供了便利。张礼刚的《外国学者哈斯卡拉运动研究评述》[33]是目前国内唯一一篇有关哈斯卡拉运动的研究综述。作者以时间为纵线,将西方学者近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并具体分析了各个阶段西方研究的特点,以此作为国内研究的参照和借鉴。仇凯的《试析哈西德运动与哈斯卡拉运动的异同》[34]采用比较研究方法,解析了哈斯卡拉运动和哈西德运动在同一时期发生于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原因,着重分析了两次运动的差异性,以此透视18 世纪西欧和东欧犹太人不同的生活境遇以及他们在维系传统与适应社会之间所做的不同抉择。

三、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哈斯卡拉运动研究历程不过二十余年,研究历程虽然短暂,但发展迅速,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也仍存在拓展空间。与国外相关研究相较,虽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但已明显脱离宏观研究阶段,愈加精细化和深度化。研究方法由单一历史叙述转为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涉及领域由单纯的历史学探讨转变为历史学、宗教哲学、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研究视角也在不断丰富多样。从运动轨迹上看,除以往的对德国的研究外,亦开始注重对东欧地区该运动的挖掘,这些都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一些缺陷也需要学界关注,如对运动外延关注不多、人物研究过于集中等,这些缺陷会随着以后研究的深入而逐渐克服。

注释:

①Haskalah:源于希伯来语Sekhel,意为理性、智慧,该词最早出现于中世纪摩

西·迈蒙尼德的著作《逻辑语言的解释》中,19 世纪后半叶,俄国青年将德

语“启蒙”一词翻译为“哈斯卡拉”,“哈斯卡拉运动”由此得名。

②马斯基尔:希伯来语 Maskil 音译,复数形式为 maskilim,意为启蒙运动的倡

导者。

参考文献:

[1](美)大卫・鲁达夫斯基.近现代犹太宗教运动[M].傅有德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3.

[2]许鼎新.希伯莱民族简史[M].中国基督教协会神学教育委员会,1990.

[3]朱子仪.流亡的神话:犹太人的文化史[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4]徐新.反犹主义解析[M].上海三联书店,1996.

[5]潘光,陈超南,余建华.犹太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傅有德.现代犹太哲学[M].人民出版社,1999.

[7]徐新,凌继尧.犹太百科全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8]张文健.信仰战胜苦难:犹太教[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9]黄陵渝.世界犹太教与文化[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10]潘光.试论近代欧洲的犹太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J].历史教学问题,1999(5).

[11]张倩红.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的现代化[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2]徐新.犹太文化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徐新.论犹太文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14]Leon S. Moisseiff, “The Haskalah Movement”, The Jewish Quarterly Review,

New Series, Vol.5, No.2 (Oct, 1914).

[15]傅有德.犹太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6]张倩红.以色列史[M].人民出版社,2008.

[17]周燮藩,刘精忠.犹太教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8]张倩红,艾仁贵.犹太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3.

[19]张倩红.犹太启蒙运动初探[J].世界历史,2002(5).

[20]杨友孙.论19世纪东欧犹太启蒙运动的失败及其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2).

[21]张礼刚.哈斯卡拉启蒙运动[J].博览群书,2011(8).

[22]张倩红.“马斯基尔”与犹太社会——以启蒙视阈下的德国为个案[J].世界历

史,2012(1).

[23]曹卫东.“犹太人的路德”:门德尔松与启蒙思想[J].中国图书评论,2006(4).

[24]张倩红.试论摩西・门德尔松的启蒙思想[J].世界宗教研究,2003(3).

[25]夏歆东.门德尔松的犹太教观和宗教宽容观评述[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26]顾红亮.门德尔松的启蒙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天津社会科学,2009(1).

[27]张礼刚.试论犹太启蒙思想家的弥赛亚观[J].河南社会科学,2010(6).

[28]胡浩.哈斯卡拉的价值取向及其影响[J].鲁东大学学报,2011(1.)

[29]胡浩.犹太启蒙运动与现代犹太历史意识的出现[J].历史教学,2012(6).

[30]张礼刚.德国犹太启蒙运动中的教育问题[J].世界历史,2010(6).

[31]胡浩.犹太启蒙运动与犹太教育的现代转型[J].学海,2011(6).

[32]陈娟.德国犹太启蒙运动的延伸——19世纪末期美国犹太改革运动的德国根

源[D].四川外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33]张礼刚.外国学者哈斯卡拉运动研究评述[J].世界民族,2012(5).

[34]仇凯.试析哈西德运动与哈斯卡拉运动的异同[J].鲁东大学学报,2013(5).

作者简介:田驰,男,陕西渭南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李直)

推荐访问:综述 斯卡 学者 运动 国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