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专利申请浅析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12 10:06:23

【摘 要】在大力保护知识产权的今天,专利是国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专利申请增长强劲。但是,高校在专利申请问题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通过分析我国专利申请现状,笔者从以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扩招的“稀释效应”、缺少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高校专利申请、创新能力的一些有效途径,包括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普及专利知识,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加强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及加强高校专利申请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词】专利;高校;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解决途径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专利的国内外申请量与批准量,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是衡量科技产出和知识创新的一项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技术先进性的竞争演变成技术垄断性的竞争,科技竞争中的焦点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技术竞争归根结底是专利的竞争。专利制度在鼓励发明创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专利权质量的信息对于理解专利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相当关键。近几年,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各高校形成了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与企业、个人相比,拥有其独有的科研优势。如果说科研院所与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角,那么高校就是知识创新的主体。那么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贡献又有多少?又将如何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呢?

一、我国专利申请现状

(一)总体趋势

自1985年4月中国实施专利法以来,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在我国已基本形成并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专利事业迅速发展,专利申请量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90万件,授予专利权也已超过45万件。专利申请量的年增长率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另外,从近几年的专利申请状况看,三种专利申请量所占的比例日趋合理。1998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已占29.5%,高于累计比例;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已由最高年份的66.6%降至42.1%,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由最初几年的不足10%,上升到28.4%。这一趋势表明,我国专利申请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据1993年世界知识产权统计年鉴,中国专利事业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进展很快,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1993年世界排名第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居世界第四位,但表明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科技实力与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排名第24位。而日本、美国、德国甚至韩国不但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而且也是发明专利和向国外申请专利的大国。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专利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申请比例还不高,向国外申请专利太少且占国内申请量的比例正逐年下降,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潜力尚未完全发挥,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国际排名较为靠后,对发明创造实行成果和专利双重管理的体制有待改革,专利激励机制尚需建立和完善,专利审查期过长和专利保护不利问题有待加强。

(二)高校专利申请现状

我们也看到申请专利者主要来源于如下五类:个人、高校、科研院所、工矿企业、机关团体,但以个人申请居多。其中,个人和工矿企业两者申请专利之和占总申请量绝大部分,且较为稳定。相比之下,高校、科研单位申请量所占比例明显较低且所占比例在逐年减少。在1991~1998年间,科研单位在职务申请量(或总量)中所占比例由1991年的16.9%(4.8%)降至9.0%(2.3%);大专院校由12.1%(3.4%)降至4.5%(1.2%)。两大科研主体对专利的冷落与我国现行成果管理制度有关,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成果轻专利的现象。据连续四年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之首的广东省1998年统计,该省两大科研主体年专利申请量累计仅占2.4%,有超过半数的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年申请量为零。我国的“863”计划也只申请了200多件专利,而撰写的论文数量是专利数的81倍。这说明我国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专利急需学术和市场的承认。

专利申请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同时也说明个人、工矿企业专利意识优于高校、科研单位。而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工矿企业所申请的专利以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主导,发明专利较少。在三类专利申请中,由于发明专利技术创新性较强、涉及的原始创新性成果也较多,因此最能体现创新能力;个人、工矿企业虽然注重产品的技术改革、升级,但技术含量偏低,创新能力较弱;高校、科研单位专利申请以发明专利为主导,申请专利的质量和水平较高,原始创新能力较强,但申请专利的意识不强,而且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与其人才拥有量极其不相称,创新潜能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二、从高校专利申请浅析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挥的因素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着重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育,而(硕博)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10月份,我们对东北地区部分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了少量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78%的研究生觉得“动手撰写论文时,感到创意缺乏”,56%的研究生表示自己喜欢标新立异,仅有45%的研究生“有信心做出重大的发现、发明”;对于诺贝尔奖,45%的研究生认为“遥不可及”,36%回答“从未奢望”,16%则表示“今生已无缘”。原创的缺乏,足以令国人集体失语。据统计,1999年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总数居世界第11位,但被SCI收录的仅占美国的1/13,英国的1/4,日本的1/3。另据中国工程院的调查: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中国为美国的16倍,为德国的13倍。

诚如专家所言:中国科技界基本上是在模仿跟踪、拾遗补缺。对于刚入科研门槛的研究生,创新不足的问题就更为突出。作为科技人才的聚积地,高校、科研院所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理应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那么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创新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有那些呢?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培养质量的深层次原因又是什么呢?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司司长杨卫院士认为原因主要有四个。其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与世界强国相比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与人均GDP达几万美元的国家相比,在研究经费投入上有很大的缺口。其二,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教授的遴选标准与遴选机制与国际上较好大学有较大的差距。其三,我国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水平主要高在知识传授方面,而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先进国家仍有差距,延伸成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先天不足。其四,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提升。

下面,笔者试从几个主要方面浅析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利申请及创新能力的不利因素。

(一)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科举制度,造成人们心目中一种深深的“考试情结”,结果是讲继承不讲发展创新。众所周知,美国学生考试能力差,但日后创新能力强;而中国学生考试能力上乘,成年后却成就不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来,20岁左右是一个人体力、智能和想象力最佳的时期,但我国的莘莘学子则必须跨越中考、高考和考研三座大山,一路过关斩将、全力打拼,才能有幸步入研究生行列;不幸者,大学毕业一考再考,其中持续3年以下者居多,但也不乏考过8年10年的现代“范进”。长期的功利性、应试性学习,高强度、超负荷的生活节奏,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紧张压抑。年轻人或许已萌芽的对科学的兴趣、志向和抱负得不到有效的激励和强化,必然在机械化的训练中萎靡以至泯灭。更有不少研究生一旦跨过“考研”门槛,便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解脱感,目标丧失,生活懒散,创新思维在头脑中荡然无存。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仅注重基本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基本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创新思维等创新素质的培养。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基本上仍处于被动状态,只注重课本知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而忽视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创新意识不足。

(二)扩招的“稀释效应”

按国际惯例,一个合格的本科院校生师比是16:1。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后,我国许多院校生师比都在20:1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30:1。教师一天到晚忙于上课,很少有时间进修提高、潜心科学研究。过高的生师比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师资数量紧张、结构性短缺已相当严重。由于生师比过高,一些高校部分课程授课的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人数多的甚至达到数百人,教师在授课中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投入到学生身上的精力大为减少,教学效果明显下降。有的教师一星期二三十节课,一学期要审阅数十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再加上“人头税”式的学术科研任务、外校代课兼职等社会工作,其结果,只能是忽略质量!在这几年的扩大招生过程中,尽管政府和学校都在努力加大投入力度,挖掘潜力提高办学条件,但由于规模增长过快,生均办学条件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国在扩招之前,教学资源本身就明显不足,扩招之后,更是有较大程度的下降,这就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并呈跨越式突变激增态势。从宏观上分析,这是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是适应新世纪头20年“战略机遇期”的重要举措。然而,在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教育资源还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这必然会从整体上降低质量和“浓度”,产生“稀释效应”。数量上去了,质量并没有同步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20多年来,尚未出现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发现,也未出现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发明,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不足是一个大问题。事实上,许多研究生的教学、教材、实验等硬件条件严重滞后;许多学科研究生人均科研经费明显不足;许多培养单位导师平均指导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加,从而形成导师少、研究生多的“放羊”局面。某些热门专业,有的导师要带十几甚至几十个学生,使研究生教学所需的小班课堂讨论无法开展,有些研究生一学期出头,还不曾与导师谋面。更严重的是,到学位论文写作阶段,因学生太多导师甚至连每个学生的论文都难以认真仔细地阅读一遍,更不用谈指导。这种师少生多的结构性矛盾必然会影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结果导致研究生群体中创新型人才比例越来越小,研究生教育质量普遍下滑尤其是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质量下降所衍生出的抄袭剽窃等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深思。

(三)缺少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

问卷调查显示:有76%的研究生认为其周围的人群“安于现状、不愿标新立异;许多人沉醉于麻将、彩票、网络,对研发没兴趣;文化教育水平低,愚昧落后;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与短期行为严重”。仅有14%的研究生回答“周围的社会环境适合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的生长”。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不成熟阶段,小康小富与麻木不仁、愚昧落后并存,小农经济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同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高深的知识领域却鲜有人问津。而且根据“泡菜原理”或“染缸理论”,那些微乎其微的欲将终身托付给科学研究的人们势必饱受不良环境的围堵和污染。

同时由于数千年封建官吏制度的沿袭,形成了仕途和公务行政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地位,反映在高等教育中就是重行政权力轻学术权力。虽然“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念头已经淡化了不少,但在任何一个单位,领导、行政官员都还有不言而喻的优越意味;同学、校友或同乡之间的比较,也多以“当官”为最有成就感;千千万万含辛茹苦的家长送子女上学的目的也多半是望其“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弥漫着的浮躁情绪和短期行为,人们简单盲目的将金钱视为衡量成功的标准,相反,埋头科研者很容易被人视为不谙世故、不识人间烟火,致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被严重地边缘化。这也是研究生队伍里还存在着诸多陋习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活。但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实践证明,只有在宽松宁静、思想自由、高度民主、学术气氛浓厚、免受世俗尘嚣干扰的环境下才可能真正激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科学技术上重大的发现发明、原始创新往往都是在常人所无法理解的、近乎疯狂的状态下完成的。这尤其需要一个宽容、柔性的环境。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追根求源的精神、对探究对象的浓厚兴趣、对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而科学探究兴趣的培养、自由探索追根求源的实现都必须以相应的平台为基本条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不是相互孤立的,更不是相互对立或此消彼长的,而应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学研究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目前,一方面,不少研究生以完成学位论文、获得学位为主要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大量增加,导师没有足够的高水平研究课题,客观上导致研究生从事一些低水平重复研究,从而对所研究的对象失去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无从谈起。

(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

高校普遍存在重成果、轻专利的情况,只注重发表了多少论文,却忽略了运用知识产权对研究成果进行保护,使得大量科技成果被世界各国免费使用,造成了严重的资产流失。另外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由于高校专利常被侵权,一些专利纠纷又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使得高校科技人员对专利申请的保护制度尚存在过度的疑虑,当发生纠纷对簿公堂时,高校科技人员既碍于面子,又赔不起时间和金钱,影响了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正是这种脱节扼杀了专利申请。

三、提高高校专利申请,创新能力途径探析

在研究生培养中,质量是生命线,创新是灵魂,科研主导是核心,导师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是基础。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营造创新氛围,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需要理念的创新,又需要培养模式的创新,也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还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高校专利申请、创新能力。

(一)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

导师的原始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一般说来,只有导师做原创性的科研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导师已走在学术前沿,才能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如果导师没有创新能力,很难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如果导师自己没有高级别的研究课题,很难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更难以把研究生带进学术前沿。

从中外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水平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正比。为此,我们不仅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要把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充足的研究经费和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作为必备条件,而且要求导师在指导本届研究生期间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培养研究生必要的研究经费,并取得新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研究生导师必须拥有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充足的研究经费的同时,也要求导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向研究生传授自己的治学经验、体会和自己研究课题的内容,带领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研究工作,在参与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培育问题意识,掌握研究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只有导师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才能将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步入学术巅峰。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很难培养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更好的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持和协助优秀导师,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导师负责制,建立研究生导师考核与淘汰机制,使其能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二是要改变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以小组型和团队模式进行研究生培养,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严进宽出”的不合理状况,给研究生适度的动力与压力从而激发出教学研究过程中活跃的学术气氛。

(二)普及专利知识,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培养方法,先补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然后再让研究生做研究课题,那么不仅会挤占大量的本该用于查阅文献和从事科学研究的时间,还会使研究生产生厌烦心理。因而要尽快的把研究生带到学术前沿,简单地说,就是让研究生尽快地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走向。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指导教师都先向研究生介绍学术动态,使研究生搞清楚专家学者都已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有哪些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哪些学术观点已达成了共识,哪些学术观点还存在争议,产生争议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是空白点,哪些方面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等。向研究生把这些问题讲清楚,就能使他们尽早地把握学术动态,尽快地进入学术前沿,从而使他们在了解前人尚未解决的重要问题基础上,根据自己学术发展的方向,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新的研究课题。

高校加强专利工作,普及专利知识,培养师生的知识产权素质,充分利用量大质高的专利文献资料,及时全面、详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最新的发明创造信息,从专利的“世界之窗”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科技信息,比较准确地分析判断瞬息万变的世界技术市场动向,把握住国际技术发展的趋势,对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想、走向社会很有益处。这种做法会使研究生避免进行低水平重复劳动,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会使研究生始终抱有创新和好奇的冲动,而这种冲动是学术创新的基础,并且为制定科研规划,准确选题立项,提高科研工作的水平和效益、效率和竞争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

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过程中,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没有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就很难保证持续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的高校把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导师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也出台了有关政策,激励研究生进行创新,如为研究生设立研究课题,给以经费资助,也对研究生的研究成果予以奖励。同时笔者认为高校在评定研究生的学位课程的成绩时,要着重考虑研究生的创新程度。此外研究生学术创新的程度也应该成为决定研究生是否提前进行论文答辩、按期进行论文答辩及延期进行论文答辩的一个重要指标。

另一个较为有效的举措是举办研究生论坛及,让研究生就某一专题进行研讨,既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思辨能力,也能够使他们在辩论中得到启发。还可以建设研究生创新中心,为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创新思想提供专门场所,为跨学科研究生之间开展交流与合作提供平台。这些措施必将有效改善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在全国起到推广示范作用,打破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死水一潭的僵化局面。

(四)加强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广读群书、阅读大量文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要力戒应试性地死记硬背、死读书,不求甚解、不假思索。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朱子教学则具体落实到半天上课、半天沉思的地步。然而为学之人,仅仅学与思相结合、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做到学、思、行高度融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应该把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应用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实行实践性教学与案例式教学,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研究生要学会在他人已有的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在实际生活阅历中归纳总结经验,通过实验和实践来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不断积累丰富自身的核心科研能力,从而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茁壮成长。

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和研究生“三种经历”,使部分研究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或社会实践经历,促进研究生的流动、访学和调研,都是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较理想的举措。

(五)加强高校专利申请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加强专利申请,提高创新能力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举措是逐步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创造的氛围;加强我国高校专利申请科技创新环境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建立共享机制,减少浪费,提供更有效的条件支撑,创造宽松的环境,进一步促进科技发展,提高科技竞争力;要积极加强高校专利申请,大力宣传普及专利法,进一步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另外,技术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成果和转化问题应是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使其成为产品化、规模化的工作。

四、结语

高校是高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高校对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着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几年,经过科技体制改革,各高校形成了较强的开发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与企业、个人相比,拥有其独有的科研优势。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不利影响、扩招的“稀释效应”、缺少创新环境和创新平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专利保护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研究生的创新潜能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提高导师队伍的科研创新能力、普及专利知识,加强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建立和完善高校创新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加强理论知识与创作实践相结合及加强高校专利申请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论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对于提高高校专利申请能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明德.关于研究生教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4).

[2] 高山行,郭华涛.中国专利权质量估计及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2(3).

[3] 刘琦.专利申请的现实问题[J].高校论坛,2002(10).

[4] 马海泉,吕东伟.以创新引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05(9).

[5] 藏兴兵,赖小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3).

作者简介:雷建(1983- ),女,辽宁朝阳人,大连美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翻译;张晓艳(1985- ),女,研究方向:翻译。

推荐访问:专利申请 浅析 创新能力 研究生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