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借鉴“解放”理论,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4 11:18:3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展开,核心素养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关注起来,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核心素养,除了长期地实践摸索身体力行,还要借鉴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研究成果,而陶行知先生的“解放”理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主体性,本文主要通过契合陶先生的“解放”理论与当下的核心素养理念来探究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历史教学;核心素养;“解放”理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8-1216(2018)01B-0061-02

素质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使学生学习该门学科后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受益终生的能力,而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儿童教育曾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放在高中阶段学科教育中仍可借鉴学习,学生通过手脑并用,自觉、自主地学习,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将“解放”理论与核心素养相结合,是教学理念的大胆创新,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二者,能够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引导教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一、梳理信息,渗透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时空观念,它是纵向和横向的双重交叠,不仅是古往今来的发展对比,也是中外历史事件的横向互鉴,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下的时空观念是学习历史的必要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各个琐碎事件的发展背景及历史影响等,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时间轴与大事年表等方法学习历史知识。

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众所周知,当今中国的指导思想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而我国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1938年,它正确地引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一系列问题。在本节课中,我们了解到《共产党宣言》早在1848年就已发表,我提问学生:“为什么历经一百年之久,我国才引入马克思主义,通过时间与空间双向对比思考我国发展的不足。”我让学生脱离课本,解放头脑,讨论探究这个问题,学生们发现当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我国正经历鸦片战争,被迫打开封闭的大门,逐步与世界接轨,经过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和对社会发展探索,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发现了指导无产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并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形成自己的指导思想。通过中外大事年表的比较分析,学生们横向对比与其他国家的不足,纵向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落后之处,清楚地梳理信息,形成了基本的时间与空间横纵交叉的时空观念。

二、论从史出,引导实证史料

历史是以真实性为基础的学科,客观确凿的历史资料是正确认识和学习历史知识的主要根据,而理论的提出需要有客观的案例做支撑,只有框架内添入丰富的材料,整个事件才能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学生如何才能甄别理论的正确性,这就需要追根溯源,搜集对比各类史料,丰富自己的认知,开阔视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以史证论的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为了让学生清晰地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权力结构与制度设计,我展开了主题讨论活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完善自己的观点。有位学生提到,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剥削工人来满足资本家的利益,历史上的奴隶交易就是最好的体现,社会主义在公有制主体下,人民是企业的主人;政治制度方面,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领导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的政治制度及其体现就属于典型的社会主义。也有的学生认为资本主义必将在其发展中暴露出缺陷,而社会主义也会在发展中证明存在的正确性。学生们在论述中都用具体的案例填充了理论框架,条理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了解到用实例支撑理论的重要性,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客观求实的态度。

三、综合分析,深化理解能力

历史理解能力是指学生全面客观、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理解历史事件,而不是片面单一地看待问题。学生个人的思维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如何才能综合客观地全面认识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讨论或观看纪录片等形式,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与现象,让学生借鉴各方不同的意见,完善自己的认知,为我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时,学生们都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才找到适应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而有人认为,中国近代不断改变经济结构证明了那些经济体制都是不合理的,应当摒弃。我告诉学生,每个经济体制的出现必然有其原因,没有合理不合理,只有适合不适合,或许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但是放在过去却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辩证地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们体会到,自然经济虽已落后于时代,但是封建社会时人民也曾安居乐业过,是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冲击了封建主流思想的地位,打乱了社会阶层结构,为中国革命提供社会基础,在之后的发展中,各种因素的影响证明它不适合中国的社会发展,最终被淘汰。通过理性剖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兴起与衰落,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突破了原有的定势思维,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的思想。

综合分析是从内因到外因,从历史角度到现代角度,从本国视角到外国角度,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才能真正把握事件本质与影响,理解能力不仅能体现学生的历史态度和个人观点,而且能够反应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

四、联系生活,明晰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并不是先天性的,而是随着各类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一种主观意识,它是学生对待事物的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历史学科的学习目的不仅是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转化,了解历史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指导个人学习生活的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单元总结中,我让学生们用时间线将中国传统思想串联起来,很直观地发现有些文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而有的思想却被逐渐舍弃。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为“仁”,认为人们要和睦相处,待人真诚宽容,而法家思想则是主张集权法治,二者观点大不相同,尽管法家思想被历史发展淘汰,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对历史的价值判断要基于史实背景,做出客观的评判。学生们恍然大悟,意识到封建社会的衰亡也是由于不适应社会发展,而任何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好比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也正在随社会发展而进步,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状态,明确价值取向。

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而汲取历史事件发展中的精华之处,从客观历史事件中凝练出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历史环境的熏陶下无形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逐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这些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展开,以学生为导向,解放学生的头脑思维、双手和时间等,进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让核心素养内化成学生自身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和日后发展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朱可.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凸显学科味——再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6,(8).

[2]胡志辉,钟燕梅.高中历史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初探——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2).

[3]尹泽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6).

推荐访问:素养 借鉴 解放 核心 培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