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雾霾治理的经济学逻辑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10 11:40:06

伴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如今的中国除了令我们骄傲的世界第二经济总量大国、世界制造业大国之外,涉及100多个城市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也在警示着我们:中国也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第一碳排放国。从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原因出发,分析治理雾霾的经济体制逻辑,由此延伸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社会思路问题。

雾霾天气治霾经济学逻辑思路及举措

一、我国雾霾天气产生的主要原因

从气象学上讲,雾与霾不同,雾由水汽组成,霾则是PM2.5等污染物颗粒飘浮在空气中而形成,其中除了污染源直接向大气排放的部分,还包括污染源排放的气态化合物经过大气化学反应过程形成的颗粒物。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表明,2013年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影响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的灰霾天气,其主要污染物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中国雾霾天气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作用,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同时存在导致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导致雾霾天气产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交通发展模式欠科学

根据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2013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亿辆,比上年末增长13.7%。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增长19.0%,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增长20.8%。机动车大军排放的氮氧化合物占全国排放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中国的交通发展模式也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过去数十年间,交通发展的趋势是以公路,尤其是以高速公路的发展为主,高速公路里程快速增加,轨道交通的发展则滞后于需求。加入WTO以后,汽车市场对外开放,带动了国内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而国家鼓励轿车进入家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业,也使居民轿车消费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城市的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日益拥堵,严重的拥堵本身又带来了更多地排放和污染的问题。

2、我国的能源使用结构不合理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然而能源消费总量大,消费结构却不合理。2009年至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从30.66亿吨标煤增长到36.23亿吨标煤,年均增长2.1亿吨标煤。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较低。据估计中国煤炭消耗量到2014年将占全球煤炭需求量的50%以上,除此之外,我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巨大,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次,高耗能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时期,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非常严重。

3、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较粗发

中国的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快速城镇化使得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居住拥挤、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一是片面追求大城市,高速城镇化,使我们走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之路。根据有关数据分析,城市规模越大人均消耗的能源越多,一个农民转变成城市人,平均能耗将增加3~5倍;如果直接进入大城市生活,尤其是特大城市,能耗将增长5倍。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建筑扬尘,加速雾霾形成。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正在迅猛地“长大”,来自卫星遥感图像的数据显示,整个国家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在过去20年中增加了2倍以上。而在建设过程中大部分施工单位环境意识淡薄,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施工现场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使得建筑施工扬尘大范围飘散,对城市空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

除此之外,我国成品油标准较低,升级难,使得大部分地区油品含硫量居高不下,进而导致尾气净化装置和颗粒捕集器等净化技术无法应用;工业废气大量排放,监管不力,治理不当,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二、治霾的经济学逻辑

1、“公地悲剧”与雾霾治理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过度砍伐的森林及污染严重的河流和空气,都是“公地悲剧”的典型例子。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而且都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是必然的结果。因此,空气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公地悲剧”之中。

在雾霾天气里,挤公交、挤地铁,暴露在空气中“吸毒”更多,而开车并开启车内空气内循环的确可以降低车内PM2.5,尽管1个小时之后车内空气就会变差,但是个体选择往往则是越是雾霾天气,开车的人越多,而雾霾天气中大气的流动速度更为缓慢,尾气对空气的影响权数就更大。另外,除了少数人认为“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有义务减少雾霾”并积极行动之外,大多数人在面临减少雾霾与伤害自身利益的选择时往往会归咎于其他因素,比如抱怨野蛮施工、埋怨污染企业、餐馆、烧烤秸秆焚烧,觉得政府规定的汽车尾气年检、限行等措施都是“装积极”,并抵制妨碍自身利益的减污措施。这一点正是因为空气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无可避免的陷入了“公地悲剧”当中。

对于某一项公共资源,个体的、私人的成本和社会成本是不同的。在当今的中国,地方政府为了更好的GDP带来的政绩、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个人为了方便、舒适而开车,其实都在无形中破坏了环境。在破环环境这一项上,私人成本都小于社会成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破坏环境的加害者,而每个人又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但是,人们却都陷入了“公地悲剧”的陷阱中。

2、治霾中的管制与市场

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可以管制与市场并举。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可以政府介入调节,对资源进行私有化或者根据污染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对排污者进行征税,增加排污者的私人成本,使得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但是,实际的情况是,高昂的社会成本并不会直接驱使政府行动,只有当社会成本转化为政治压力,并压倒政府GDP利益的时候,才能驱使政府行动。而在社会付出的巨大成本还未转化为政治压力时,政府缺乏足够的环保动机,并且环保部门的权利也不够大。

鉴于此,我们可以看看美国的做法。相似的雾霾也曾经浓重地笼罩于美国上空,但一系列清洁空气法案构架起来的法律规范体系,以及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群众性环境保护运动,最终为美国人带来了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以及开放的空间。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具有先见之明地引入了市场手段。根据该法及其修正案,美国治理空气污染的手段主要有:排放标准、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税、成本-收益分析、基于污染的风险标准等。其中,除了排放标准和空气质量标准这两个是政府行政手段外,其余都是市场手段。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环境保护署就开始采用可用于市场交易的排放权许可证这一概念,企业获得排污许可证后,可自主决定是通过自主减排还是购买其他企业的排污许可额度来达到总量控制的要求,其目的是通过市场调解,保证新污染源对空气质量差的地区不造成额外的污染。

美国一系列清洁空气法实施后带来的红利显而易见。据美国大使馆提供的资料显示,自该法颁布以来,六个主要的空气污染物减少了50%,有毒空气污染物的排放减少70%。

三、我国治霾的思路及举措

在全世界范围内,环境和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下降,中国再复制过去西方式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可行的。这种发展模式不仅带来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更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的。要从根源上治理雾霾问题,需要重新定位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这将是中国走向未来发展的新道路和新目标。中国需要探索基于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国要治理雾霾、治理环境,更要保持经济的良性运转,就应当走外部防范与内生治理相结合的中国治理之道。要构建这样的生态文明模式需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变革和转型:

一是在战略目标定位上,我们必须调整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参照系。不应盲目追赶西方式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而应转向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要实现这个目标定位的转型,意味着当代中国必须从追求无限经济增长的世界竞争中淡出,走中国自己的路。二是在中国发展模式上,我们必须从GDP主义主导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到国民福利最大化的新发展模式上来。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现全体国民福利最大化。三是要实现新的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必须启动以低碳、健康、幸福为目标的新生活方式的革命。四是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要充分发挥中国的新后发优势,利用新能源为中国的内生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五是改革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策略,转变集中粗放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充分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城市发展思路、利用新能源新技术,走中国特色的低能耗、规模化、田园化城市发展之路。

总之,雾霾天气不仅仅是一种天气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更是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治理雾霾天气本身,而是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提倡的生态文明之路,不仅是大幅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新文明模式,同时也是能够从根源上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公正、环境福利、物质与精神均衡发展幸福生活模式,是中国与世界共赢、共享发展的利他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何茜.雾霾天气引反思.生态经济,2013,(4).

[2]田鹏,贺涛.霾国求治.财经,2013,(4).

[3]强国E政广场.http://ezheng.people.com.cn/proposalPostDetail.do?id=719620.

推荐访问:经济学 治理 逻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