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心中有道,手中有术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19 15:30:29

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是蔡建强最愿意乘坐时光穿梭机重返的岁月。那时候,是他作为住院医生最忙碌的时光。那段日子,一家人住在筒子楼,蔡建强站在楼道里系着围裙炒菜,时常,刚把菜放锅里就被医院的电话叫走,他忙不迭地撂下铲子,关了火,摘了围裙就往医院跑……

如此敬业,即便是同行,亦不能完全理解,而蔡建强却乐此不疲地做了30余年。他说,医者之心,是医者对专业的不懈追求,又是对患者疾苦的感同身受。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

从银针到柳叶刀

位于北京龙潭湖畔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第一家肿瘤专科医院、亚洲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研究中心。

早上8点,肿瘤医院外科楼腹部外科一病房的患者们在病床上躺好,侧起耳朵,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病房门被轻轻推开,蔡建强率领的团队,和清晨的阳光一起如约出现在他们面前。查房是医生的必修课,几十年来蔡建强坚持亲力亲为。在没有门诊和手术的日子里,他总会亲自带队查房。即使作为政务繁忙的副院长,他也没有把查房工作推给别人。即使在周末,他也经常会去病房查看病人,并且要求团队里的医生也要做到周末查房。

蔡建强的查房以严格出名,病房里的医生和护士,没有不怕他查房的。因为他问得太仔细、查得太认真,发现问题后“骂”得太凶。他常说,如果一个医生对病人不负责任,那就失去了做医生的基本资格。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语)对于医院也是如此。人们生病,往往愿意去三甲医院就医,主要不是奔着医院的硬件设备,而是奔着大楼里的名医而来。在肿瘤医院,蔡建强就是众多名医中的一位佼佼者。

蔡建强有一双厚实而灵巧的手,上面写着岁月的痕迹,有清晰的老茧,也有需仔细辨认方可看出的疤痕。有些是拜常年工作所赐,有些则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

1968年的冬天,6岁的蔡建强随父母下放到吉林省磐石县的农村,这里距离他的家乡吉林市并不算遥远,但是乡村与城市的生活有天壤之别。在那里的5年里,蔡建强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每到冬天,他的膝关节就肿得厉害。而蔡建强的母亲不仅患有关节炎,还有肾炎和严重的偏头痛,而且经常头痛欲裂。

15岁那年,蔡建强成了一名“小中医”。因为妈妈的头痛经常发作,有一位会中医的亲戚,经常来帮她针灸治疗。总是麻烦大夫,妈妈心里有一种不安。他看到这种情况,就斗胆问大夫阿姨:“我能学针灸吗?”尽管阿姨和妈妈都充满了疑虑,但他还是坚定地拿起针,在自己患“关节炎”的部位开始试验。经过一个多月,妈妈接受了儿子的请求。就这样坚持半年多,竟把妈妈顽固的偏头痛治好了。

“方向盘、听诊器、大马勺。”20世纪80年代,这代表着社会上几种让人艳羡的工作——司机、医生和厨师,据说这些人永远饿不着,而且都是被人求着的。3个工作中,蔡建强可以胜任两个——他一手拿“听诊器”,一手掂“大马勺”。原来,在大学的5年时间,他除了医学上日益成熟,在厨艺上也日益精湛。他利用4个假期的时间,在吉林财贸学院举办的假期烹调班学习厨师面点。凭借学校里的解剖知识,蔡建强切起肉来游刃有余,他熟知肌纤维走向,平刀、顺刀、顶刀用得很溜。

1985年,蔡建强来到肿瘤医院。这双挥过镰刀、掂过大勺、揉过擀面杖、捻过针灸针的手,终于操起了柳叶刀。这之前的一切,都好像是为了让他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做的准备。

西游与东渡

中国古代的高僧玄奘和鉴真,为了求取真经、弘扬佛法,曾经西游印度,东渡日本。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蔡建强也曾两次赴国外学习观摩。为了学习外国先进的手术理念和技术,他也有过“西游”和“东渡”的经历。

彼时,他已经是有十年临床经验的外科医生了。但是,因为海涅大学严格的规定,他在学习期间不能接触病人,更不能动手做手术。在那里,蔡建强只能观摩。不过这也已经让他大开眼界。他还记得第一次看心脏移植手术的情景,“整个过程就像看天书一样,各种管道系统虽然很复杂,但是井然有序,以前见都没有见过。”

从德国回来后,在科室前辈的支持下,蔡建强与大家共同努力,学习和开展确保手术安全的技能,使肿瘤医院腹部外科的肿瘤治疗更加专业化,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手术治疗腹部肿瘤技术逐渐成熟。蔡建强也逐渐树立了自己对肝脏和消化道方面肿瘤的研究方向。

5年后,蔡建强又东渡日本,在著名的熊本大学做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在亚洲,治疗消化道肿瘤和肝脏肿瘤,日本是老大。因为水域和核辐射的问题,日本是胃癌与肝癌的高发国家,病人比较多,医生的手术技术也比较成熟。”蔡建强说。

“医生固然不是仙,也不是佛,但他必须得有仙和佛的心。仙和佛都是普度众生的,这也是对医生的要求和最高评价。”蔡建强说。在很多患者眼中,蔡建强确实就像仙和佛一样慈悲,仿佛拥有起死回生的能力。

to^i$駍iuit个人的发展也是团队的发展。”张业繁医生说,蔡建强经常鼓励大家发表论文,监督大家学习,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

“一年到头,他在家的时间不到一半。自从当了副院长,他每个除夕都是在医院过的。”说起蔡建强,在实验室做研究工作的妻子包雅琳不免有些埋怨。去年,女儿从国外回来,让他休假以便全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他说自己从来没休过假,只能利用周末时间旅游。最终,拗不过女儿,蔡建强休息了三天,一家人出去玩儿了一趟。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包雅琳记得,去年北京最冷的那个周末,医院的水管爆了,蔡建强连夜跑过去指挥抢修水管。“年轻的时候也这样,哪个病人出了问题,一个电话就给叫走了。”

当生命之流走向中年的宁静深沉,蔡建强“回归平平常常、简简单单”,因为这就是真正的医者人生。所以,与20年前的“时刻准备着”相比,“时刻在路上”更能符合中年蔡建强的心情——但“在路上”也意味着永不停歇、永无止境,也唯有如此,方能走得更远。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推荐访问:中有 有道 心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