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分析与一般政策结论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07 10:47:27

[摘要] 从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不难看出农信社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建设中出现了新问题情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真实数据为依据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山东省某一特定县X市当地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情况,并寻找经济繁荣时所隐含的问题及隐患,旨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贡献分析

随着“十一五”计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以山东省x县市农村信用社为例着重考察了以下几点。

一、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角色(以x市农信社为例)

1.支农贷款情况

以x市的实际情况来看, 财政支援农村建设的资金很少的, 以2004,2005及2006年为例,如下表(单位:万元)所示:

2.辖区内营业网点数及服务农户数量的覆盖面

x市农村合作金融机构2006年网点总数为86个, 全部分布在非市辖区,辖内有农户共计304000户,其中2005年已发生借贷关系的农户数为69000户,2006年为79040户, 满足需求度分别为84%与54%。可见x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在农村经济中的覆盖面在绝对量上是在增长的, 但与需求的增长相比,力度略显疲软。(市信用社年度报表)

二、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对新农村建设的贡献分析

新农村建设所包括的内容是很广泛的,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及党的建设在内的五大建设。其中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离开了这一条,新农村建设无从谈起。

1.从农村当前情况看

2006年农林牧渔业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4%。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服务业分别比去年增长8.5%、15.7%、12.1%、12.6%和41%。

农业现代化程度为2006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70.3万千瓦时。全年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8.9万吨。年末,全市888个村通汽车,888个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530个(x市共有888个行政村)。

2.农信社支农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的历史分析

(1) 近7年农信社支农贷款余额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的走势图(2000-2006年)

(数据来源:x市统计年鉴)

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自2000年至2006年,随着支农贷款的逐年增加,x市的农林牧渔业呈现出显著的增长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在平稳增长。同时,表中显示2003年为一转折点,之后支农贷款呈显著增加走势,不难看出新农村政策自2002年底提出后产生的实效。

(2)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变化

高度关注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也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比较x市2003-2006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情况如下(单位:元):

通过城乡对比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农村经济已取得显著提高,但城乡收入水平仍存在巨大差异,而且依然没有缩小的SD趋势。由此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多是受惠于经济整体形势的繁荣,不止农村经济,同时期的城市经济也在甚至是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

三、农信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一般政策结论

1.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削减了农村所需资金来源,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资金的趋利性导致农村资金不断外流:农村信用社在赢利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农转非”把资金更多地投向获利机会较大的非农领域,并以上存资金、网上拆借和购买国债等方式转移资金。因此应建立农村资金反哺回流机制,完善农村投融资体制。如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设在农村的所有金融机构必须将一定比例的资金投放到当地。

2.要深化和完善农村信用社改革。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不明确,从而使得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金融风险化解及经营管理改善等,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身兼监督者与行业管理者双重职能,这就必然导致对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弱化。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开始逐渐取代央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能,独立行使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后,管理权的转移需要一个磨合期,银监会要继续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督,以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

3.最后员工素质普遍较低,缺乏真正胜任的各类专业人才。因此农信社需要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4.加快科技建设步伐,走“科技强社”的道路。金融科技建设的滞后,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制约了其自身业务发展和服务“三农”的实践。

参考文献:

[1]x市统计局.《2006年x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重庆市奉节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探究》.2006,11.

[3]燕春.《马鞍山市农村信用社支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晥西学院学报,2004,12.

[4]申学锋.《农村信用社改革:背景、现状与建议》,2005,7.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区域经济专业研究生)

推荐访问:新农村 农村信用社 结论 贡献 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