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23 10:05:39

摘 要:通过分析职业生涯教育的含义及其主要特征,结合当前大学生敬业精神的主要体现,以职业生涯教育为指导,从职业观念的树立、专业课程的打造、职业教育的规划、教育机制的整合、实践活动的引领以及社会氛围的改善等六个方面提出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以期确保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7-0020-03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技能型人才被社会所需要。国家在近些年来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改革的一种趋势。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国家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大学生敬业精神的研究更是倍加关注,在注重敬业精神培养的同时,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关键,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得以全面的发展,从而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职业生涯教育概述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

“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在国外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和研究领域。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表述为:它是一种教育发展历程,主要贯穿在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阶段、职业的掌握阶段以及职业生涯的实施阶段等,在其中教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生涯能力。职业生涯教育的根本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才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渐贯穿始终,职业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施教育使得每位受教育者都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职业生涯教育的特征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教育方式,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特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教育中享受到乐趣,从而得以全面发展[1]。二是全程性。我们都知道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一个间断式的教育模式,而是在教育中应该持续不断地进行并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中,这样才能真实地将学生的各种才能充分展现出来。三是全员性。职业生涯教育应面向大众化,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时,不仅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而且作为家长自身也应加入,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教育效果真正显现出来。纵观以上几点,我们可知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一个短暂性的工作,而应在学生生涯中贯穿始终,并且要成为教育环节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新时期学生敬业精神的主要体现

(一)守时守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公民的诚信程度越来越重视,它也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準则,更是作为一名服务人员敬业精神的表现形式。当前,在倡导诚信友善的社会中,各个单位都对诚信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与约束工作人员的某些行为。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更应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尤其要做到守时守纪,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从业人员心中无制度,那么他也不会做到敬业与爱业。

(二)尽责奉献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中尽职尽责,爱岗敬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敬业奉献的良好品质,它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2]。当前国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这也充分说明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重要性,他们在毕业后主要承担着社会生产、管理以及服务等工作,并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们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乐于奉献,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其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沟通协作

大学生敬业精神还体现在相互沟通协作方面,这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用人单位以及岗位之间的联系较之前有了明显的改变,这也必然对从业人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即在工作中应不断学习,善于沟通,与他人友好和善相处;二是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使得社会职业的分工也变得更加专业化与细致化,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兢兢业业地奉献之外,还需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样才能使企业整体地持续、健康发展。

(四)乐业精业

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首先要喜欢自己的职业,其次在工作中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工作中不管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少抱怨、不打退堂鼓,多思考、多交流,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感与成就感。职业院校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专心工作,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所谓精业是指在工作中职业院校学生不要墨守陈规,要大胆创新,不断地钻研业务,增强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不被社会所淘汰。

三、职业生涯教育视角下学生敬业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立足职业生涯教育,崇尚良好的职业教育理念

1.通过入学教育,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职业教育能力的提升

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存在这样一种自卑心理,他们在高考中落榜没有进入理想的大学,为了以后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便选择了职业院校进行学习,这种心理落差感极容易使他们的思想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在新生入学伊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人应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对他们即将要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初步的介绍,让他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3]。职业院校可通过举办讲座、交流会等多种活动形式对新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尽快熟知自己的专业,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此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就当前的社会就业形势向学生介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来

职业院校可根据学院的自身特征以及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职业生涯教育课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以及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职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敬业精神的主要内容,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养成,让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还能促进其各方面才能的不断提升,为其顺利就业奠定一定的基础[2]。

3.示范引导,宣扬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

职业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向学生讲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知道就业的严峻性,另一方面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在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授课教师要多向学生讲解一些优秀学生的案例,或者通过各种类型的比赛,例如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与表彰,树立榜样意识,让其他学生在生活中向他们学习,以身边的榜样时刻勉励自己,在学习中敢于拼搏,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心态,这样才能在学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是培养敬业精神的最佳方式。

(二)依托专业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纪律观念

1.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职业生涯教育资源的有效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讲解中,不仅要对学生的日常习惯进行教育,让学生在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教师自身也应严于律己,对学生起好带头示范作用,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某些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教师在平常应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感染学生,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职业纪律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基础上感悟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在工学结合视角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继续推进以工促学、待岗进修的教学方式的顺利实施,推崇以未来工作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力为核心的课程基准,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科目应与企业实际生产所需保持一致,让所学理论知识能真正用到实处[3]。学院相关负责部门应切实做好学生在岗实习的追踪报告,强化检查的手段,定期调查与探讨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是否合理,做好评估与预测以备不时之需。全面规范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管理方案,推出一定的保障举措。院校应积极鼓励与引导全院师生参与政府举办的各种技能活动,增强师生的实践动手本领,提升学院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3.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在此环节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增强其纪律意识,而且还需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让教师的优良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纪律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让学生得到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思想意识。此外,可以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工作,去感受真实的企业生产、管理、文化等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会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工作积极性,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现代职业人所应该具有的勤奋、进取、爱岗、好学、守纪、合作等品质。社会各界与学校一起配合,加强对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除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之外,还应该开展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员工敬业事迹等方面的教育,让学校与企业能够共同参与到学生敬业精神培养当中,协助学生树立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敬业观。

(三)系统规划,全面指导

1.提供科学、有效的职业指导

职业院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支持与鼓励教师进行进修与学习,实现职业指导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使创業指导工作更具实效性。

2.做好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

职业院校应在每个学生入学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学习,采取多种方式让新生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地位,让他们意识到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危机时刻存在,当学生步入大二或大三阶段时还要对每个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测评,指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并制定出具体的规划措施,督促他们顺利实施。

3.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正确的指引

每个学生对职业的规划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在规划中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使得职业规划的有效性真正发挥出来。

(四)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

组织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一定的实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因而职业院校在开展相关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还应与各种企业保持合作,定期输送一些学生到工厂、单位进行实习。在实训期间学生可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在实习期间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与快乐,让他们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职业院校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载体的作用,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是节假日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观念,在磨炼他们意志的同时强化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

3.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力度,增强责任意识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其社会服务意识有所增强。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以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以及奉献意识。在组织与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以贴近生活、服务社会为主题,让其在主题活动过程中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

(五)充分发挥社会对学生敬业精神的积极作用力

1.发挥各种媒介的传播作用,创设乐观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各种新理念、新思想不断涌入,网络等新媒体也在不断更新,学生大都对这些新鲜事物较为感兴趣。因而职业院校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向学生讲解相关知识,宣传敬业美德,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职业院校还应注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从而为学生提供多种实习平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职业院校还可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现场讲座,向学生宣讲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一些优秀员工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受到感染,从而有助于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可使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今后的工作中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都知道,敬业精神可推动社会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立足根本,将敬业精神贯穿到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整个环节中,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理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设计——职业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内涵[J].教育与职业,2013(1):11—12.

[2]张培基.谈“三步法”培养中职学生敬业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11(9):166—169.

[3]王玲仙,熊峰.浅论工学结合对高职学生敬业精神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70—71.

推荐访问:职业生涯 视角 培育 敬业精神 策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