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某高校大学生性别角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05 10:15:07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 目的 探讨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和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某高校215名大学生施测。结果 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为双性化(37.2%)、未分化(36.3%)、女性化(13.5%)、男性化(13.0%),且存在性别差异(χ2=13.932,P<0.01);双性化被试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显著地高于其他3种性别角色类型(P<0.01);女双性化者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上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均高于男双性化者(P<0.01)。结论 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双性特质对女性所起的作用要显著优于男性。

【关键词】 性别因素;角色;幸福;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B 848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7-0808-03

Influence of College Students" Gender Roles on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YANG Mei-rong*, CHEN Ming-shan, NIU Zhou, et al.*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North China Coal University, Tangshan(063000), He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role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their gender roles impa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to provide bases for mental health work in colleges. Methods Totally 215 college 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the Bem Sex Role Inventory (BSRI) and the well-being index scale. Results The distribution of gender roles,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from high in the end as the androgynous (37.2%), undifferentiated(36.3%), feminine(13.5%), masculine(13.0%), and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found (χ2=13.932,P<0.01). Androgynous subjects" overall sentiment index,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hree gender-role types(P<0.01). The women androgynous" overall sentiment in the index,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en androgynous"(P<0.01). ConclusionThe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is the ideal type; traits of androgynous on the role played by women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Key words】 Sexual factors; Role; Happiness; Comparative study; Students

1964年,Rossi提出了“双性化”的概念,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有的人格特质”,并认为双性化是最适合的性别角色模式[1]。1974年,Bem根据这个概念,以社会赞许性为基础,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Bem"s Sex Role Inventory),并用中位数分类法将被试分为4个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类型,男性化类型,女性化类型,未分化类型[2]。目前大部分研究认为双性化类型是一种健康的性别心理模式[3]。中国心理学界对性别角色的关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做的研究主要涉及:对西方性别角色有关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对性别角色量表的修订和性别角色结构的探索;中国人的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人格、人际交往、情绪等的关系;性别角色的发展与教育等[4-9]。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的整体评价,是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10]。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否会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双性化的人是否会具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呢?目前还没有权威的结论。本文试图把性别角色引入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探讨性别角色类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某高校抽取25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经筛选获有效问卷215份,有效回收率为86%。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06人;一年级52人,二年级71人,三年级72人,四年级20人;文史专业83人,理工专业102人,未填专业30人;城市129人,镇/县49人,农村37人;独生子女103人,非独生子女112人。

1.2 研究工具 (1)Bem性别角色量表(BSRI)[11]。BSRI根据被试自陈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刻板或女性刻板性格特征来评定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BSRI为7点量表,包括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男性化量表20个,女性化量表20个,中性20个。被试的男性特质(M)得分为其在20个男性特质测题上得分的平均值,女性特质(F)得分由女性特质测题以同样方法得出,2类特质得分范围均为1~7分。目前该量表最常用的一种计分方法是中位数分类法(median split method)。这种方法是根据被试的分数高于或低于M,F分数中位数而将其划入不同的性别角色组。M分数高于M中位数,F分数低于F中位数者,定义为具有男性特质;F分数高于F中位数,M分数低于M中位数者,定义为具有女性特质;M,F分数均高于各自中位数者,定义为具有双性特质;M,F分数均低于各自中位数者,定义为未分化者。BSRI建立在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构架之上,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幸福感指数量表[12]。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包括2个部分:即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项目组成,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情感的内涵;而后者仅有1项。计算总分时将总体情感指数量表之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该量表情感指数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9,与生活满意度单一测题的效标相关系数为0.55。

1.3 数据统计 全部数据运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使用统计方法有χ2检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2 结果

2.1 4种性别角色类型在全体被试及性别亚群体中的分布 首先分别计算出每位被试在BSRI男性化分量表和女性化分量表各题上得分的平均分,即计算出每位被试的男性特质得分和女性特质得分;然后计算出全体被试男性特质得分和女性特质得分的中位数,分别为4.55和4.65;最后以这2个中位数为标准,按前述的中位数分类法把215名被试划入不同的性别角色类型组。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全体被试中,4种性别类型中双性化的人数最多,其次是未分化、女性化和男性化。从不同性别来看,男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双性化、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女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化、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932,P=0.003)。

2.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对4个性别角色类型组在主观幸福感2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上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由表3可知,双性化被试的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以及主观幸福感均显著地高于其他3种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类型的被试在总体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上的得分最高,未分化类型得分最低。

进一步进行男女双性化者的主观幸福感比较。由表4可以看出,女双性化者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上和主观幸福感的得分均高于男双性化者(P值均<0.01)。

3 讨论

3.1 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状况 从分布比例看,本研究得出的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的分布比例大于男性化和女性化,即性别角色非典型化者所占比例大于性别角色典型化者。本研究得出结果与钱铭怡等[13]的研究最为接近,即双性化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未分化类型。但与Bem(1975)的研究(双性化占24.5%,男性化占23.8%,女性化占24.5%,未分化占27.9%)相比,双性化的分布比例有了很大提高,而典型性别角色类型的分布比例则有所降低。Bem当初所给出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比例已经有30多年,随着社会发展、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性别角色的限制已经越来越少,男女都可以无拘束地表现出工具性和表达性的特征;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有研究表明社会赞许的男性化特质和女性化特质已成为当今男女都力求获得的特征。因此,双性化的分布比例会大大高于典型性别角色类型。从性别来看,男女大学生在性别角色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大学生性别角色以双性化居多,女大学生性别角色以未分化居多,以往研究结果一致认为,性别角色未分化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情绪状态等方面都是4种性别角色类型中最低的[5-6,8],这说明,女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并不理想。性别角色未分化的女生没有明显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特质,性别角色认识不清,这可能是成长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教育态度不明确所致。

3.2 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 在本研究中,4个性别角色类型组在主观幸福感上的排序(由高到低)为: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双性化类型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3种性别角色类型。本研究结果与以往不同性别角色类型在心理健康变量上的比较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自从Bem以两性特质是2个不同维度为理论基础编制了Bem性别角色调查量表(Bem Sex Role Inveniory,BSRI)后,有关性别角色类型的实证研究就从没间断。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4种性别类型在各种心理变量,特别是心理健康指标上的比较。余小芳等[5-6]研究发现,双性化类型的学生不管在心理健康方面,还是在社会适应上,都优于男性化、女性化与未分化类型的学生,这说明双性化类型是最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王学在当代大学生人格构建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大学生具有双性化气质类型者女性中有4.8%,男性中有11.1%,具有双性化人格模式的大学生在自信心、适应外界的环境等方面明显优于女性化、非男非女气质类型,双性化人格模式应该成为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14]。在Major等[15]的一项研究中,要求被试描述他们心中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的人的特征,结果大学生们认为双性化的人比其他3种类型的人更受欢迎、适应得更好、能力更强、更成功。研究表明,双性化特质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15]。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人格的塑造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3.3 男女双性化者的主观幸福感差异 在本研究中,女双性化者在总体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上得分均高于男双性化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充分证实双性特质对女性所起的作用要显著优于男性。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符的。Heilbrun的研究发现,双性化女性中,心理适应良好者的百分比显著高于适应差的女性,这一结果在男性中则不显著。Heilbrun和他的同事还进一步证明,双性特质赋予女性的好处比赋予男性的多。这些好处表现为:比较有自尊,做能力归因,将有效社会行为归因于自己的认知特点以及有学业成就[16]。张莉[7]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性别对双性化者的人格影响较为突出地表现在心理健康方面,男性双性化者较女性双性化者更容易出现病态依赖、性适应问题和反社会行为,其兴奋性、需要关注和脱离现实的分量表得分也略高于女性双性化者。Spence等[17]采用人格归因量表(PAQ)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女性中27%的人属于双性化人格,这种人格类型的个体,既能胜任男性的工作,也能胜任女性的工作,她们有更好的可塑性和适应力,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Jeanne等[18]的研究表明,双性化女大学生的确比性别典型化的自我评价更高,更受欢迎,适应能力更好。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压力使女大学生对自身要求不断提高,社会也正越来越要求女性具有领导、进取等传统男性的特质。双性化的女生自我评价高、胜任力和社会适应性强,更具有竞争力,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较高。

4 参考文献

[1] ASHMORE RD.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0:487-521.

[2] BEM SL.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Psychol Rev, 1981,88(4):354-364.

[3] SPENCE JT, HELMREICH RL. Androgynyversus gender schema: A comment on beam"s gender schema theory. Psychol Rev, 1981,88(4):365-368.

[4] 宋丽丽,邹萍.大学生性别角色双性化研究综述.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8(3):87-88.

[5] 余小芳,毛健玲.大学生性别角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8,29(6):545-546.

[6] 余小芳,邓小农,王立皓.性别角色与焦虑及抑郁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39-40.

[7] 张莉,冯江平.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34-436.

[8] 王红瑞.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1(1):49-50.

[9] 许禅贞.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及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南方论坛,2009,21(4):50-52.

[10]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 Bull, 1999,125(2):276-294.

[11]卢勤,苏彦捷.对Bem性别角色量表的考察与修订.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8):550-553.

[1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2-83.

[13]钱铭怡,张光健,罗珊红,等.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的编制.心理学报,2000,32(1):99-104.

[14]王学.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理想模式——双性化人格.现代大学教育,2004,20(4):86-88.

[15]BIERNAT M, DEAUX K. Sex differences//BORGATTA EF, MONTGOMERY RJV.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New York: Macmillan Reference, 2000:2529-2536.

[16]HEILBRUN AB. Sex-based models of androgyny: A further cognitive elaboration of competence differences. J Pers Soc Psychol, 1984,46(1):216-229.

[17]SPENCE JT. 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gender-related traits: 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current research. Prog Exp Pers Res, 1984,13(1):1-97.

[18]JEANNE BG, MELANIE 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college students" judgments of mental health. Sex Roles, 1980,6(4):575-581.

(收稿日期:2010-01-15;修回日期:2010-02-10)

推荐访问:主观 幸福感 性别 角色 高校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