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增强历史课程的实效性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5 10:08:15

【摘 要】 在新课程背景下,增强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即由知识点教学转变到系统性教学,由注重课堂教育转变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由让学生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变到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新课程;中学;历史课;实效性;增强策略

自吉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施行以来,如何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成为学校、老师和学生们非常关注的问题,从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增强历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由知识点教学转变到系统性教学,由注重课堂教育转变到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由让学生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变到研究性学习。

一、新课程方案对教学实效性的要求

《新课程方案》把实效性作为本轮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提出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域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从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和大多数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出发,尊重普通高中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学校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普通高中均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此原则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充分重视了各学校在教改中的核心地位,实效性是各学校能够创造出来的实效性。我国普通高中是高级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任务和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是根据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教育实践”。[1]由于各普通高中所在地不同、教师和生源的素质也不同,各普通高中能够达到的教育教学目标也就不同。新课改不是搞“一刀切”,而是尊重差异,甚至是“就低不就高”的原则,在鼓励先进的同时,把普通高中的整体水平作为评定“实效性”的标准,这就给了普通高中以提高“实效性”的动力,因此,新课改的实效性是各普通高中都能达到的实效性。

第二,新课改是充分重视了学校老师的主导地位,实效性是教师主导下的实效性。教育实践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是人类文明的播种者,是知识和文明的象征,“从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来看,教师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他对教育实践对象——学生起主导作用”,(教育学第122页)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他是课程的设计者、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育评价的总结者,也是学生精神的引导者。新课改提出教育活动的实效性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严格要求,实效性是教师主导下的实效性。

第三,新课改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效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身上。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生视角上的“实效性”是指通过教师一定时间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实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是只关注学生记得知识多少,而更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因此,新课程方案提出的实效性是内涵丰富的原则性要求,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新要求、新标准。这样的要求在具体一门课程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笔者拟对自己所教授的历史课作一简要分析。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体现实效性的途径

课程的实效性是门一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从历史教学实践来看,为了增强实效性要做到三个转变。

第一,在教育理念上要做到由知识点教学转变到系统性教学模式

系统论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问,它注重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和逻辑性。普通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历史课教学亟须体现整体性和逻辑性教学要求。

首先,要把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贯彻到高中历史课教学之中,打通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高中历史课的三个模块划分是: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历史(Ⅱ)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三个模块贯彻始终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原理。在授课中要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文化,政治与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的辩证思维。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看待历史,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英雄人物是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其次,要把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贯彻到高中历史课教学的始终。爱国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能超越民族、阶级、信仰,表现出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高中历史课的三个模块都是由远及近、由古代到近代的讲述方式,无论在政治的历史变革,还是在经济、文化的历史变革之中,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与文化,成为历史的主流。用爱国主义精神统一历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找到了三个模块的共同点,能够将历史中国联系成一个整体。

最后,要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体现到历史事实的讲述之中。人类历史是由低到高、由蒙昧到文明、由落后到进步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真正大同,那种把西方资本主义作为人类的终点是缺乏科学依据的,中国社会在古代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伟大成就,在近代却落后与挨打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丧权辱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是俄国十月革命给了迷途中的国家以力量,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28年浴血奋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成为历史的必然。高中历史课要注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传授,教会学生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第二,在教育方式上要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实践进一步丰富认识。在新课改方案里明确要求:“学生每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周的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参观、考察、生产劳动等)”,“学生三年中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获得相关证明,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进社区,融入社会,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是高中生的必修课,历史教学也应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历史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是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方法。

首先,要改正忽视社会实践的错误心理。当前,高考的“指挥棒”在高中发挥着极强的作用,在思想认识上绝大部分人仍然把考大学作为高中教育的唯一目标,有的家长、学校和老师们一直存在着“功利性”的教育理念。我们知道,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如果只看到成绩不看到教育在提高人全面素质上的作用,那么,高中教育就会偏离轨道。高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根本上看有利于高中生的成长,在正确处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时,社会实践不仅不能影响到学生成绩,而且还会增加学生见识,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此,我们要正确看待新课改对社会实践的规定,要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

其次,要拓宽历史课社会实践的素材。历史是个很丰富的概念,现实中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承载着历史的,这样来看社会实践的素材是极其丰富的,需要我们认真去发现那些能够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仅以高中历史(Ⅰ)为例,由于它主要讲述中国和世界政治革命的历史,根据教学内容的规划,社会实践的素材可以是通过参观历史古迹来描述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收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图片、资料,分成专题举办展览或编写纪实报道;通过访问当地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运行模式;要紧密结合本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运用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为学生展现丰富的历史画面,增强历史的亲近感。

最后,要丰富历史课社会实践的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学的核心理念,社会实践教学也要有丰富的教学方法。历史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参观、座谈、访问、模拟等。参观是社会实践的主要方法,参观法能够打开学生的眼界,使教学同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获得感性知识和验证所学的知识。学生在接触到的历史事件中,易于受到历史事件的感染,易于受到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教学与参观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2]

第三,在教育目的上要让学生由死记硬背式学习转变到研究性学习

在传统教育模式上,学生死记硬背是典型的教学手段,曾被奉为至高的“法典”,这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改方案则明确要求:必须增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每个年级都必须进行不低于3学分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它主要表现在:

首先,必须把启发式教学模式运用到历史课教学之中。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包含着多方面要求的教学观,是研究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其组合的指导思想,教育学原理要求“不论在任何年级、任何学科,也不论在教学过程哪一个阶段,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贯彻启发式的要求”,[3]高中历史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启发学生的历史性思维,是将历史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需要,历史课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资料繁多,有的时候学生更愿意去死记硬背,认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其实历史课运用启发式更能增强历史课的意境,人们在思维活跃之中产生历史的真实感、生动性。

其次,要拓宽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方法。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历史课教学易采用主题讨论会、写小论文的形式,历史唯物主义虽然还原了历史的原貌,但是人们对待历史事件的观点有时却截然不同,如历史虚无主义,从重评历史角度出发,提出了众多冲击着人们固有历史观的所谓的“新思想”、“新论断”,本来在历史上被证明是有违社会进步的“罪人”,历史虚无主义却挖掘他们的“好”;在历史上被证明是民族的英雄或是社会的精英们,历史虚无主义却挖掘他们的“错”,或是从另外的角度进行研说,对于这样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让学生们经过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会提高学生认识历史的能力。

最后,研究式教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高中时期正是人的思想成熟期,也是人的道德、思想定型期,高中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远比大学时期更容易,因此,历史课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育,但是,研究性学习不是不要对历史知识点的死记硬背,相反记住历史知识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很难想像当人一点历史知识都没有的时候会产生正确的历史观,因此,将注入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才是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总之,历史课教学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一定要把实效性放在考核教学成效的首位,要从以前的注重学生成绩,转变到提高学生素质上来,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和研究性学习,这是搞好历史课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 邵宗杰,裴文敏,卢真金.教育学(修订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3] 富维岳,唱印余.教育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简介】

王瑞华(1965-)女,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历史教育与教学.

田仲欣(1966-)男,小教一级.

推荐访问:新课程 实效性 增强 课程 背景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