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荷赛女性题材获奖作品研究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2 10:08:57

zoޛ)j馟iXm5m׮駟]5ӭ?~iv]个人的一件事进行了呈现。这幅作品名字叫《丹麦和伊朗文化》,是关于一位27岁的女演员Mellica Mehraban(见图1)的。她出生在伊朗,但在丹麦长大,并且以女演员的身份在伊朗进行了首场演出。伊朗是一个对女性要求极为严苛的国家,“女性出席任何场合都要戴头巾,不能通过语言或身体接触向男子示爱”。而生长于丹麦的Mellica Mehraban对此是完全陌生的,所以她的演出对于她自身是一种挑战,同时对于伊朗这个国家的女性来说,她的出现与演出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象征着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碰撞。所以这幅作品用了黑白摄影的表现形式,女演员棱角分明的面部显得非常冷峻,眼神光的运用与瞬间的捕捉显示出人物内心的坚定,面部的两绺头发像是被风吹起,象征着风雨与动荡。这是一种迥然不同的对女演员的表现手法,而这种表现手法正呼应了作品的主题:不是表现女演员的艺术创作,而是表现人物所面临的境况,表现出她个人过人的勇气,以及事件的象征意义。

同年同奖项获得三等奖的作品,则是通过小人物的境遇反映和记录人类历史。该作品关注的是日本“3·11”海啸事件幸存者的生存状态,但是摄影师同样选择了女性(见图2)。摄影师Denis Rouvre拍摄了一位在海啸中生还的老太太,和其他灾民一样,她失去了一切,在日本仙台地区一个用塑料制品搭建的临时住所里避难。这幅作品的主题非常明确,那就是表现平民百姓所遭受的痛苦与灾难,而这痛苦和灾难与当年所发生的大事件密切相关,是大事件的缩影。该作品采用了肖像摄影的拍摄手法,摄影师毫无例外地将面部作为表现重点,高位侧光的使用也确保了这一重点得以呈现:沟壑纵横的皱纹使得人物表情显示出深深的愁苦,但又无可奈何,似在求助,却又似在发问。从表现形式上看,相较于上文提及的一等奖作品,这幅作品在形式和风格上显得比较柔和一些,视觉冲击力稍弱,但是却再一次体现了荷赛获奖作品“以小见大”“记录影像历史”的表达方式和理念。

在荷赛获奖作品中,对女性的关注是非常具体和细致的,同时也是非常全面和深入的。首先,不同领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女性都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中;其次,作品往往关注女性群体更为内在的部分:生存、尊严、喜怒哀乐、恐惧、无助、勇敢等;再次,镜头关注的不仅涉及个体,同时更关注群体现象背后所呈现出的社会问题。

三、为什么荷赛如此关注女性?

(一)社会学原因

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女权主义运动先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女权主义的含义也从最初启蒙式的追求平等,演变到后来的“激进主义女权主义”,不仅强调平等,还主张反抗“父权制”,追求女性的解放,直至今天更为理性地思考和看待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与定位。

因此,对于女性在社会学中的角色与地位的认知,人类世界一直发生着变化。从西蒙·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指出“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变成的”,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当代女权主义者提出“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人们逐渐意识到,性别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生理方面,而是跟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性别的不平等是社会性别差异社会化的结果,这种不平等必须被人们发现、承认,并且促使它产生改变。

作为对社会脉搏最为敏感的新闻摄影来说,理所当然地承载了这一话题。诸多的摄影师开始将镜头对准女性,小到默默承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家庭妇女,大到为了女性权益奔走疾呼的女权主义斗士,都成了摄影师镜头下的表现对象。荷赛获奖作品之一《米莱拉》,是一组取材日常生活的作品,它表现的是一位花甲之年的家庭女性照顾自己已经痴呆的丈夫的日常生活。米莱拉的生活是单调的,也是疲惫的,但是她默默承受着生活带给她的一切。组照中有一幅作品拍摄的是她在空闲时间自己点一根烟陷入深思的状态,这让观者不禁会揣摩,如果是自己过着那样的生活,此刻又会在想些什么?女性面对生活的责任与艰难之时,是如何选择的?这种选择是否与社会性别有关?这与女性对自身的认知和要求有关吗?这使得作品不仅具有了个体的价值和意义,更重要的是使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与社会、女权主义的“社会性别”产生了关系,激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而另一幅更为直接地表现女权主义运动的作品,要数2012年获得肖像类二等奖的作品《新亚马逊女战士》——法国摄影师Guillaume Herbaut拍摄的乌克兰女权组织Femen领导人、21岁的娜舍甫琴科。画面中娜舍甫琴科用赤裸上身、右手紧握拳高高举起的方式面对镜头,抗议性别歧视和社会问题。照片中的女性表情生动,眼神坚定,动作有力。这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的另一面,也以管中窥豹的方式反映了当今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状态。

这些获奖作品对世界不同地域女性的影像表达,一方面多角度呈现了当今世界女性生存状态,扮演着史料性的功能与角色;另一方面也为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观照。通过荷赛的影响力,促使人们更科学和理性地关注和思考女性问题,体现了荷赛作为世界新闻摄影赛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荷赛曾被人认为偏爱“黑镜头”,指的是那些摄影师直面战争、死亡、伤痛的作品,更容易获奖。但是这是新闻摄影永远无法回避的题材与问题,因此直至今日,关于战争、逃亡、伤痛的作品仍然是荷赛的赢家。然而我们也看到,荷赛的作品越来越细腻,目光越来越亲近,视野越来越丰富。女性题材作品在这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荷赛获奖作品中,有得不到教育机会的女童,也有深受当地婚俗文化桎梏与痛苦的女性……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女性境遇的写照。这些作品用她们真实的眼神、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角落,角落里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女性群体,她们仍在承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或者遭遇着来自社会、文化、传统的伤害。

(二)摄影创作的趋势与视觉表现因素

当前,无论是西方摄影界还是中国摄影界,摄影已经被公认为是人类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而观察的趋向,就是越来越内化,越来越深入灵魂,不仅指个人的灵魂,更包括这个世界、社会的灵魂。

早期的摄影继承了绘画艺术理念,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复制。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创作者们开始重视摄影作品的主观表现与表达。摄影的艺术创作发展到今天,变得更加内化,摄影作品表达的主题思想越来越深刻,直接触及人类和世界的本质话题。但是众所周知,新闻摄影由于角色和功能的不同,类似抽象派的个性创作并不多见,它关注得更多的是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内在。那些关注被歧视的或者基本权利都无法实现的女性群体的获奖作品,如2013年荷赛日常生活类组照二等奖作品《外来性工作者》,以及同年获得观察肖像类组照一等奖的作品《强迫之爱的受害者》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对这些女性的视觉纪录和呈现,摄影师直截了当地提醒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不要让你的目光被眼前方寸之间的繁华所迷惑,从而忽略了这个世界的另一面。

这些荷赛获奖的女性题材摄影作品,反映出的便是荷赛在主题方面的越来越内化、越来越深入的人本思想。摄影师已经跳出以往那种以世界大事为风向标的窠臼,更加擅长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代表性的、能够触动人心的题材和内容予以表现。

从摄影视觉表现的角度而言,以女性为拍摄对象的作品更有感染力,往往更有利于深化作品的主题。2014年荷赛观察肖像类单幅一等奖获奖作品,表现的是一位南非女子因未能一睹曼德拉遗容而内心失落,名字叫作《告别曼德拉》。画面为逆光拍摄,反差适中。画面中一位年轻女子在人群中眼神落寞,表情失望,显得颇为忧郁,她将挂在脖子上的十字架放在唇边,以表达对曼德拉的祝愿。人物情感流露真实自然,因而情绪感染力非常强。作为一幅抓拍的作品,《告别曼德拉》的画面形式充满美感,人物情绪饱满。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一位情绪表现丰富的女性形象,凸显了作品的主题——曼德拉在当地人民心中备受尊敬的地位和形象。

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曾说过:“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自人类的内心世界。”摄影同样如此。摄影作品来自摄影师内心对世界的感知和思考,它指向的也是人类的内心。在获荷赛奖的女性题材作品中,摄影师用女性的形象、情绪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赋予作品鲜明的主题,在拍摄者和观者之间构筑了一条更易于交流的沟通渠道。

四、结语

女性,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绘画艺术,抑或是影视创作,尽管不同的门类对于女性的表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共性非常突出:都是从人的角度审视女性,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女性,从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女性。

荷赛对于女性题材与女性群体的关注,是这一赛事人文关怀、人本思想和责任感的体现,也体现了新闻摄影越来越深入人类生活的环境这一趋势。无论是世界政治大事件还是底层贫民小人物,在人本思想的注视下,都是同等重要的。

(本文为2016年湖北文理学院人文教育与文化传播学科群开放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之一,项目名称为《“荷赛”获奖作品研究》,项目编号:2016022)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

编校:赵 亮

推荐访问:获奖作品 题材 女性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