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家长应学会享受“慢教育”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9 10:08:56

主持人语

如今,随着“慢生活”概念的流行,“慢教育”也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这样的观点:教育是慢的艺术,是“慢活”“细活”,是生命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的显现也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量变的不断积累,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因此,“慢教育”也是对心灵的慢慢浸润,对生命的慢慢丰富。这里所说的“慢”,并不是降低效率,而是尊重规律;不是磨磨蹭蹭,而是潜心修炼;也不单纯是一种教育方法,而是一种教育境界。然而,当下仍有不少家长,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无视孩子的成长规律,一味抢“先”求“快”,揠苗助长的事时有发生。教育专家因此告诫,家长应以“慢”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陪着孩子一点一点地进步,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快乐,慢慢等待孩子长大。等待、耐心、从容、宽容、淡定,是专家强调的“慢教育”的关键词,也是家长们家教过程中需要培养的姿态与心态。

从容地等待孩子慢慢来

(杜女士,33岁,物流管理)

我特别喜欢“慢教育”这个理念,当今社会人心浮躁,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天才,可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很简单的道理,催熟的果子不会甜。因此,我在教育女儿茵茵时,经常提醒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从容,等待孩子“慢慢来”。

先说生活自理方面。茵茵3岁多上幼儿园后,老师就对她赞不绝口,说她生活自理能力强,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事基本都能自己搞定。其实茵茵当初学做这些事情时,也是笨手笨脚的,只是我能耐着性子由她慢慢练习。就说穿脱衣服吧,难度最大的是穿套头的衣服。刚开始她自己脱套头衫的时候,衣服蒙在头上脱不下来,两眼一抹黑,急得直哭,可我并没有插手去帮她,只是在旁边提醒她可以先脱一个袖子,再脱另一个袖子。经过多次尝试,她终于自己掌握了要领,套头的衣服不仅脱起来利索,穿起来也很麻利。学使用筷子茵茵也花了不少工夫。一岁多她就学我们的样子要用筷子吃饭,因为拿不稳,筷子不知掉地上多少回,她还把饭碗戳翻过,有一次筷子掉到餐桌下面,她钻到桌子底下去捡,出来的时候头磕在桌角上起了个包,我也没有大惊小怪,没有阻止她学用筷子,也没有怎么教她,慢慢地她还是学会了用筷子。

不仅生活自理能力是这样慢慢练就的,茵茵学做别的事也是如此。比如她很喜欢帮我们擦车。每次出门回到家,她都会要求由她来擦车。用我专门为她准备的小塑料桶拎来清水,拿抹布用力地擦拭车身及车窗,前面的风挡够不着,她就先擦引擎盖,然后爬到引擎盖上擦风挡,其间难免把水溅到衣服上。我也不管她,安静地坐在驾驶室里看她干活。有一次,她把刚买的一条湖蓝色、水嫩嫩的裤子弄湿了,竟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看,我的裤子多像一片大海啊,上面全是浪花,好看吗?”我一听感动得不得了,突然想起了龙应台一篇散文里的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她5岁的手指。”如果不是放下马上要做的事情静静地坐在驾驶室里欣赏女儿的劳作,我怎么能够听到她如此诗意的话语?有人说“慢教育是欣赏”,这话真的很到位!

我没有给茵茵报过兴趣班,也没有计划过让她背多少首唐诗,认多少字,会什么特长。我觉得孩子那么小,不应该强求她学这学那,应该顺其自然,给她慢慢成长的机会。我曾看过一篇报道,说浙江有位妈妈,教她5岁女儿小香背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教了好多次,小香总是把“疑是地上霜”念成“‘你’是地上霜”。这位妈妈又气又急,狠狠地照小香的头上拍了一巴掌,结果一失手拍在了孩子的后脑勺上,导致一个幼小的生命夭折。我当时特别震惊,特别不理解那个妈妈,其实好多孩子开始背诵儿歌、诗词都会吐字不清,甚至心不在焉。就说我女儿吧,自从她咿呀学语开始,我就常给她念儿歌,但最初她都是似听非听的,还很爱撕书,似乎兴趣都在撕纸上。但我不着急,还是照念不误,她有兴趣了就跟着念一句半句,没兴趣了就不念。可突然有一天,我念《种南瓜》的最后一个字时,她竟响亮地把整首儿歌全念出来了。我十分惊喜,故意考她,结果,她一口气背了《上山打老虎》《小姑娘会梳头》《我是一个大苹果》等多首儿歌。原来,以前念给她听的实际上她都记住了,只不过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不能完全说出来而已。她的语言表达能力长进了,以前的“积累”就调动起来了,顺理成章地就能背出来。所以说,孩子学东西时家长要懂得等待,而不能急躁冒进。

“快妈”遇上“慢羊羊”

(卢女士,30岁,街道干部)

我是个急性子,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从不喜欢拖拖拉拉。可令人郁闷的是,儿子灿灿的性格一点不像我,从小做什么事都慢吞吞的,一口饭含在嘴里半天咽不下去,收拾玩具能摆弄半天,穿双袜子也能让人等得心焦。真是“快妈”遇上“慢羊羊”,让我抓狂。所以,我经常心急火燎地催促他:“快点起床,快点上厕所,快点刷牙洗脸,快点吃饭,快点走……”实在等不及时就会三下五除二地帮他弄好。

生活上的事慢一点也就罢了,可这孩子脑子反应似乎也慢半拍,学东西也慢半拍。比如学说话,我哥的女儿1岁就会说话,1岁半就能整句地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思,到了两岁便称得上伶牙俐齿了,灿灿呢,1岁8个月时还只能用抱、吃、喝、拿等单字来表达思想,到了两岁半说话才顺溜点,但回答问题仍慢吞吞的,似乎反应迟钝。比如在公园的鱼池边,我问他:“灿灿,水里游的是什么呀?”明明盯着一群一群好看的金鱼半天不回答,等你差不多都快忘记刚才问了他什么,他才冷不丁地说:“鱼,金鱼!”那股高兴劲似乎发现了新大陆,让你哭笑不得。学习方面就不用说了,更是典型的“慢羊羊”。学写字,写得慢不说,一个字写很多遍了还歪七扭八。握笔的姿势也是,教过很多遍了,他还是满把手握。我本来就性子急,加上凡事爱追求完美,只要看见他写字就有点受不了,忍不住吼他:“这么笨,你看人家的字怎么写的,你的字怎么写的!”然后再手把手地教他写,可只要一松手,他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对他嚷嚷多了,他还会发牛脾气,把笔一摔,不写了。

如今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什么都要讲效率,讲速度,一个男孩子,做什么事都慢半拍,将来可怎么办?我还有另一层担忧,这孩子总是慢吞吞的,是不是智商有问题?我为此很焦虑。老公说我,别瞎想了,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吧。我们向专家求教,没想到专家说孩子这些慢吞吞的表现都不算什么问题,比如孩子学说话,2岁宝宝语言能力刚开始发展,脑子里的词汇量还相当有限,因此不能熟练地进行口头表达,尤其是男孩子,生长发育滞后,更是如此。研究表明,6岁男孩的语言能力,仅相当于3岁半的女孩。而且,语言能力发展因人而异。专家提醒我:“遇上你的孩子回答问题慢,千万不要着急,也不需要杞人忧天,给他一些时间去思考,小孩子大脑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他需要有个过程来消化和理解大人提出的问题。再比如,小孩子写字慢,写得东扭西歪,这也很正常,你不能责怪他笨,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阶段,大脑对手指的控制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他写字握笔不像成人那么灵活自如。”专家还说,“慢羊羊”现象只是部分孩子的阶段性表现,随着体验的增多,认知的发展,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家长不应过于担心,最好容忍孩子的“慢”,尤其是妈妈,要学会“慢教育”,不要过于急躁。

专家一席话让我深思,我决定先从自身做起,改一改急躁的毛病。业余时间我会选择干一些磨自己性子的活,比如熨衣服,一下一下,耐心地把皱褶一点点熨平,有种很平静、很舒缓的感觉。对待孩子我记住了专家的提醒:“容忍孩子慢。”早上留足时间,容忍他慢慢地刷牙洗脸,慢慢地吃饭,慢慢地出门……学习上对他不再苛求,容忍他出错,容忍他按照自己的慢节奏来。很快我就发现,灿灿慢慢地有了长进,幼儿园上《数学课里的春天》公开课,邀请家长听课,我去了。老师拿出两张图,一张的画面是初春的风景,一张是春天来到的图片,让孩子们找出它们的区别,从而了解春天的特点,之后将其中一幅拆开拼图,用毛毛虫图片进行数数练习。在一小团没有规律的毛毛虫面前,能数明白有多少只真需要一点功夫。不少孩子数得很快,报出来的数字却都不对,倒是灿灿不紧不慢地在那里数,最后得出的数字是正确的。之后练习形状与颜色的变换排列,也是这样,灿灿看似比一些孩子慢,但排列组合得都很正确。这更让我认识到,应该容忍孩子慢,孩子的智慧之花才会开得灿烂。

让孩子按自己的内在密码成长

(赵教授,男,39岁,学前教育专家)

教育孩子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囫囵吞枣,急功近利,追求“跨越式”发展。我们倡导的“慢教育”,就是遵循教育以及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业”就要精耕细作,就要尊重它的自然生态,就不能追求短、平、快。

首先,要按孩子认知发展的阶段来教育孩子。孩子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如0~2岁属感觉运动时期,婴儿利用天然的动作,如吮吸、抓握、打击等,来对付当前世界,逐渐实现感觉与动作的分化和精确化。2~7岁属前运算阶段。由于语言的发展,儿童学会了用符号和内部想象去思维,但其思维不够系统,运算规则不完全合逻辑。孩子的认知发展是连续的、按顺序进行的,一个跟着一个出现,不可能跳过一个阶段出现另一个阶段,而且只有前一个认知方式形成后才会顺利地进入下一个更高级的发展阶段。明白了这一点,家长就要按孩子认知发展阶段教育孩子,少做拔苗助长的傻事。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孩子刚会说话,他就让孩子学英语,结果孩子不到3岁就会说英语、普通话和粤语。亲朋好友都啧啧称道:“这小家伙是个语言天才啊!”然而,进入幼儿园之后,潜藏的问题露出了冰山一角。在不知选用何种语言跟别的孩子交流的情况下,小女孩选择了闭口——拒绝跟小朋友说话,拒绝跟老师交流。回到家里也少言寡语,出现了“自闭症”的倾向。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才知道孩子患了“失语症”。所谓失语症,是因大脑皮层语言中枢受损或变异而引起的语言功能障碍,文字语言理解力丧失,形成了表达上的功能缺陷。如果过早地(通常是3岁前)让孩子学习第二语言,甚至从出生起就接触多种不同语言,不仅会让孩子混淆口音,还可能造成语言思维混乱。除此之外,孩子的心理、性格乃至人格都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据调查,患“失语症”的孩子近年来不断增多,一些父母雄心勃勃的“零岁外语计划”,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失语”,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超越孩子成长阶段的教育方法不足取!

其二,把握孩子认知的个体差异。孩子认知发展阶段的进程体现出差异性,即有的孩子进入某一阶段先于或迟于其他儿童,年龄的表述只具有平均数的含义。这就像孩子长个头一样,有的长得早,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大截;有的长得晚,但以后也会长挺高。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这种个体差异,不要因为孩子某些方面慢于其他孩子,比如在语言、运算、思维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迟缓些,就使用诸如“笨”“不乖”“你怎么就学不会”“又错了”之类的词语来对待孩子,因为孩子是按照自己的内在密码在成长,有着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节奏,无论是“慢羊羊”还是“懒羊羊”,都应顺应其独特的规律去教育。

我很喜欢一句话:“爱是慢半拍”,允许孩子用自己的节奏和速度成长吧!对他们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引导他们在成长的路上慢慢走,才能收获独有的精彩!

〔编辑:冯士军〕

推荐访问:家长 学会 享受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