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和谐社会旅游的社会功能定位研究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22 18:40:06

[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又拥有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在这种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我国旅游业正处在上升时期,但也带来了旅游资源环境破坏、民族文化流变、地方产业结构不协调、地域过度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旅游开发中功利主义色彩过浓,凸显旅游经济功能而忽视其他社会功能的结果。要建设我国和谐社会,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快速发展,应综合平衡旅游的各种社会功能。

[关键词]和谐社会;旅游;社会功能;定位

[作者简介]袁华斌,湖南城市学院教务处,硕士,副高职称,研究方向:旅游地理、自然地理,湖南益阳,413000;盛正发,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0;刘涌,湖南省怀化三中,湖南怀化,418000

[中图分类号] F590.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23(2007)03-0174-0003

一、我国旅游开发的现状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产业链。我国旅游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成长很快,国内和国际两种旅游资源正在快速有序地开发。2004年,中国被全球知名旅游传媒TTG(Travel Trade Gazette,Asia)评定为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人数达1.09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达11亿人次,同比增长26.6%,大多数省份都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来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旅游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缩小地区间与城乡间的经济差距、增进国际间和地区间的交流、促进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凝聚民心、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和谐现象,比如说旅游资源的不适当开发、旅游地文化的丧失和道德风尚的改变、旅游安全隐患的存在、区域与城乡旅游发展的不平衡等等。为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旅游业也必须走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构建和谐旅游。

二、和谐社会建设中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宏观背景问题

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九亿多农民所在地的农村是社会的主体部分,但大量农民外出进城打工,农村出现“空心化”现象,田地荒芜,农业基础地位不坚实,乡镇财政来源渠道狭窄等。东西部差距并没有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将长期存在,在西部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形势下,一方面西部大量资源被滥采和滥用,正处在资源鲸吞型工业发展阶段,由此产生大量废物,严重危及西部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东部环境恶化还在继续,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到协调发展上来;随着世界一体化的推进,国家地区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但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我国部分人口素质不高,尤其是农村人口素质有待提高;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深化,外国强势文化不断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新一轮文化渗透正在发生等。

(二)旅游业内部微观问题

1.旅游业存在安全隐患

在世界走向和平的大环境下,台风、地震、泥石流、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食物中毒、游客拥挤等都影响着旅游业的顺利发展,局部地区的恐怖主义也对特定地区特定群体造成影响。瘟疫虽然说也主要在局部地区流行,但是它是大规模传染性疾病,一般是没有地域和群体限制的,旅游的发展有可能加速疾病的传播。

2.旅游业的波动性和脆弱性

旅游业具有波动性和脆弱性的特征。波动性是指旅游经济活动周期性地经历扩张和收缩过程的特征。按周期长短,波动性可分为旅游地生命周期波动、季节性波动、周末波动和日常波动等。这种波动性可能给国民经济带来影响。脆弱性指的是旅游业对其内部或外部某一或某些因素的不利变化较为敏感,容易遭受大的挫折。一是旅游商品是一种非基本商品,在生存和安全受到威慑时,旅游商品需求将大大减少;二是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商品,依赖的因素较多,在这些因素中哪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整个商品;三是旅游业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多,这些因素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不可控因素,甚至连预测也非常困难。

3.旅游发展东西差距明显

旅游活动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区域。目前,国际国内旅游活动,无论从旅游人数、旅游流向、还是旅游收入,都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区域(见表1)。

广东地区2004年旅游总收入为1621亿元,黑龙江省为280亿元,宁夏仅有14.5亿元,相对比例高达111.79∶19.31∶1。可见,旅游活动集中于当今经济发达的区域,旅游活动地带分布与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层次地带分布基本一致,且有高度集中性。

4.旅游发展的城乡差异较大

尽管当前初步兴起了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农业生态旅游等热潮,但旅游流的主流仍然是从城市、农村流向城市,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旅游差异显著,城市相对集中了支出与收入都较高的商务旅游、政务旅游、会议旅游、城市风光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而乡村旅游产品虽然也较多,但多为新兴的、旅游支出与收入都较低的产品。从旅游者的角度看,城镇居民出游率比农民要高近一倍。

5.旅游业的地域竞争激烈

长期以来,地方保护主义在旅游发展中比较普遍,区域合作虽多次提出,但进展缓慢,收效甚微。中国旅游的地域竞争,经历了景点竞争、城市竞争、线路竞争三个阶段。2004年,长三角、泛珠三角、环渤海旅游协作区、海峡两岸协作区的形成开启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新阶段之后,旅游业开始进入到它的第四个阶段:区域协同与跨区域竞争的新时代。

6.旅游地区古老文化被破坏和同化

旅游者过多或行为不检点,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使历史文化遗产遭人为破坏。为满足旅游者需要,旅游区固有文化过度商品化和庸俗化。由于旅游者的示范作用,接待的道德标准被扭曲,易失去纯朴的美德,容易产生民族自卑感和媚外思想,影响当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7.旅游资源环境被破坏

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地区超负荷接待游客,乱建滥造旅游设施,使历史古迹和独特、协调的自然、人文景观遭到破坏。拥挤的游客及产生的大量固、液、气、声废物,机动车辆的废气,大量游客对地面的践踏和对生态的破坏等,造成旅游区资源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旅游业的内部和外部问题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外部问题可通过内部问题的解决而得到解决,内部问题的解决也依靠外部环境的支持。只有在综合平衡,协调发展中能不断解决问题。问题是在发展中出现的,当然也要在发展中去逐步解决。裹足不前甚至倒退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面对旅游业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发展,才能有效解决各种问题。

三、旅游业的社会功能定位

(一)旅游业的经济功能

首先,旅游业通过提供大量服务能有效回笼货币,积累资金,这也是一种重要的非贸易创汇的重要手段,且是收取现金,具有不受关税影响等优点;能带动相关经济部门和行业迅速发展,并可扩大外界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有助于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容量大、门槛低、包容性强、关联带动明显等作用,大力发展旅游业,也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调整社会人才结构、类型、层次,促进社会就业。和谐社会突出以人为本,旅游业的发展就是建立在旅游者的多元化的、个性化、可变化需求基础上的,这样的需求产生了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性,又可以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二)旅游业的社会文化功能

旅游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形式。能使旅游者开扩眼界、愉悦和调节身心、获取新的文化营养,促使旅游者能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给社会带回新活力,甚至使社会文化结构产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如发展红色旅游,感悟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强大的文化震撼力。还能加强同社会和自然的联系,促进智力资源的开发进程,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史上许多名人无不与旅游结下深缘,在游览过程中观赏、评价各种景观是一种高级精神享受,是获得美感的重要手段。能促进接待地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选择、整理、创新、传播,使当地社会文化吸收外来文化合理的部分,促进现代化进程。游览祖国壮丽的山河,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为加强新的以人为本的旅游资源研究,应强调突破传统旅游资源观的束缚,建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突出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传统的旅游资源观的基础上,构建自然、生态、人才、教育、制度、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的多层次资源体系。

(三)旅游业的环境保护功能

为了增强旅游接待地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满足游客对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环境的要求,首先必须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但并不是所有的自然地理都能适应旅游者的需求,所以必须对自然资源加以整治、修缮和管理,致力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美化。

四、平衡旅游社会功能的对策

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社会作用,必须建立和谐旅游。既要充分发挥旅游的经济功能,也要综合考虑其他功能,经济功能要以文化等其他功能为基础,在实现其他功能基础之上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维持旅游系统的生态化平衡,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实施时,要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建设和谐旅游,平衡旅游的各种功能。

(一)加强旅游管理,构建新的旅游业和谐运行模式

首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旅游的种种积极和消极效应,不能单纯从经济的观点看待,应同时强化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其次,要加强旅游规划,防止超负荷发展,实施规划时,应实事求是,行使有效的控制;再次,要健全法制,加强宣传教育,进行旅游伦理道德建设。

构建新的运行模式,要适度开发,适度利用旅游资源。注重在开发规模、层次上与资源的规模、层次相适应,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适应,尤其注重文化内涵的开发,使文化亲切化、形象化。二是和谐经营旅游活动各个环节。科学艺术化设计旅游形象、个性化旅游产品、人性化旅游服务、柔性化旅游管理。三是协调旅游业内外的关系。业内资源共享、相互促进、有序发展;业外结构合理、区域一体、协同发展。各行业、各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与协作,形成全社会发展大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制定生态旅游标准,实现城乡旅游市场互动

旅游开发者对生态旅游理解混乱,许多地方打着生态旅游的牌子,进行破坏性旅游开发,扰乱了人们对生态旅游的实质性理解。生态旅游关键在于是否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旅游不只是开发出几种生态旅游的产品,或是有了某种生态旅游的形式,就能称为生态旅游了,而是要注重生态旅游的内涵,注重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开发、促进地区社会和谐。以科技为支撑,根据3R原则大力发展循环旅游经济,促进旅游活动的和谐美。旅游应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旅游功能的正常发挥不能忽略占我国人口绝对多数的农民旅游市场,真正形成一个城乡互动,城里人下乡、乡里人进城的旅游局面,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缩小城乡差距,保持城乡文化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三)旅游开发要以人为本,重视其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诚信和友爱又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而旅游业是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人们在与山水风光、文化遗迹的交融中,能增长见识,启迪心智,激发爱国爱乡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祖国的责任感。还能让人们从紧张的学习工作中脱离出来,获得身心的放松,缓解压力,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就是指社会各阶层在社会公共层面的相互融洽和心理满足,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期,也是矛盾多发期,老百姓有余钱闲时,追求多样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会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态势转变和角色互换,大力发展旅游业,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使余钱有正确去向,经济落后但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有合适的经济来源。

(四)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实现安全旅游

“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是旅游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在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外出旅游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是安全问题。因此,要构建和谐旅游,必须消除旅游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加强旅游安全宣传、提高旅游安全认知、提高旅游安全科技含量、建立公共旅游安全预警、强化旅游安全管理等。对于国际旅游比重很大的地区,要防止旅游业大的波动给当地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

总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旅游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大环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在改革之中,而与之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旅游业也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只有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对旅游的各种功能进行正确定位,避免旅游业功能的缺位、错位、越位,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理顺好旅游与其他方面的关系,才能使旅游为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颜丽丽,朱海森.促进我国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2).

[2]盛正发.论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2006,(1).

[3]戴斌,刁志波.论北京城市旅游的功能演进及其产业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4]贾岚生.文化生产力的社会功能[J].理论与改革,2005,(3).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定位 功能 社会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