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一个巨人在成长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28 08:50:33

引子

“我们要求和你们决斗!”

2015年6月的最后一天,一位美国“人”向一位日本“人”下了一道战书。美国“人”叫马克Ⅱ,身高5米,体重5.4吨;日本“人”叫仓田,身高4米,体重4吨。显然,这两个大汉旗鼓相当,属于同重量级的对手,真的有一拼。

这两位先生都是从科幻大片上走下来的“钢铁侠”,属于另一种“人”——美日两家机器人公司分别制造的两个超大“Robot”。

两个Robot“约架”,立刻引来无数网友的围观。马克Ⅱ全副武装,身披星条旗战袍,手持装有颜料炮弹的枪械,咄咄逼人,叫嚷着“不服来战!”通过网络视频向天下秀无敌。

日本的仓田先生是否接受挑战?一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

恰在7月8日,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机器人专家、学者正在中国上海浦东举办一场国际机器人产业高峰论坛,数百名业界人士汇聚一堂。论坛进入专家与现场听众互动环节,南京一所传媒学院的美女大学生韩颖向美国和日本的两位专家抛出一个问题:

“最近几天,美日两国的巨型机器人相约决斗的消息受到各国媒体的高频关注。从各自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来看,请两位专家预测一下,这场决斗会是什么结局?”

会场上立刻响起一阵掌声,随即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到美日两位专家身上,等待他们给出答案。显然,这个问题把两国机器人之间的挑战转化为两国专家的挑战。

美国机器人协会会长杰夫·博恩斯坦先生咧着嘴笑起来,但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强调这件事是一种商业炒作。他还说美国的一些公司总喜欢闹点动静,不怕事大。日本专家神原伸介博士表示同意杰夫先生的看法,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他话锋一转,幽默地说:“这件事应该有个裁判,由第三方说了算。”他把话筒交给了身边的韩国专家金宰焕先生,也把问题巧妙而含蓄地交给了他。金宰焕先生犹疑了一下,笑吟吟地面向主持人,一言不发,用目光在问这个话题是否打住。

主持人是中国专家曲道奎博士,他转向听众席询问还有什么看法。提问的韩颖同学却这样说:“专家们回避了问题的实质。我认为,这样的决斗没有赢家。这件事对机器人的发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人类的打斗够多了,至今一些国家和地区战火连绵,民不聊生。不要把人类的打斗传导给机器人,我们希望机器人成为人类友好的帮手、和平的使者。否则,他们学会了打架,也许有一天真的会与人类打起来。请两位专家捎个话,回去劝劝他们吧,还是别打架为好。”随着一片笑声也响起一阵掌声。

曲道奎博士称赞说:“这位同学讲得好。机器人的发展不应该背离‘机器人之父’的原义和初衷。机器人决斗,就把这一高科技的发展目的和方向给搞歪了,是不是有悖于‘机器人学三大定律’?”他把问题引向人文精神层面,导入历史纵深,也把人们的思考拉回到“Robot”的生命起点……

“Robot”来自一位文学家的脑际。1920年,一位名叫卡雷尔·卡佩克的捷克作家创作了一部舞台科幻剧《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故事讲的是,罗萨姆万能机器人公司生产了一种劳工机器,叫“Robota”,在捷克语中是“农奴”的意思,模样很像人,具有人类一样的外表和肌体,但他们没有思想和灵魂,只会日复一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后来,“Robota”在人的帮助下逐渐产生了情感,进而拥有了独立的灵魂,成为人类制造的另一个人类。

如果这部科幻剧演到这里落幕,本可以让人类拥有一个友好善良的伙伴作为完美大结局。卡佩克故意反转剧情。接下来,他笔下的“Robota”因对自己的地位心生不满,揭竿而起,反而把人类打得溃不成军,几乎消灭了人类,统治了世界。卡佩克也反串了角色,从一个创建“Robota”帮助人类的先手,变成了一位“Robota”进攻人类的推手。

故事仍在演绎。“Robota”不能繁衍,在最后的绝望时刻,一对男女“Robota”在人类一位同情者的帮助下,竟然产生了爱情。于是,属于机器人族群的亚当和夏娃就这样诞生了!机器人的世界得以延续下来,地球上出现了一个“新版人类”。

这部离奇的舞台剧在布拉格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很快风靡整个西方世界。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强大的轰动效应?

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把工人变成了一架架活的机器或机器节奏的奴隶。20世纪70年代末,不少中国人看过卓别林主演的喜剧片《摩登时代》,这部影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产业工人的悲惨命运。卡佩克在剧中借用“Robota”充当劳动力,以呆板的方式代替人从事繁重劳动,希望以此来解决社会问题,迎合了当时产业工人摆脱“机器奴隶”的强烈愿望和对大工业生产的反叛心理。“Robota”在那个时代应运而生,并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鸣。

“Robota”在英语中则被翻译成了“Robot”,此后便成为机器人的专有名词。自从Robot这个词诞生之日起,尽管它们只是存在于文艺作品之中,但绝大多数的机器人留给公众的印象,都是负面角色,它們凶残狂暴、难以控制,一心想推翻人类的统治,颠覆世界。

直到有一位俄裔美国人给这些无法无天的机器人立了三条规矩,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他就是美国著名科幻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阿西莫夫在1941年发表的短篇科幻小说《推理》中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这就是曲道奎博士所说的,美国和日本的两个机器人决斗是否有悖于“机器人学三大定律”。

艾萨克·阿西莫夫之所以成为美国著名的科幻科普作家,是他创作了一系列以“三大定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其中一些作品被好莱坞搬上了大银幕,以此构建了一个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乏矛盾又和谐共存的未来世界。阿西莫夫的“三大定律”虽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至今仍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石”,成为科学家们研究发展Robot的基本原则和遵循。阿西莫夫被誉为“Robot之父”。

推荐访问:巨人 成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