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及对策

自我鉴定 时间:2022-03-19 10:25:00

摘要:本论文通过612份有效调查问卷,从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发展和就业稳定性四个方面综合评价了宁波15所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此基础上,从个人、高校和政府三个层面分析了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对策

一、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QWL)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Decent Work)和欧盟的“工作质量”(Quality in Job),再到近期的“高质量就业”(High- quality Employment)和就业质量指数(EQI),就业质量的概念一步步地完善丰富,蕴含了多方面内容。在就业质量的基本概念上,国内学者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在就业质量的层次界定上,多数学者是在纯微观层面上使用就业质量这一概念,即重点关注与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相关的内容要素,如张桂宁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就业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杨何清、程惠娜、史淑桃、于任财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本论文中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工作质量、社会福利保障、个人成长与就业稳定性四个一级指标。工作质量利用就业者的薪资收入和工作时间来衡量;社会福利保障用大学毕业生所享受到的各种社会保险和福利的种类来衡量,种类越多,说明就业的社会福利保障越好;个人成长与工作单位能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有关,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就业稳定性与工作单位性质和劳动合同时效有关,用这两个具体指标来衡量。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结果

本论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利用走访调研与网络发放两种方式对2009年宁波15所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进行调研,总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735份,有效问卷612份,有效问卷数量占宁波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总量的9.67%,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论文的调研对象只局限于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不同工作时间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造成的差异性。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括八个具体指标,其中薪资收入是按照每个月的工资计算,如果有各种奖金(年底奖金和季度奖金等)都平均分摊到每个月,工资额度为扣税之前的数字。工作时间使用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来计算。社会福利是按照毕业生缴纳各种社会保险的种类来衡量,本调查中的“三险”指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五险”指的是在“三险”的基础上再加上工伤险和生育险;“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劳动合同时效用签约年限来考量。工作单位性质分为六种,一般认为国有企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稳定性更好。调查结果经过整理见表1。

三、就业质量评价

(一)工作质量

薪资收入是衡量就业质量的核心指标,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自身价值的反映,体现了大学生劳动权益的实现程度和对社会、企业的贡献程度。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宁波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薪资收入较低,平均每月收入水平大约为2079元,比宁波市社会平均工资低20.4%。从收入区间来看,每个月薪资收入在1001~2000元之间的毕业生数量最多,占样本总量的47.9%;其次是薪资收入在2001~3000元之间的毕业生,占样本总量的29.9%;月工资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占样本总量的5.5%;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毕业生占总量的9.1%。

按照经典经济学理论,“经济人”偏好休息,厌恶工作,因此可以认为就业者的工作时间与就业质量成反比。从问卷调查的数据可以看出:每周工作在41~45小时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最多,占样本总量的38.7%;其次是每周工作46~50小时的大学毕业生,占总量的29.7%,表明多数毕业生每天工作时间都在9个小时以上,甚至还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毕业生每周都要工作6天,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比较轻松,工作时间较短(每周工作在35小时以内)的毕业生数量较少,只占样本总量的1.5%。

(二)社会福利保障

各种社会保险是社会对公民在生病、养老、失业等情况下给予的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在实行商品房体制后国家给予居民的住房补贴,这些都能代表大学毕业生享受的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据调查,没有办理任何保险的毕业生数量占被调查总量的17.5%;办理保险但没有享受到住房公积金待遇的毕业生数量占总量的24.8%;享受“三险一金”或“五险一金”的毕业生只占样本总量的57.7%,明显低于我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也表明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对于社会福利保障不够关注,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三)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前途。本文采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学习培训机会和专业是否对口来评价,一般认为培训机会越多,个人成长越有利,个人成长还受到劳动者所从事的行业是否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影响。从调查数据可见:有培训机会的大学毕业生占总量的79.1%,其中有24.7%的毕业生能够得到大量的学习培训机会。从专业对口角度来看,84.9%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与自己专业完全对口和基本对口。以上可表明多数大学毕业生对于个人成长比较重视,愿意选择到学习培训机会多和专业对口的岗位工作。

(四)就业稳定性

劳动者普遍偏好稳定的工作,工作越稳定,劳动者的就业质量越高。就业稳定性的度量一般通过转换工作次数来考察,由于这个指标对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适合,本论文从雇佣双方签定的劳动合同的长短和工作单位性质两个方面来度量。显然,劳动合同越长,工作越稳定,工作单位性质不同,也直接影响就业的稳定性。根据调查数据,工作合同在3年及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数量较多,占样本总量的73.7%,其中工作合同在1年以内和没有签定劳动合同的毕业生占总量的42.3%,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比较差。从单位性质来看,被调查的毕业生中37.8%的毕业生在三资企业工作,38.6%的毕业生在私营企业工作,两者占总量的76.4%,这两种类型的就业者被认为稳定性较差。

四、原因及对策

(一)个人方面

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质量问题理解比较片面,过多关注薪资收入和工作地点,普遍偏好于初始工资高的工作,喜欢在大城市就业,而不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就业,不太关注用人单位是否提供充分的社会福利保障和长远发展的机会。根据笔者的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同用人单位签定期限较短的劳动合同,心态比较浮躁,普遍将初次就业当成积累工作经验的阶段,随时做好跳槽的准备。一部分毕业生还受到“先就业,后择业”思想的影响,工作岗位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也行,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因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对于自己未来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不能用初始薪资收入作为评价就业质量的唯一标准,应该更多关注个人的长远发展,选择专业对口、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和更好社会福利保障的用人单位就业。另外,大学毕业生还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就业和择业观念,充分重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避免“入错行”。

(二)高校方面

高校对于就业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就业率方面,对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缺乏管理,甚至个别情况下高校为提高就业率,鼓励毕业生尽早签定就业协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另外,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强调专业课程学习,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的养成等方面不够重视,也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因此,高校要调整课程设置比例,增加专业素质拓展方面的课程安排,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实践锻炼,在学分制体系下,将大学生实践锻炼课程规定一定的学分,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平时的教学活动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

(三)政府方面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缺乏准确的规划指导,对于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缺乏必要有效地干预措施。另外,政府对于高校就业方面的考核过于强调就业率这个单一的指标,而对于就业质量缺乏必要的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为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政府部门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要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适时制定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城市就业;二是要完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调节学生的专业结构,及时发布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尽量做到人才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符合;三是要改革对高校就业工作的评估体制,以就业质量为核心,重新制定就业评价指标体系,促使高校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国福丽.国外劳动领域的质量探讨:就业质量的相关范畴[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3]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专业差异的比较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

[4]谭璐,陈志波.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研究,2009,(7).

[5]魏凯明,房保安.我国就业质量状况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作者简介:张海波(1979-),男,辽宁康平人,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投资。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SCG013)的研究成果之一

推荐访问:管理类 对策 评价 质量 经济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