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破解

自我鉴定 时间:2022-04-05 10:15:15

摘 要: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探索和现实转向提供了理论依据。以此理论为逻辑主线,深入探究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现状,其主要面临着以下困境: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导致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发展失衡;城乡、区域、贫富引发社会民生和阶级阶层问题交织叠加;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导致共生发展遭遇瓶颈;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致使转化衔接不稳等。为此,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各领域协调发展,以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矛盾破解

中图分类号:B032;F09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8)04-0022-13

一、引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的现实转向,其中社会矛盾和社会结构的转变尤为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1。实质上,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打破旧有的社会结构、建构新的社会结构的过程,即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正是由于矛盾的存在才使得社会发展成为了可能。马克思主义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其社会结构理论为破解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尽管马克思没有对“社会结构”一词专门下过定义,但从其思想演进中可以发现丰富而深邃的社会结构思想。正如美国学者乔纳森·特纳所言:“我们可以在所有的结构理论中都找到了马克思的概念……其中两个关键概念——系统再生产和系统矛盾,不可或缺地進入那些发展了结构或结构主义理论的思想中。”[2]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就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概念内涵和整体性框架而言,学界尚未形成统一定论。

首先,关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概念厘定。于真和严家明(1991)认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结构是指社会整体和局部模块间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包含了社会人口、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具体要素[3]。郑杭生和刘少杰(2006)指出,马克思视阈下的社会结构,即人们在持续的社会发展中凝结而成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之和[4]。杜玉华(2012)提出,马克思将社会结构理解为人们在持续的社会活动中结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较为稳定的、长期的、固定化的社会关系,是各社会要素关系的总和[5]37。其中,以学者杜玉华的观点表述更为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其次,关于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认识主要包括“三向度论”“四层面说”等。杜玉华(2012)从马克思的文本出发,依据社会要素的不同将其社会结构理论划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向度。宏观向度主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中观向度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构成;微观向度涵括了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群体结构等具体社会关系结构[5]36。蔡竹青(2016)则根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本质、功能和现象三个向度,将它细分为社会基本结构、社会功能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6]。张子礼和邓晓臻(2012)认为,在马克思的思想中,社会结构应至少涵括社会分层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观念结构、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四个层面[7]。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尽管学界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内涵和理论框架展开了一定研究,但在整体性建构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进路在整体上表现为研究立场、方法、观点的统一。这一理论并非从单一视角剖析问题,而是先以社会原生结构为逻辑起点,并依此展开对社会领域结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的论证,进而阐释社会类属结构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历程,较为全面地阐发了社会结构生成和发展的运动轨迹。考察马克思的著述不难发现,社会原生结构、社会领域结构、社会类属结构三者完整地再现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内在意涵尽管马克思本人并未明确提出社会结构理论,更未将其划分为社会原生结构、社会领域结构和社会基层结构的分析维度,但细致分析其论著,这种分析框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它们在思维逻辑上并不冲突或矛盾,而是一个内在统一的集合体,是从社会结构的不同维度进行考察,分别为基础维度、性能维度和实践维度。因而,“回到”马克思,立足其社会结构理论,深入剖析和探究我国社会实践中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制定应对策略,对于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整体架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完整阐发

社会结构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解开“历史之谜”的重要构件。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人们分析社会关系、社会矛盾及社会发展进程提供了理论基础。深入挖掘马克思的思想可以发现,他并非从某一特定视角孤立地分析社会结构,而是首先从社会原生结构入手,明确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件,进而以此为基点,阐释社会领域结构的内在特征及其内在关联,并分析社会类属结构的发展变化,完整而全面地诠释了社会结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社会原生结构、社会领域结构与社会类属结构,三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是逻辑再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根本方法,同时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

1.社会原生结构: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逻辑基点

社会原生结构,即马克思用以分析事物的最本初的社会结构理论,内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观点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8]591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最为经典的表述。从中可以发现,马克思旨在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要件的描述,以达到对社会结构的完整阐发。而在1846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生产“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9]532。由此可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最基本、最纯粹、最普遍的关系,即为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关系。

推荐访问:主要矛盾 新时代 中国社会 破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