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我国农民培训目标的衍变与发展

自我鉴定 时间:2022-04-14 10:08:53

【摘要】农民培训目标的确定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衍变过程——从文化扫盲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再到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最后到新农民培训。农民培训不断地适应国家经济和农村发展的要求,培训目标随之也有较大的变动,明确现阶段农民培训目标是当前展开农民培训的前提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新型农民培训;环境;内涵;目标

一、农民培训目标的衍变

农民培训目标并非静止、孤立、绝对的,而是始终适应农民的特点和需求,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与提高。我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一直非常重视。建国初期至今,农民培训目标的定位已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文化扫盲教育。据不完全统计,文盲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平均要占到70%-80%左右,农村人口中的文盲比例还要更高,“学龄儿童入学率为20%左右,全国有文盲2.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1],这对新生政权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包袱和制约其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利因素。各地政府纷纷开设识字班,成立扫盲协会,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最具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扫盲识字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人民公社建立时期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时期开展农民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主要包括人民公社体制之下的农民管理和农民教育工作,“毛泽东思想”学习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教育运动、“农业学大寨”中的农民科技教育等,这一时期由于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农村阶级斗争被严重估计,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演化为以阶级斗争为纲,所以农民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化。

第三阶段:1978年到2005年的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促使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在中央农广校的负责下,“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培训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等项目在全国各地顺利实施,极大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了我国农民教育的长足发展。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的新农民培训。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要“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教育培训从促进城市化到统筹城乡发展,从单向性调整为双向性,农民教育的目标兼顾培育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农民教育不只是单纯的指农民职业教育和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农业、工业、商业和其他服务性产业行业,这一阶段的农民教育培训克服了单向性、唯城化、脱农化、片面化等弊端,实现了农民转移方向的多样性,促进了农民的全面发展,开创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新局面。

应该说我们目前开展的新农民培训,相对于过去的文化扫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来说,是农民培训的一次重大革命,对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新农村背景下新农民内涵以及新农民培训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包括三个层级,具体是指剩余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培育和农民市民化。农民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以农民为本,培养农民成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群体的现代化和市民化。立足于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民市民化方向发展可以说是一个有机统一、渐进发展的连续过程。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市民化的目标下培养出的农民并不是在农村中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而是城市化的农民,非农业领域的就业人员。因此本文研究的新型农民没有把他们列为研究对象,仅且仅限于从事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新型农民。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新型农民是个与时俱进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界定。90年代学术界认为新型农民应“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1997年,温家宝副总理在关于开展“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工作批示中,提出新型农民应“觉悟高、懂技术、善经营”;2005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指出新型农民应“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蒋寿建在此基础提出新型农民还应“讲文明”、“守法纪”。[2]丁燕红、李祖超从新型农民素质的角度比较全面分析了新型农民特点:第一,从历史发展的层面来看,新型农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第二,从社会角色层面来看,新型农民更是一种职业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所偏重的身份角色。第三,从自身能力层面来看,就是要达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等要求。第四,从意识和观念等层面来看,要求新型农民用现代观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破除迷信观念和小农意识等,具有创业精神、开拓意识和较高组织化程度。[3]石火培以社会身份、社会角色、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居住地点以及农民素质六个角度作为参考,指出新型农民是指从传统农民中分离出来的,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地区,有一定文化素质、具有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参加过职业培训掌握一项以上技能,具有市场理念的一个新群体。

总之,将新型农民的内涵归纳为:从传统农民中分离出来,具有农村户口,从事现代高效农业或者在农村区域为农业产业和农村服务的各类人员,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能创业”的一个新群体。[4]

从上诉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农民的特点:

(1)身份的多样性。由于市场经济和现阶段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特殊性,新型农民不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者,更是经营者、管理者、服务者、销售者和创业者等。从分类上看,新型农民有三种分类:知识技能型农民、创业竞争型农民、服务传播型农民

(2)结构的层次性。新型农民可分为“塔尖型”群体、“塔身型”群体和“塔基型”群体。其中“塔尖型”群体是指具有自主创业意识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创业型农民,或者指起领军作用的领军型农民,包括农村基层主要管理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村经纪人、新型农场主,以及外出打工后有了一定的技术、管理、资金积累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塔身型”群体是指在为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服务的相关岗位就业的公益型农民,他们的工作与农业、农村息息相关,属于农村的专业技术人才,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塔基型”群体包括农业产业工人和能共巧匠等。[5]

(3)意识的非农性。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划的推进,新型农民更多地从事非农化工作,他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意识也日趋非农化。

(二)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

对于新型农民内涵的界定是为当前农民培训指明目标,目标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才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决定了目前农民培训的目标是将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能创业”的新型农民。如果按照这个培训目标的要求进行培训,不对新型农民进行分工,仍然要求中国的农民是一个“全能型”的农民,这是违反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也与人的发展规律相抵触。因此,新型农民培训的目标决定了农民培训具有类型的多样性、体系的层次性和重点的突出性特征。

(1)类型的多样性。农民身份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类型的多样性,我们展开的农民培训不仅培养专业的农业生产者,而且培养农业经营者、管理者、销售者和创业者,结合不同身份农民的特点和培训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类型,切记一刀切,突出培训目标的针对性。

(2)体系的层次性。新型农民可分为“塔尖”、“塔身”和“塔基”三个层次,这要求建立一个系统的培训体系,对新型农民分层培养,根据不同层级农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满足各个层次农民的培训需求。

(3)重点的突出性。农民培训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任务,在实现把农民培养成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型农民的目标之前,我们需要确定目前新型农民培训目标的重点,也就是哪部分新型农民是目前新农村发展最迫切需要的,新型农民培训目标需要分阶段实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民增收,不仅要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教育,更要有重点的对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进行培训,使其“高人一等”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精益求精,实现自我富裕,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周边群众追随其成功的步伐实现共同富裕,为新农村建设、为现代化农业做出贡献。

新型农民培训目标是农民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农民培训的重要依据。农民培训目标一经确立,必将对培训方案的制定、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模式的采用、培训效果的评价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明确农民培训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蒋寿建.培育江苏新型农民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58.

[3]丁燕红,李祖超,培训新型农民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石火培.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的实证研究[D].扬州大学,2009(14).

[5]蒋寿建.培育江苏新型农民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63.

[6]褚诚炜.新中国农民教育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

推荐访问:衍变 农民 目标 我国 培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