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时代中国民生政治建设的创新向度与实现机制

检讨书 时间:2023-07-23 14:30:27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来审视民生问题,积极探索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新时代中国民生政治建设的创新向度,主要体现在理念、制度和实践等三个方面。顺应民生政治发展的历史趋势,推进民生政治的良性发展,需要加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构建新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推动合作化治理。

关键词: 民生政治; 创新向度; 实现机制

中图分类号: D6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6.00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十九大报告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来审视民生问题,积极探索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开启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政治建设的新篇章,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政治建设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 民生政治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民生政治的讨论和界定很多。虽然在概念的本质内涵上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定论,但是在民生政治的逻辑起点上却有着惊人一致的看法,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生政治建设的进程。郑功成教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生问题开始真正受到关注”,“改革与发展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1]

其实,民生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生政治指的是自有國家以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政治模式,而狭义的民生政治则是指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以民生幸福为价值目标的政治模式。

广义的民生政治只是注重单纯的物质生活层面,似乎民众只要物质生活,或者说只要追求物质生活,只要吃得好、穿得好就行。它揭示的是生活的一种片面性,不能真正从学理上揭示民生政治的本质内涵。学界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看作民生政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从狭义上说的,是指的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政治。这一界定很好地体现了当代中国民生政治的本质内涵。

要理解民生政治的本质内涵,关键在于从政治的视角来审视和理解“民生”这一概念。“民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这一概念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概念。只是这几年“民生”概念在我国的书报、杂志、电视、网络上出现频率非常高,民生的呼声也非常大,进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我国最早的民生概念,当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屈原的《楚辞·离骚》曰:“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等等,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珍贵的民生思想。

虽然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民生”思想,但这种“民生”是广义上的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生存、生计等物质生活,如衣、食、住、行等,而且,我国古代“民生”思想的归宿是民本思想。民生与民本是一致的,究其实,以民为本,就是以民生为本。如,《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传统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民生、民本思想当然弥足珍贵。然而,即使开明的思想家和富有睿智的统治者也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民生,更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以民为本,甚至在无法解决民众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时,还要求他们“安贫乐道”。他们的目的无非就是把民生、民本思想作为施行“仁政”的基本道德要求,当作钳制民主思想、巩固其专制统治的手段和工具。因此,以往全部私有制社会中的民生政治,虽然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整合治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都不是人民群众自己的民生政治,只是统治阶级借以“牧民”、“驭民”的“道德”政治而已。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开始把民生思想发展到具有现代政治理性高度的,当数孙中山先生。其“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美国林肯的治国理念,即“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关于这一点,孙中山自己在《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中就有详细的解说。这样,孙中山就使其民生思想既具有传统儒家的民本意蕴,又富于现代性创造和转换,把传统的民生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那么,何谓民生呢?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2]如此看来,在孙中山那里,民生概念还是较为含混,似乎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又似乎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不过,结合《三民主义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等演讲来看,其民生思想并不止于“发财主义”(或曰“经济主义”,皆孙中山自语),只是以之作为基础而已。他说:“我们既有了土地和主权,自然要想一个完全方法来享受,才能够达到生活上圆满的幸福。怎么样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义。”[3]根据孙中山先生的说法,其民生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的归宿,而“达到生活上圆满的幸福”则是民生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

只是由于孙中山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道路,仍局限在私有制范畴内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其所强调的“民”更多地指向资产阶级市民,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也没有在革命过程中真正动员人民群众起来进行民主革命,所以他的“民生”概念实质上还是一种广义上的民生政治。

狭义上的即真正意义上的民生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换句话说,民主政治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证。没有民主政治,就不可能使人真正从奴隶变为主人,只能听人驱使,任人摆布,人民的民主权利无从谈起,民生政治就只能停留在广义上,停留在统治阶级“温情默默”的道德关怀上。欠缺民主政治的所谓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充其量只能是私有制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欺骗性“恩赐”而已。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广大人民群众自此实现了政治解放,翻身做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人民群众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具有当家作主的决定性地位,能够自己掌握、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在发扬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党和政府总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改善人民生活为目的来安排和组织生产和生活,并且以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1094-1095“我们的重点必须放在发展生产上,但是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5]这些重要的民生理论观点为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生政治建设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当然,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社会财富十分匮乏,民生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能局限在物质生活方面。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切空话都是无力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6]

推荐访问:新时代 中国 民生 机制 政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