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大众媒体对谣言控制的叙事框架

检讨书 时间:2022-04-07 10:41:35

摘要:日本核泄漏后,“吃盐防辐射”、“核辐射污染海盐”等谣言迅速传播,造成了我国大范围的食盐抢购。面对谣言,大众传播媒体迅速做出反应。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解析控制谣言的叙事框架,揭示框架背后隐藏的社会结构、权力控制等深层原因。

关键词:谣言 叙事框架 风险社会 权力控制

在日本核泄漏后,一些谣言在我国大范围、多层次传播,给社会和经济秩序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民众的正常生活秩序。我国媒体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对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私下渠道传播的,公众感兴趣的,没有事实根据的虚构事件,它不是中性的消息,而是带有欺诈、诽谤或攻击性的负向舆论。”①在以地球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谣言的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手机、固定电话、网络等传播工具已将谣言推向了多维接力的新层次。

谣言的叙事框架

大众媒体之所以能够及时有效地控制谣言,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其所采用的叙事框架。新闻虽然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但作为一种叙事的文体,在运作中就已经打上了主观思维的烙印。新闻框架首先在美国学者塔奇曼《做新闻》一书中被提出,塔奇曼借用这个概念,把新闻框架视为新闻对现实的一种建构。

“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②这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简化,这种简化既是受众认知的需要,也是传者操作的需要。新闻寻求一种简化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要求框架呈现出事实与序列的组合关系。

同时,框架也是一种叙事视角,“不仅仅是为了起到云谲波诡、耐人寻味效果的艺术表现问题,其终极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有意义、有倾向的文本世界,并以此来理解现实”。③正如热奈特采用聚焦一词探讨谁在看的问题,新闻框架叙事的模式可以由不同的视角折射出不同的诉求,以及诉求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本文通过对今年3月17日到21日各大媒体对谣言报道的文本分析,将其主流的叙事框架定义为权威性叙事框架。

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以及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资源,在处理与谣言相关的新闻报道中,必然将主流意识形态贯穿其中。权威性的叙事框架,“使得新闻话语在意义化的过程中,将其建构的知识进行分类,褒贬善恶,区分正常与非正常,赋予价值含义,以最终形成符合主流意识的规范化角色、规范化行为和规范化社会”。④

呈现。将谣言呈现出来,并非单纯地描述现象,而是需要在空间上组合,使谣言成为一个事件。这种化点为面的操作,把谣言塑造成为公众的公敌。其捆绑式的做法,是能够将群体癔症转化为群体免疫,以最小的传播成本获取最大的传播效益。

辟谣。以地球村为标志的全球化时代,谣言不仅止于智者,更止于信息透明和正式传播渠道通畅。大众传媒只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协调合作,才能使其社会效用最大化。其中政府提供充分而真实可信的消息至为关键。政府为消除不确定性最为有效的形式便是召开新闻发布会。这种仪式化传播是以政府公信力和舆论导向力为实现条件的、以充分的机制化为保障的。在这次辟谣中,政府以迅速的反应、翔实的解释、权威的承诺遏制了谣言的传播。

惩处。这是权力规训的手段,也是一种说服逻辑的体现。梵·迪克将之称为“极化策略”(Strategy of Polarization):对集团内的人、事积极描述,对集团外的消极描述。在民众心中,谣言通常与阴谋论联系在一起,阴谋背后一定存在着一个反面的利益主体。沿着这样的逻辑,只要抓住背后这些居心叵测的“奸商、坏人”,谣言便不攻自破。于是报道中出现了大量的严惩哄抬盐价的商家,并将其与推高股价、游资操纵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叙事链条。事实也表明“谁是谣言背后的推手”这样揭露“阴谋”的文章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它不仅是警示和规约性的,也是符合民众心理期待的。

平息。这是效果的镜像呈现,因为谣言一旦被认定为“谣言”,必定会迅速平息。谣言是否过去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前面一系列逻辑后,在媒体上它一定要平息。谣言迅速散布与民众抢购食盐的行动密不可分,行动本身即已成为社会交往的符号。行动传播引发的谣言需要行动传播予以制止。

系统化和典型化叙事。这一次辟谣,各大报纸、网站几乎都在重要版面用了巨大篇幅连续对“谣盐”风波进行了报道。“人为了追求判断过程的简化,一般依赖容易想到的事情来归因,很少全面考量所有因素。”⑤从议程设置的角度,媒体影响到了受众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权力操控,这种操控通过系统的、有序的、事实的、连续的逻辑叙事,重复地、不厌其烦地辟谣,产生了强大的铺垫效应,最后媒介议程得以影响到公共议程。“这种相对持续,可重复并重新辨认的媒介,不同于谣言粗糙、短暂和不延续的话语形式”⑥,正是媒体获得权威性的原因所在。

借助典型化,使得“本来在时间上无序的潜在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大致可行的生产调度图,并与每天工作节奏保持呼应。”⑦从呈现谣言、辟谣、打击不法商贩、揭露幕后到最后谣言平息,这是在讲述一个完整而富有逻辑性的故事。抛开这些事件的事实联系,可以看出的是,媒体根据自身的实践需要在操作中建构出这样一个框架。

框架的背后

社会行动者的行为既是日常生活的内在规则,又是社会结构的表征。正如吉登斯经典的结构二重性表述的那样,“结构在整体上对作为个人存在的社会行动者及其行动具有某种强制性和某种意义上的不可选择性”。⑧新闻叙事框架也就不是简单的组织操作,而是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必然规则。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其所体现的运行机制也不同。

风险社会语境下的框架叙事

贝克认为, “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的方式”。⑨吉登斯也认为,所谓风险,实际是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判断,这种不确定性经常是我们自己制造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危险更多来自我们自己,而不是来自这个世界”。⑩

实际上,民众对风险的感知是被谣言建构起来的,是非理性的。而媒体在风险社会语境中,需要做出(理性的)风险确定和(非理性的)风险感知间的区分。通过实现信息对称,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及时有效的风险告知,把权威可信的消息传递出去,以消除民众因不确定而带来的恐慌。

风险告知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风险的感知往往基于一种心理习惯,正如道格拉斯所说,“人们关注某些观点而不是别的风险,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体系对他们先期做了反复灌输”。许多民众轻信谣言,抢购食盐,一是以前的抢购风的心理积淀,二是缺乏科学文化常识。媒体所选择的叙事策略是,将以前抢购板蓝根、抢购蒜和现在抢购盐放在一个逻辑叙事链条中,警醒民众的非理性行为;还要进行风险教育,通过普及常识来改变民众风险认知的思维模式。

社会控制语境下的框架叙事

“社会控制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指称对越轨行为的一些组织化反应方式。”?輥?輯?訛一旦出现越轨现象,就必然涉及社会控制,因为任何一个权力阶层,都有一种维护秩序的天然冲动,没有哪个权力层会容许秩序受到挑战。

谣言,既是社会失序的表征,又是社会失序的原因。关于盐的谣言出现后,引起了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从媒体高密度、大篇幅的报道来看,此种行为已经达到社会规范所认为的越轨行为的严重程度。

媒体不仅是反映社会秩序的镜子,也是权力层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的激增既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所知,又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輥?輰?訛因此,媒介不可避免地被卷入社会控制的机制当中,从而其叙事框架必然是在权力意志下构造起来的。这样,媒体就成为当代社会秩序实践的重要构成元素。权力阶层惯性地利用媒体来提高社会控制水平。

根据因尼斯的划分,社会控制可以粗略分为硬性社会控制和软性社会控制,硬性控制是指充满了强制性的控制。相反,软性控制是指那些更灵活地运用心理学的,以及对话、劝说和干预等方式的控制。媒介机构不能使用硬性社会控制,但是他可以报道权力机关对硬性控制的使用。

报道权力机关对硬性控制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大篇幅渲染“惩罚”。作为社会控制强有力的手段,“惩罚实践不仅是对越轨行为的应对,还经常充当秩序的仪式,该仪式表达了人们归属于一个特定群体以及该群体的信仰体系的意识。这样惩罚就被认为是形成道德秩序的必要条件,用来增强社会重要制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輥?輱?訛同时,对惩罚的报道既威慑了那些受到惩罚的人,也威慑了广泛人群中那些一般的、潜在的违法者。通过增加越轨行为的实践难度,提高越轨行为的成本计算,减少越轨行为的回报价值,使潜在越轨者受到社会和心理的双重限制。

媒介使用软性社会控制,则是通过将社会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理性思维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通过弘扬—贬斥的二元对立模式引导社会行为,以培养个人的社会秩序感。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便是作为一种长效的、隐性的方式实现最低成本和最大收益的社会控制。

我们虽然是在不同语境下探讨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对叙事框架的影响,但并非孤立地把它进行简单的模式化。框架的建构,必然是在一股合力下完成的。它是文化的、社会的,也是权力的,并且权力中有文化的影响,文化中有权力的制约。不同的场域相互叠加,共同作用,才有了我们看似简单、杂乱,其实严密、有序的叙事。

注 释:

①刘建明:《舆论学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②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③④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第202页。

⑤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3页。

⑥诺伊鲍尔[德]:《谣言女神》,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第184页。

⑦塔奇曼著,麻争奇、刘效盈、徐扬译:《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

⑧文军:《西方社会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

⑨贝克著,何博文译:《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⑩吉登斯著,周红云译:《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页。

?輥?輯?訛?輥?輰?訛?輥?輱?訛因尼斯著,陈天本译:《社会控制——越轨行为、犯罪与社会秩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第75页,第101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编校:董方晓

推荐访问:大众 叙事 谣言 框架 控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