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检讨书 时间:2022-04-13 11:15:21

[摘 要]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载体——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在贫困地区发展滞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培育的需要,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中小学校地理位置优越、教学资源丰富,在农民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利用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开展农民教育,可以减少贫困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不足给新农村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贫困地区 新农村建设 中小学 成人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民教育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加上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导致地方行政部门和农民自身对农民教育认识普遍不高,相当一部分成年农民甚至不知道“农民教育”这一说法,乡村两级成人教育机构也多处于一种闲置或被取缔的状态,农民教育“无基地,无经费,无师资,无教材,无生源”的现象广泛存在,制约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这些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创新思路,整合农村现有资源,拓宽农民培训路径,寻找一种经济、简便、可行的农民培育方式,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教育。农村中小学校与农民联系紧密,有着诸多开展农民教育的优势,对其开展研究有其现实性和迫切性。在此,本文仅探讨农村成年劳动者的教育问题,这符合传统意义上我们对农民的认定,也符合农村成年劳动者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实现自我利益能力最弱、最需要教育与辅助的群体的基本事实。

一、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1.地理优势:农村中小学一般地处该行政区域中心,农民愿意来此就学,打消了他们怕走远路、不愿入学的惰性心理;

2.教学设施优势:农村中小学校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可充分利用这些设施开展系统的农民教育工作,部分解决了农民教育缺乏固定学习场所的问题;

3.中小学校与农民联系紧密:农民的后代多数在他们本地的中小学校就学,因为孩子的原因,他们一直关注学校发生的事情,经常到学校来,学校可利用这一契机开展政策宣传;

4.师资优势: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师是农村中最主要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是农村中接受新观念、实践新科技最早的群体,加之他们本身就来自农村,对农民的兴趣特点最为了解,利于他们向农民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5.农民需求优势:贫困地区农民渴望致富,对科技知识,致富技能需求较强,学习动机明确坚定;

6.时间优势:国家法定节假日与农民农闲的时间基本一致,这为集中定期开展农民教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除此之外,历史上农村中小学校曾经积极参加了“冬学运动”、“扫盲运动”等农民教育活动,为农民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一定的农民教育经验,这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农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当前贫困地区农民素质亟待提高的历史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可以发挥自己的建设性作用,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农民教育的操作模式

1.一校多牌

农村中小学校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同时,可尝试采用“一校多牌模式”开展农民教育。(1)利用閑置校舍开办农民夜校和农民艺校,给农民一个稳定的学习和娱乐场所,农民夜校可开办如家畜养殖、林业维护、田间管理、简单农机故障排除等实用、农民较感兴趣的专业,农民艺校可将那些有表演才能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利用学校的场地优势举办演出,创办农民文化大舞台,丰富农村文化生活;(2)星期天讲座,利用双休日组织农民收看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播映体现农村面貌的影视精品,优化培训手段,开阔农民视野;(3)寒暑假短休班;寒暑假是一块完整的时间,教学设施空闲,农民相对清闲,农村中小学可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开展农民教育。

2.宣传阵地

农民文化素质和政治意识不高,对党的政策了解很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也存在很大误区,很多群众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农庄改造,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硬件建设,我们应该重视这种错误认识,积极干预其传播。农村中小学地处中心位置,与农民关系密切,农民一般认为学校的信息来源可靠,易于接受学校传播的消息,学校可发挥这一优势,将自身打造成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1)抓住农民集中到校学习的机会,利用版报、手抄报、广播站开展宣传工作,发动学生采编广播,创办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两报”,积极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义等党的农村政策;(2)通过农民子女或其他直系亲属开展宣传活动,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学校可先搜集创作歌谣、顺口溜等方面的材料,在社会、音乐等课上教会学生,通过这些孩子传递给他们长辈,用孩子的力量影响和带动农民学习;(3)结合文化大舞台的创办,尝试举办“新农村建设”主题知识竞赛,设置一定的奖品,提高宣传辐射能力;(4)有效利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组建新农村建设主题宣传队,深入农民进行教育宣传,农村中小学生与农民交流方便,对社会实践活动热情很高,只要把握好宣传内容难易的“度”,他们的宣传是能取得实效的。

3.田间课堂

将那些科技知识扎实、乐于为农民服务的教师组成科技服务小组,定期将他们派到农民中间,与农民面对面地交流生产中遇到的困难,现场解决他们提出的基本问题,帮助他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喜欢这种直观、形象的传授方式。

4.示范帮扶

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农民教育时要重点扶持帮助那些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有一定基础,且乐意帮助农民的积极分子,给予他们人力资源和信息倾斜,争取造就若干个致富带头人,鼓励他们与农民结成帮扶对子,发挥他们对普通农户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一方面将尽可能多的农民引进到他们的产业链条中,使农民尽快掌握新的科技知识;另一方面,使那些还在等待观望,对发展现代农业信心不足的群众坚定信念,积极参与农民培训。

5.引进平台

农村中小学校在开展农民培训时可发挥引进平台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级农业部门科技人员的下乡服务活动;另一方面,承接外来文艺团体的演出活动,给农民提供一个接受新鲜事物的平台。

三、中小学校开展农民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协调各方面关系

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农民培训应协调好与乡级党委政府、乡镇机关负责成教的机构、村级组织、传统的农民互助组等与农民教育有关的各方面关系,争取他们对学校开展农民教育的大力支持。首先,应使各方统一认识到当前在贫困地区开展农民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明确各方在农民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乡党委担任领导角色,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成人教育机构要在课程设置、培训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帮助农村中小学校合理科学地开展培训,组织现有教师送课下乡,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不足的压力,村级组织和村小组要做好群众的广泛宣传发动工作,深入农户征取关于培训的建议、意见,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2.准确掌握农民的特点和兴趣,运用正确的施教方法

农民学习呈现首选专业和培训内容偏向新技术的特点。据了解,最受农民欢迎的专业是高效农作物种植、果树生产﹑畜牧兽医﹑林业和蔬菜生产,他们对新技术表现出极大兴趣,选择培训内容时会偏向度浅、易学、速成、实用、能用等特点。中小学校开展培训时要准确掌握这些特点和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要保证义务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

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农民教育时学校要注意规避正常的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农闲、夜晚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做到正常教学和农民教学两不误。

4.争取一定的经费支持,保证教学的常规性,连续性

一定的经费支持是保证农民教学常规性、连续性开展的必要条件,有利于维护教师施教的积极性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我们认为经费可以从以下几个渠道筹措:(1)乡政府从年度预算中拨出一部分农民培训资金;(2)乡级成人教育机构在保证其基本开支的情况下,将上级拨给他们的农民教育经费投入到农村中小学开展的农民教育中来;(3)发挥村级组织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争取外来资金的注入,鼓励那些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为农民教育做出贡献。

有了一定的资金,农民教育就可规避经济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否则农民教育只能热一阵子,最后势必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5.建立农民教育的具体制度

农民教育工作要稳定,取得实效,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与农民教育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将上课的时间、对象、具体负责人及经费开支等以制度形式加以明确,保证农民教学的正规化和连续性。

6.将农民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注重学生的积极作用,将农民教育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学生可以发挥作用的工作大胆交给他们,既能锻炼学生,也能部分转嫁中小学教师的负担。如组织学生下乡宣传新农村政策,参加群众文艺活动。

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表明,贫困农村地区成人教育发展滞后的现象还将在一定历史阶段存在,新农村建设亟待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中小学应立足现实,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创新工作方法,勇担历史重任,积极参加新型农民培训,为新农村建设这场伟大的农村革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杜玉珍.农民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3]麻润萍.需求决定方向——剖析我省农民及基层干部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及承受调查报告.山西电大学报,2006,04.

(作者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推荐访问:中小学校 贫困地区 可行性分析 农民 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