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大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的渠道与需求探析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10 10:18:23

摘要:为探究苏州大学本科生人文社科素养渠道与需求的基本状况,调查组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苏州大学在读本科生进行随机抽样,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赞同人文社科素养有助于为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其他思维角度,且有助于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但总体上,学生态度表示,若要进一步提高人文社科素养,学校需要在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学生人文培养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估体系、优化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关键词:人文社科素养;大学生;渠道与需求

一、调查背景

2004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学科体系,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宣传和普及,要在国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人文社科教育与研究的重任。

就基本素养而言,人的全面性由科学技术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两部分组成。前者对应于自然科学领域,后者对应于社会科学领域。[1]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个人主体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能力。[2]人文社科素养不仅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素养之一,也是彰显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的重要标准。具体来说,大学生人文社科素养包含了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具备的人文社科知识、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社科素养,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具有很大的意义。

目前,有较多学者对公众人物素养进行研究,但以高校为背景的研究较少。金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林科院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状态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培养人文科学素养的积极意义,韩磊等人基于冰山模型对东北大学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有近一半的同学人物目前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评价情况一般甚至不满意。

本研究主要针对苏州大学本科生人文社科素养渠道和需求探析,侧重学生对于目前人文社科教育的态度调查与对提升素养的渠道、对人文社科知识获取的需求进行重点评估,以此来为校方提供些许数据和意见建议。

二、研究方法以及基础数据

(一)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在整理相关研究基础上设计问卷,问卷关注苏州大学本科生人文社科知识掌握情况,对人文社科知识的兴趣及获取渠道,参与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工作和对其的评价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二)文献法:梳理已有相关文献借鉴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并结合苏州市社科联在社科普及方面提供的文献资料,以及其他省市已经完成的公众人文社科素养调查报告,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理论、方法和实证的支撑,同时开展对于科普政策建议的梳理,为完善苏州市对策措施提供支持。

本次调研活动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样本总量为267份,回收有效样本数量255份。调查范围覆盖苏州大学本科专业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类等,兼顾了文、理科两专业学生,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年级、不同政治面貌等样本的比例分布,所取得数据基本符合分析的科学性要求。

a.调查样本性别分布。

性别方面,本次调查受访者中,男性占比33.3%,女性占比66.7%。

b.调查样本年级分布。

年龄方面,本次调查受访者中年龄段主要集中于大二,其占比41.57%。

c.调查样本户口情况。

户口方面,本次调查的受访者有56.5%的是城市户口,43.53%为农村户口。

三、问卷内容分析

(一)关于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探究

在对人文社科素养重要性认知调查中,分别有72%与79%的学生赞同人文社科素养有助于为本专业的学习提供其他思维角度,且有助于增加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同学们希望通过同时教育来提高理论水平与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与学习和工作能力。这一点,也与选择人文社科等专业进行学习的原因调查相印证,均有32%的学生出于个人兴趣和想要提高人文社科素养的诉求选修或必修人文社科课程。

在大学生对于人文社会学科兴趣方面,文学、历史学、社会学占据前三位。

(二)关于获取渠道探析

通过调查显示,有71%的学生表示,希望听到文史哲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普及讲座。苏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类大学,截至2018年1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4个本科专业,文理兼顾,绝大部分的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认可说明了它本身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不仅是对于文科生,对于理科生也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此外,有近80%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人文社科类相关知识,观看相关类别书籍与通过电视、电影、广播、话剧等文娱活动既是学生丰富相关知识储备、陶冶情操重要途径,也是两大主要需求。根据CNNIC的2018年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网民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出我国网民以青少年、青年和中年群体为主。截至2018年6月,10-39岁群体占總体网民的70.8%。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7.9%;10-19岁群体占比为18.2%。另外一方面,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产品和互联网信息的极大丰富,这些产品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大众传播中所谓“传递社会遗产”和“协调社会”的功能。

总体看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资讯,所获取信息形式如科普类文章、时事新闻、情感软文等,其中或多或少会包含人文社科相关知识。

不同年级的受访者都表示互联网,包括网络新闻,以及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逐渐成为了解社科人文信息的途径。在过去一年中,被调查者到过五次以上的人文社科活动场所主要为电影院或KTV、图书馆、书店,其中图书馆位列第一。有60%的学生表明,目前苏州大学的学校的图书馆可以基本满足相关的学习需求。

另外一方面,本次调查发现传统媒体如报刊,以及图书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的供给仍然很重要。除此之外,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除了大众传播渠道,其他传播类型如人际传播的“和亲友、同学谈话”、公众传播的“听讲座”,属于自我传播的“参观展览”在人文社科知识普及方面也很重要,显示出苏州大学本科生获取人文社科信息渠道的多元化态势。

不过通过调查苏州大学本科生过去一年,所去一些可获取人文社科知识的场所中发现,民间集会(社戏、赶集、庙会)几乎绝大部分同学都很少去,一个是因为地区性,不同地区的民俗有着较大差异,另一个原因则是时间性,由于庙会等是在春节或一些特定节日才有,所以有些学生很难参与。不过苏州大学可以利用在特定节日中,在校园中体现类似的文化和氛围,例如在元宵节在校园中也可以搞一些灯谜活动,让校园更有“年味”,以此弘扬传统文化,让大家对这些人文类活动更加“亲近”,接触多了,了解就会更加容易。

(三)关于提升路径的调查分析

纵观学生对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评价情况,有超过60%的学生均认为:一方面,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学校所提供的有关人文社科活动质量不高,整体上社科学习氛围不足,缺乏吸引力。具体到学校举办的各类文娱活动或讲座培訓,均有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的活动存在以下四点问题:第一是活动少,且覆盖领域窄;第二是内涵不深刻,参加完收获少;第三是枯燥乏味,缺乏创新;第四是宣传力度差,影响力小。因此,超过50%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完善图书馆等人文社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设固定的人文社科活动中心或场所;学校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师生支持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例如组建社科知识普及专门队伍和基金、重视社科普及成果的宣传和奖励;在传播方式上,也应有所改进,如在“苏州大学”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加强对社科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总体来说,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方面仍需做出诸多努力,在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学生人文培养重视程度的基础上,优化人文社科通识课程质量、加大投入打造人文景观、邀请更多有影响力的人士开展相关科普讲座。

四、人文社科素养提升策略

(一)完善学科体系与评估体系建设

1.优化通识课程选课与考核系统

苏州大学自2016年本科生新生入学以来,将通识课程由原有的4学分制改成10学分制,目的在于加强人文教育,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全面发展。但由于不同的通识课程教师进行的考核标准不一、对教授课程难度的把握也有所不同,这往往导致学生会依据“是否好过”、“打分高低”的标准进行选课,而失去通识课程设置的本意。因此,尽管有了发展通识教育的意识与理念,但应在具体操作上有所考量。不同学科虽难以设置同样的评价标准,但可通过学生教学评估体系来建立反馈机制,以此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或对不适当开设通识课程进行淘汰。

2.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协调

对于本科专业教育,需要将专业知识教育与人文社科素培育养相结合,在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独立思考的能力,彰显学术道德。而高校现有的学生评价体系侧重于考察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专业能力,对大学生素质的考量不甚全面。[3]虽有德育分数考量,但大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部分学生提高缺乏人文社科素养的意识,德育评测“浑水摸鱼”,难以达到提升素养的真正的目的。因此,学校应明确各类考量细则,适当提高德育学分在综合评测中的比重,通过奖惩机制、评估体系引起学生重视自己自身的全面发展。

另外,不同的专业设置对于人文社科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理科类专业也往往忽视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所拥有的人文社科资源(如相关讲座、培训)也相对有限,因此学校需对相关学院(部)予以相应的政策扶植,统筹协调资源,以促进各专业学生素质的平衡发展。

(二)改善人文社科软硬件设施

1.率先要打造坚实的“硬环境”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图书馆成为学生们过去一年所到的最频繁人文社科相关场所,因此加快图书馆相关设施建设成为提升学生人文社科素养的重要路径,具体举措可增开人文社科阅读室、自修室,设置移动图书馆(图书流动站)等。高校不仅要完善校园的生活设施,还要添置宣传栏、文化墙等文化设施,实现“不言而教”的目的和效果。[3]

2.提升校园人文社科“软实力”

为学生提供各类接触人文社科知识的机会与提升自身人文社科素养的途径,打造人文社科“软实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设科普人文社科知识专栏、宣传优秀典型事迹;依托图书馆等现有场地资源,定期开设相关讲座、设立专门的宣传普及队伍、举办高质量的人文社科类活动。参加活动不再只是为了志愿时长,讲座不需要老师鼓动参加,“酒香不怕巷子深”,除了合理的外在激励机制,真正优质丰富的人文社科活动才是吸引学生参与,并使人文社科素养获得实质性提升的关键。

苏州大学作为一所百年高校,其自身具有的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除了校内标志性的景观与历史建筑,其优秀前辈所留下的名言警句、颇具深度的思想、凝练人生哲学的谆谆教诲都在无形中氤氲着校园的人文氛围,无形中影响着身处其中孜孜不倦耕读的代代学子,滋养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情操。一所学校的气质与风骨,也定会给学生们留下成长的印记,使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颂.南京城区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03):3-8.

[2]李军.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意义何在?[J].浙江社会科学,2004 (05):20-23.

[3]韩磊,侯梦琪,王鹤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提升策略——以东北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 (03):27-31.

推荐访问:探析 素养 渠道 需求 大学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