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媒介融合视角下的VR图书实践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17 14:42:08

【摘 要】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化,VR技术也得到极大程度的应用和发展。在图书出版领域,VR技术与图书开始融合,其应用范围也愈发广泛,VR图书从一个概念转向应用。在实践领域,经过近三年的发展,VR图书产业样态已具雏形,主要表现为儿童图书、科普类图书、旅游图书以及中高等教育图书等多种应用方向。这些VR图书产品不只是出版物本身的变革,还包括相关的展示场景、传播方式以及人的变革,VR图书的出版前景可期。

【关  键  词】VR图书;媒介融合;出版;具身认知

【作者单位】刘妤慧,辽宁大学商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3.018

“VR技术”是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的简称,一般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的感官模拟应用。何国军将其表述为“为用户模拟生成一个包括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模拟的三维虚拟空间,用户借助特定的输入与输出设备可进入虚拟空间,并与之进行交互的应用”[1]。就其特点来看,该技术具有沉浸性(Immersion)、构想性(Imagination)和交互性(Interactivity)等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属性,从生成角度来看,VR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介融合的产物;从工具性角度看,它同时也是其他媒介形式进行融合的重要手段。沈阳等学者认为,VR技术“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形态,具有一种‘超视频’的媒介属性,又有超时空的艺术属性,自然会与电视业产生有效化学反应”。自2016年以来,VR技术应用持续在不同媒介领域扩张,尤其是游戏、视频以及新闻报道等,其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根据MediaResearch的统计,2016年,中国VR行业市场规模已达56.6亿元,2020年前后更有望达到556.3亿元。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2]。时至今日,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各个媒介形式逐渐走向深度融合阶段。在这一进程中,图书出版行业同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纸质图书、音像图书和电子图书等相互融合,图书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媒介形式,而成为一种文化概念和功能指向。从媒介的发展史来看,书籍的载体随着技术和社会的变化不断革新,从竹简到纸张,从纸质书到电子书,再到如今媒介融合后的VR图书,图书在保持其原有内核的基础上,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质,其信息承载量和传输量也在不断提高。

一、VR图书的实践应用

VR图书的实践尝试较早始于美国Facebook、Google等公司开发的VR图书项目。鉴于媒介技术以及数字媒体的发展,特别是注意到VR、AR等新兴技术的巨大潜能,出版商开始调整经营策略,而“虚拟现实技术成为出版商制定出版战略的重要选择,利用技术融合进行手机出版使得出版业获得了多样性的收入,并且扩大了读者群”[3],VR、AR产业成为出版实践领域的新大陆。在我国,VR图书的实践并未明显落后于人。从2016年至今,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VR图书的产业样态已具雏形,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应用方向。

1.儿童图书

从目前来看,儿童图书是VR图书领域中占比最大的应用方向,也是前景最被看好的领域。一方面,VR童书通过技术的帮助,可以更加生动、全方位地展现相关内容,这种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方式能增强儿童的认知感。同时,相比于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传统图书,VR童书以其更加具象的方式以及更具参与性、互动性和游戏性的使用体验,有效提升了儿童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媒介生态的变化所影响的不只是传媒行业,同样会对整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个体产生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下儿童群体也在不自觉中成为与当下媒介环境相对应的媒介人。对儿童来说,与传统图书相比,VR图书显然是更容易为该群体所熟悉和接受的传播形式和产品。比较成功的VR图书包括辽宁科技出版社推出的VR版《爱丽丝梦游仙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大开眼界:恐龙世界大冒险”丛书,吉林电子音像出版社推出的“立体派”系列图书等……通过VR穿戴设备,这些图书给儿童读者以全方位、多视角和宽视野的立体真实体验。

2.科普类图书

科普类图书是VR图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在部分内容上,VR科普类图书与VR儿童类图书互有交集,但除此以外,VR科普类图书同样聚焦于部分青少年,甚至成人群体。传统的科普类图书尽管一直以来保持着不错的市场销量,但就其内容来看,还存在同质化和原创性不足等问题。从销售情况来看,经典科普读物依然是读者的主要购买对象。从创作角度来看,优质科普内容的文字性创作存在难度,将抽象的文字内容具象化,将平面的图片内容立体化,成为科普图书新的增长点。这也正是VR科普类图书的主要呈现形式。

目前,VR科普类图书的主要产品依然以低幼階段的儿童启蒙为主,包括日常的科学常识等内容,对经典文献的可视化展示不足。传统科普类书籍中,《昆虫记》《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以其优质的文本内容成为市场主流。VR科普类图书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跨媒介展示,是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旅游图书

相比于传统图书,VR图书的明显优势便在于其全方位的可视性及沉浸性。因此,对感官依赖程度越高的展现内容,无疑越适合VR这种媒介形式。如今的VR旅游图书是成人群体中具有开发潜力的VR图书类别之一,其核心便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奇观进行展现。比如,2017年,VR旅游图书《奇遇》发布,读者利用VR眼镜可以欣赏十段书中内容,360度全景沉浸式、立体式地体验荷兰、挪威和冰岛等数个书中国家的自然和人文风貌。VR旅游图书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开拓了读者的体验范围,除了展现力所能及的场景,还可以向读者展现诸如太空以及其他星球等通常人类无法涉足的场景。

在这一思路的基础上,VR旅游图书的内容覆盖甚至可以扩展到更加丰富的层面上,包括对过去城区、村庄的还原,甚至是对文学作品以及其他经典场景的再现等。在此种意义上,VR图书所记录和承载的对象已经不限于现实场景,从而突破了媒介形式的转换而带来的信息失真,使得VR成为一种以更加感性的方式展现美学的表达方式。

4.中高等教育图书

VR技术在中高等教育中的尝试起步相对较早,主要运用在虚拟教学培训等方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数字教学为基础的远程在线教育与VR技术建立了新的契合点。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均成立了VR/AR实验室,但VR/AR在高等教育图书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但也不乏尝试者。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在2013年出版了VR教材《采掘机械与液压传动》,该书动态立体地对书中原有静态图像进行展示。北京大学出版社则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等多种教材开展VR化实践。人民卫生出版社开发了《人卫3D系统解剖学》VR图书,为在校生提供VR人体标本。

从上述情形来看,VR图书在中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前景光明,虽然目前阶段受到技术和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此类问题将会得到化解。此外,中高等教育领域的VR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理工类学科,人文学科的相关内容应用较少,这也是未来可以补足之处。

这些VR图书产品不只是出版物本身的变革,还包括相关的展示场景和传播方式以及人的变革,主导数字图书馆和展示场景的传播和认知方式已不再是传统的认知和传播方式,而是具身认知。

二、VR图书的展示场景

“具身认知”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拉考夫与约翰森二人合著的《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提出。文中提出,“具身认知科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心智的具身性,指的是心智、理性能力有赖于身体的生理、神经结构及活动形式,根植于人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4]。这一观念的提出引入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视角,尤其是对教育和认知科学,该理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认知理论对人类学习行为的研究结果。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等高级心理过程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5]。这一核心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为媒介融合背景下VR图书的实践应用,提供了学理基础。图书作为信息载体,其信息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读者对抽象客体开展认知活动的过程。在具身认知的理论视域下,这种认知活动不再是围绕视觉对文字信息获取的单一方式而展开的实践活动,而是一种基于全身心的共同认知过程。这两种认知方式即使是在数字技术并不发达的过去也是有所区别的。比如,同样是对书籍的阅读,读者置身不同的环境会对其文献内容产生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认知。也正因如此,具身认知极为强调环境对认知行为的重要意义。而VR图书在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塑造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其可以营造出有利于读者进行认知活动的信息获取环境。在虚拟现实空间中,身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全部感官被调动运用,“共同为身体收集认知体验,传递认知波动,协助生成认知结果”[6]。这种全方位的阅读方式对当下由窄屏传播所带来的碎片化阅读行为,具有消解作用。相对而言,VR图书由于其全景性,无异于三维空间内最大规模的屏幕设置。

这种全景展示方式对传统视觉艺术的改变具有里程碑意义。这种改变主要表现为对“第四面墙”的打破。“第四面墙”在传统的视觉艺术中既是桎梏,又是规则,它既是对空间的分割,也是对虚拟和现实的分割。VR图书对此的挑战便在于通过沉浸和全景的方式,打破“第四面墙”,同时利用其不断增强的人工智能性提高互动性,从而在美学层面上摆脱“第四面墙”所带来的限制。

从以上情形我们可以看出,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VR图书改变的不只是图书出版和传播,更是一种哲学观念的实践行为。VR图书的展示方式是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杜威“实验性的经验”以及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等一系列哲学思想的应用,也是对柏拉图灵肉分离、笛卡尔“身心二元”论思想下符号主义等无身认知理论的打破。

三、VR图书的前景反思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VR图书的出版大有可期,也正因如此,对其前景和可能遇见问题的考量也变得更具现实性和实践性。如同其他新兴事物一样,VR图书光明的前途必然伴随着挑战。

1.技术层面

技术层面的问题是VR图书现阶段和可预期的未来将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这个问题体现在VR图书的开发端。正如上文所述,VR图书的核心优势和特点在于其营造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VR图书所需的技术难度很高,由海量数据运算和存储带来的高昂资金投入,是现阶段,甚至未来一段时间内限制其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VR图书在接收终端对用户,即VR图书的读者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短期内,VR图书的接收设备必然受到数据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和电池续航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这不仅会带来用户体验度的下降,而且势必将高额的设备成本转嫁到用户身上。这一切的改进所需要的不只是充足的研发资金和用户的宽容度,更有赖于其基础层面的技术革新,包括传输技术、存储技术以及电池的电量存储技术等。

2.内容层面

VR图书是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其形式来自科技,但内容归根结底来自文化。因此,媒介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不只是对技术革新的要求,同样还有对内容变化的要求。从传统图书到VR图书内容创作的转变,必然会经历跨媒介转译、文本改编以及直接的VR图书文本创作。VR图书的创作需要一種本位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方式,以处理跨媒介的文本改编,抑或是直接的内容创作。相对于基础层面的硬件提升,内容层面的软件提升同样应得到重视,尤其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应当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刘洋. 基于具身认知的艺术院校图书馆外文书库环境建设[J]. 出版广角,2019(6).

[2]姚顺. 浅谈VR技术在图书出版中的应用[J]. 现代出版,2016(5).

[3]叶浩生. 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 心理学报,2011(5).

[4]李其维. “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 心理学报,2008(12).

[5]何国军. VR/AR技术在数字教育出版平台中的应用及发展策略[J]. 中国出版,2017(21).

[6]毕书清,李婷婷. 传播变革——新时期传统媒体的变革与发展[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推荐访问:媒介 视角 融合 实践 图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