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优秀宗教文化与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契合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24 10:23:10

摘 要:在“文化强国”建设视野下,宗教的文化特质应当得到更多的价值阐扬,优秀宗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宗教价值观,这就是爱国爱教的政治价值、扬善祛恶的伦理价值、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和多元和谐的文化价值。新时期优秀的宗教文化价值通过对市场伦理的文化调节、对社会秩序的文化调控、对生态文明的文化促进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文化推动,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文化;文化建设;价值

作者简介:沈小勇(1978-),男,江苏兴化人,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张洁云(1978-),女,江苏通州人,中共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委党校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2013年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阶段性成果(zb201231)

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潮之中,自然包涵着宗教文化的建设,宗教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承载体,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宗教伦理、宗教艺术、宗教礼仪乃至宗教景观在精神层面、伦理层面和物质层面影响和推动着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尤其需要我们认真梳理宗教文化中蕴藏的积极价值以及宗教价值的社会调节功能,从而在当前文化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优秀宗教文化的作用。

一、“文化强国”视野下的宗教文化

曾几何时,我国的宗教被误认为“只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纯粹消极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等。这是对宗教文化特质的误读,既伤害了宗教信仰自身,也不利于国家整体的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宗教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系统。赵朴初就提出“宗教是文化”的主张,方立天主张宗教的本质是文化,他甚至主张中国宗教要走“文化宗教”之路。牟钟鉴同样指出,从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看,宗教回归社会文化本位,向“文化宗教”、“道德宗教”发展,是一条健康发展的正路。

在“文化强国”建设视野下,宗教的文化特质应当得到更多的张扬和推广,宗教信仰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应当得到更多的阐释与影响,应当充分挖掘优秀宗教文化的资源,从政治层面、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等全面透析宗教的文化价值,从而努力探索服务当代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中国的宗教学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宗教在历史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以信仰的形式负载着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追求;不仅可以为个人生活提供意义,而且可以为社会提供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等公共产品或社会资本。”[1]

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视角出发,立足优秀宗教文化的价值传承,需要我们从宗教价值的理论阐释方面全面揭示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契合,宗教文化所蕴藏的积极价值及其文化调节功能,阐扬宗教文化的合理内核和理论维度,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优秀宗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价值

(一)宗教文化中爱国爱教的政治价值

爱国爱教是我国五大宗教的文化传统,无论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还有伊斯兰教,都有着深厚的爱国爱教的宗教文化传统。佛教历来主张“报四重恩”,其中两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报国家恩、报众生恩。佛教信仰文化倡导爱祖国、爱和平,突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价值追求。在抗日战争时期,弘一大师提出“念佛救国”的口号,提倡“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突出张扬了佛教的爱国传统。道教文化坚持“济世利人,护国爱民”,同样体现了爱国爱教的文化传统。天主教主张“爱国爱教都是天主的诫命”,基督教要求“做一个好基督教徒,首先是一个好公民”,这些都是爱国主义宗教文化的生动说明。中国穆斯林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穆斯林还提出了“国家兴亡,穆民有责”的爱国口号。“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句伊斯兰文化格言把爱国上升到宗教信仰的高度。《古兰经》教导穆斯林要加强团结,反对分裂,不应当相互仇视,相互伤害。

(二)宗教文化中扬善祛恶的伦理价值

宗教文化具有独特的道德教化功能,通过宗教信仰使得信徒感受真善美的力量,教人趋善避恶,心灵得到审美境界的升华。“宗教的那种特有的美感功能的发挥则是跟神圣的灵光结合在一起的,使其具有一种至上神圣的魅力,给予人们一种超脱世俗烦事的那种圣洁心灵的美感,富有一种最高情操的象征意义,因而被虔诚的教徒们所追求和称颂。”[2]五大宗教都有各自的“戒律”或“诫命”,如佛教受戒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在家众一般则是“受持五戒”,基督教有“摩西十诫”等。在教戒基础上,各宗教文化均有扬善祛恶的伦理要求。佛教提出所谓“八正道”说,即八种合乎正确的成佛途经。大乘佛教有所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精神。道教秉承太上老子“以道为本、以德为宗”的宗旨,主张性命双修、崇尚自然、清静无为,主张尊道贵德、上善若水、抱朴守真等价值理念。天主教信仰的实践主题就是“爱”。耶稣告诉他的信友们只有承行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基督教特别重视教导人要谦卑,主动想到别人的需要。伊斯兰教是主张“两世吉庆”的宗教,“耕耘今世如永生,力行善功如即亡”的圣训,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两世并重”的价值。伊斯兰教提倡对安拉经常保持一种敬畏之心,以物配主、忤逆父母、说谎言和作伪证是伊斯兰教认定的大罪。

(三)宗教文化中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宗教文化有其独特的积极价值。五大宗教在价值层面均主张人类应该人尽其性、各施其力、各尽其责、平等相待。如佛教历来主张缘起性空、生佛平等,主张相有分别,法性平等,主张自他同体、慈悲圆融。道教在《道德经》中就深刻阐明了“道法自然”的真理,主张“以百姓心为心”,主张返璞归真,主张尊道贵德等等,这些也是深刻的平等思想体现。基督教中体现的平等思想更不必说,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与平等思想离不开其宗教文化氛围。天主教信仰真正以圣保禄宗徒“为一切人而成为一切人”的精神,更是一种平等思想体现。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万民就是要他们和谐相处,伊斯兰文化要求信徒“遵循正道”、“维护公道”、“谨守中道”,这些都体现了宗教的独特价值。

(四)宗教文化中多元和谐的文化价值

宗教文化中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文化共存,不同宗教教派内部的和谐宽容以及宗教与非宗教文化之间的和谐共荣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和谐发展与多元生长。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宗教文化融合的传统,我国历史上各宗教信仰之间并没有出现过西方宗教史上那样无比惨烈和壮观的宗教战争,中华文化重视“和而不同”,主张和谐共生, 各宗教在中华传统文化大家庭中形成了彼此尊重,彼此对话的和谐氛围。自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融合中共谋发展,互相影响,形成了总体上和谐相处的共生模式。“从儒释道碰撞到‘三教合一’再到‘五教共存’的过程,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宗教文化和谐思想不断得到弘扬和实践的过程,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基础。”[3]当前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大潮下,各宗教文化的保护和阐扬,本质上就是对于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鼓励与张扬,就是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能够从文化发展的大势中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总体倾向与和谐特征。

三、优秀宗教文化在当前文化建设中的调节功能

(一)宗教文化对市场伦理的文化调节

西方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自然离不开宗教伦理的影响,甚至在今天,人们还形象地将美国经济比喻成一种“教堂经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教导人们要认识到“施比受更为有福”,泰勒能够将《圣经》价值观与科学管理融为一体就是这个道理,他们的企业经营与企业管理思想深深建筑在基督教核心价值观之上。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的是一种经济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自然离不开文化的调节作用,宗教文化大有作为。宗教信仰的本质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宗教文化提倡的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生的感恩、对于向善的追求等能够有效调节市场经济中的伦理失序,使得人们不再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不在到处充满尔虞我诈、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等,而是充满着伦理道德与宗教信仰。不仅基督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对于市场伦理的调节作用,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无不如此。佛教文化本身从痛苦中觉察人生,感悟世间真情,特别注重“普渡众生”的慈悲情怀。《道德经》主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都是宗教文化独特的文化伦理调节功能。

(二)宗教文化对社会秩序的文化调控

宗教教导信众向善、求内,多做反省之事,少做抱怨之为,这就极大了增加了信众的心理承受力,使得信众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处境,能够正确对待困境、对待痛苦、对待灾祸,甚至对待不公,能够很好的调解自身心理状态,使得信徒们集体向善,而不是集体闹事,集体为恶,这也是宗教文化独特的社会秩序功能所在。当前,为了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宗教文化能够在这方面发挥很好的文化调控作用,有利于社会和谐文化的建设。如宗教文化的精神作用能够很好的化解不当的反社会力量,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如佛教历来就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始终教导信徒积极向善,充满爱心与慈悲,不要过于抱怨,自身处境与业力密不可分。基督教也是一样,因而信徒们会将灾祸和不幸在神或者佛的面前进行祈祷与忏悔,反省自身,调节自我。道教主张淡泊名利保身,少私寡欲养心,这些都起到了精神与心理的调节作用。伊斯兰教主张追求和平与正义的社会秩序,穆斯林以进入“八座乐园”为最理想的后世,其中有一座就叫“和平乐园”。这些都说明宗教文化能够起到化解信众和一般民众的心理仇恨、积怨等,增加人们对于和平、幸福的追求,从而以宗教文化的群体影响力、凝聚力、文化力,促进社会和谐氛围的形成。

(三)宗教文化对生态文明的文化促进

改善生态环境,关键要树立人类生态文明的意识,所以生态文化的建设,说到底就是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宗教信仰中一般均对人与自然的恰当关系作了哲学阐释,引导信众尊重和顺应自然,并有效保护自然生态。如佛教不仅在戒律上倡导素食、不乱砍伐树木、行路不践踏绿草等等,而且在深层次就有效处理了人类与自然的正确关系。佛教强调缘起性空,把世界万物看成一个统一整体,万事万物总是处于不断循环之中。道教本身就是主张“道法自然”的宗教,主张“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要实现物我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描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体现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在基督教那里,《圣经》早就阐明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应当是自然界的看护者,而不是作为生态的敌人。“生态神学”理念与当前环境保护要求相结合,节约资源、倡导低碳、创造美好生活。伊斯兰教的生态伦理同样是禁止信众乱砍滥伐、乱捕滥杀。伊斯兰文化号召人们多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谁砍掉一棵酸枣树,真主就让他进火狱”也成为伊斯兰生态文化的名言。这些理念和宗教规范都是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与实践创新,能够促进美丽中国的建设。

(四)宗教文化对祖国统一的文化推动

宗教文化着蕴涵着丰富的爱国爱教传统,这些文化传统对于新时期发挥宗教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切实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宗教文化对祖国统一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弘扬优秀宗教文化,旗帜鲜明地反对利用宗教破坏祖国统一、破坏民族团结,如在“藏独”、“疆独”等问题上,构建和谐的宗教文化,弘扬民族团结主题能够有效阻止反对势力的侵蚀与破坏,团结爱国爱教人士,影响社会普通民众,让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声音成为主流。二是通过加强宗教文化交流,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宗教文化活动,密切加强信众之间的联系,发挥宗教文化在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作用。如通过加强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等宗教徒和一般信众的联系,弘扬爱国爱教传统,促进祖国统一。台湾宗教文化尤其是佛教和道教,根在大陆。台湾佛教寺庙与大陆佛教寺庙都有不解之缘,台湾道教徒所信仰的神祗如妈祖、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都是大陆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祗,同根同源,文化相承。两岸的民众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通过扩大宗教文化交流,以信仰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能够增进彼此了解,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金泽.全面研究宗教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宗教,2012(03).

[2]陈麟书等.宗教社会学通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

[3]张训谋:宗教文化开发之度[J].中国宗教,2012(02).

推荐访问:契合 文化建设 文化与 当代 宗教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