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永恒女性研究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26 10:21:48

摘 要:前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一生之中创作出诸如《狗心》、《不详的蛋》、《大师与玛格丽特》等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章旨在关注布尔加科夫笔下的永恒女性形象,其中《大师与玛格丽特》之中的玛格丽特是这一形象的突出代表。主要从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索菲亚崇拜的角度,来论述玛格丽特身上“圣女”和“魔女”的二重性,以及她对于大师,对他人,对自身的救赎之路。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索菲亚传统;永恒女性;救赎之路

中图分类号:I51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057-02

一、前言

布尔加科夫于1891年5月出生于乌克兰的基辅,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优秀著作,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说《狗心》,《不详的蛋》,剧本《死魂灵》,《莫里哀》等。1928——1939年,他用了12年的时间,致力于创作为他的身后带来巨大哀荣的作品——《大师与玛格丽特》,而仅到了1940年,他就与世长辞了。我们不难发现,纵观他一生的创作,纵然写遍了各色人物,但对于永恒女性的描写却是他在创作过程中从未中断的追求。《白卫军》之中阿列克谢的姐妹叶莲娜,依靠于虔诚的祈祷,最终让濒死的阿列克谢死而复生①;《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玛格丽特全身心投入的爱着大师,甘愿为他付出自己的一切。而在这些足以载入世界人物画廊的女性形象之中,《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玛格丽特无疑是最能代表布尔加科夫心中“至真、至善、至美”的永恒女性代表。

二、“圣女”与“魔女”的水乳交融

在俄罗斯民族中,对于“永恒女性”,即索菲亚的崇拜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而人们最早对于永恒女性的歌颂和赞美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索菲亚在希腊语中的含义即是“智慧”。古希腊称哲学为“爱智之学”,所以索菲亚即代表着理性,智慧以及至高无上的爱,被认为是连接着人间和天上的唯一中介。19世纪后期,俄罗斯神学和宗教哲学的创始人索洛维约夫成为了索菲亚研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索菲亚是神的最高智慧,是“万物统一中的创造力的总和”,具有宇宙之间最大的包容性,代表着绝对的真理,是一种理念②。而黑格尔给美下的定义,则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索菲亚即“美”。在索洛维约夫的影响之下,20世纪俄罗斯的索菲亚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态势,包括了布尔加科夫,梅列日科夫斯基等在内的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都对此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而关于《大师与玛格丽特》之中的玛格丽特这一永恒女性形象,她的人物塑造既倾注了布尔加科夫自身的经历,又融汇了他对于索菲亚传统的独到见解。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解读玛格丽特身上所蕴含的双重意蕴。

首先玛格丽特身上有着俄罗斯传统的永恒女性的特质,她勇敢,坚强,为了爱甘愿放弃优渥的生活,视爱情和艺术为生命中至高无上的追求,果决而且充满了对一切受苦者的同情和爱,这是她身上的“圣母”品格。作品在第十九章引入玛格丽特的时候用了这样的文字进行描写:“年已三十的玛格丽特尚无子女,是一位有国家级重大发明,声名显赫的专家的妻子。她丈夫年轻,英俊,善良,诚实,对妻子宠爱有加。……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从不缺钱。……玛格丽特·尼古拉耶夫娜从不下厨,从不知道与人合住一套房子的种种烦恼。”③足以看出玛格丽特是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女人,她拥有者其他女人所羡慕的一切,却唯独是“不知幸福为何物”。所以当她遇到大师,读到大师所写的作品的时候,她的精神世界才得到了完全的充盈和满足。当阿扎泽勒告诉玛格丽特和他去见沃兰德就能得到大师的消息时,玛格丽特毫不犹豫的答应“我去!我去哪都行!”,这种义无反顾的献身表现了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勇敢,以及对于爱情至死不渝的坚贞。

对玛格丽特而言,她生命中唯一珍爱的东西,就是“一本褐色牛皮面的旧相册,里面有大师的一张照片,他的一本有一万卢布的银行存折,夹在两张卷烟纸中间的几片干枯的玫瑰花瓣和相当于一印张的打满字的大半本下沿烧焦的练习本。”④

正是这种完全沉醉于艺术世界的爱情才能让玛格丽特摆脱世俗的污浊和丑恶,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所以比她美艳的外表更引人瞩目的是她拥有强大精神信念的内心世界,她坚定地支持着大师的创作,用自己的热情鼓舞他,赞美他,让他得以继续自己的文学活动,在这一点上她甚至显现出比大师更为勇敢的一方面。

此外,玛格丽特身上包含着另一重俄罗斯永恒女性的特质,即无等差的包容和爱。玛格丽特在撒旦的舞会上见到了因杀死亲生儿子而永远备受良心谴责的弗莉达,舞会结束后沃兰德答应玛格丽特实现她的一个愿望,她却首先请求“希望不要把弗莉达闷死自己孩子的那块手帕放在她床头柜上。”⑤

面对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可怜人,她能先考虑他人的痛苦和所受的折磨,這种善良和爱是超越了常人的,而且与当时莫斯科的整体信仰缺失,荒诞无序,人人唯利是图的社会大环境截然相反,显示出一种纯洁和高贵。正是这样的圣母品格才能打动沃兰德,得到他的帮助。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玛格丽特身份的二重性。她除了具有圣母特质之外,还具有某些“魔女”的特点。这集中体现在第二十一章,当她擦了阿扎泽勒所给的回春脂开始隐形之后,她决定报复那些毁了大师的人,于是她来到了评论家拉通斯基的家,恰好家里当时没人,于是玛格丽特肆无忌惮的砸碎了他家的钢琴,捣毁了一切目之所及的事物,甚至还砸碎了其他住户的玻璃。玛格丽特这种强烈的破坏欲显现出她具有“毁灭”和“重生”的双重力量,她的使命是要捣毁一切污浊的,虚伪的,丑陋的,阻挡“爱”和“美”存在的事物,保护这世界上至纯至真的一切。但这种毁灭性又不是具有邪恶性质的,她对拉通斯基的疯狂报复是为了给大师复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破坏力带有强大的正义性质。

此外,即使是被复仇的火焰包围的玛格丽特,也并没有完全陷入疯狂中,身为智慧化身的她仍然清醒的保有理智。当她在砸玻璃时听到小男孩的哭声,就马上停止了自己的行为。她还进入房子,给小男孩讲故事哄他睡觉,这些细节都能显现出玛格丽特身上的巨大包容性。

所以,即使是拥有“圣女”和“魔女”的两重特点,玛格丽特身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作为永恒女性的特质,智慧,理性,勇敢,爱和包容。“魔女”的特点恰恰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显得血肉丰满,这样玛格丽特就不再是一个单纯会为爱牺牲,忍辱负重的少妇,而在性格中增添了嫉恶如仇,明辨是非的侠义之气。

三、玛格丽特的救赎之路

俄罗斯文学之中永恒女性的人物形象往往如同广袤严寒的俄罗斯大地一样,能够洗净一切肮脏的罪恶,引导曾经的暴徒们接受洗礼,变成一个真正内外纯洁的人,从而拥有强大的救赎力量。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的普希金在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所塑造的达吉雅娜正是救赎了奥涅金灵魂的人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质就是爱、包容、以及牺牲。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之中所写的安娜,她身上也一直萦绕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宗教色彩。陀思妥耶夫斯基宣扬“美拯救世界”,所以在《罪与罚》中索尼娅即使代表救赎的力量,她让杀了人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在宗教和信仰的洗礼下终于摆脱了无尽的良心谴责,在寒冷的西伯利亚得到了永恒的宁静。

而在《大师与玛格丽特》这部作品中,玛格丽特毫无疑问的代表着这种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救赎力量。

首先,她救赎了大师。大师这一人物与玛格丽特相比,是缺乏勇敢精神的,他无法经受俗世的批判,所以烧毁书稿装疯住进了精神病院,这无疑是一种消极的逃避。但玛格丽特在大师创作过程之中就一直鼓励他,赞美他,在大师懦弱的不辞而别后,玛格丽特终日郁郁寡欢。当她终被告知可以找到大师时,她表现出作为一个女人最大的勇气和决断,“为了他我什么都干!”最终在沃兰德的帮助之下,玛格丽特终于见到了大师。她对大师的救赎体现在肉体和心灵的两方面,一方面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师重获自由,另一方面在这一系列的事情发生之后,大师本人的人格力量也会增强,他必定会更加忠诚的将自己全部的热情投入对于艺术的追求之中。

其次,她救赎了在苦难中挣扎的人。典型的代表就在于她对弗莉达和本丢·比拉多的救赎。在沃兰德的舞会上玛格丽特遇见了弗莉达,舞会之中她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莉达“呆滞的,却又在呆滞中苦苦哀求的眼睛。”⑥当舞会结束,玛格丽特恳求沃兰德实现她的一个愿望,她首先脱口而出的就是希望免除对于弗莉达每日的折磨。而在最后一章,当玛格丽特见到因为胆怯处死约书亚的比拉多时,她同时也忍不住为他求情“为了从前的一个月亮,痛苦一万两千个月夜,这是不是太过分了?”⑦玛格丽特内心怀有的是对于天地之间一切万物的包容和爱,所以当她面对那些因为错误备受苦难责罚的人时,无论这个人是谁,她都想尽力为他得到解脱,这是她作为智慧化身的职责所在。大师最后喊出的那句“你自由了!自由了!他在等你!”⑧无疑是昭示着彼拉多因一瞬的胆怯所犯下的错误终于得到了宽恕。

最后,她也救赎了她自己。玛格丽特从前是一个深居简出的少妇,她忧郁,敏感,她爱大师,但是没有勇气离开丈夫和大师生活在一起,她的女性阴柔的特质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的。但当她变身“魔女”之后,她身上原本存在的一种阳性的力量被瞬间激发出来了,她变得勇敢,嫉恶如仇。所以她疯狂的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大师的人,她勇敢的向沃兰德提出自己的要求,她爱大师,所以她要和大师生活在一起。这些方面都使她的内在力量得到填充,她不再是那个单单只会以泪洗面,优柔寡断的女人,她变成了一个真正拥有自己人格独立性的人,变成了一个充满神性的人。她在救赎他人的道路上,自己也得到了救赎,所以她最终终于获得了获得了永恒的爱情。

四、结语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一生的心血之作,这部融合了宗教,伦理,魔幻等多种色彩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超现实主义狂欢”。作者将基督教神话传说,俄罗斯社会生活,以及有关于西欧中世纪的魔鬼学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魔鬼沃兰德与仆人来到莫斯科的种种见闻,制造的闹剧,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呼应了扉页那句“我是那力的一部分,总想作恶,却总是行善。”⑨他对于永恒女性的描写,他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的无尽财富,会随着岁月的不断前行,受到更多的褒扬,他必将在更大的荣耀中归来。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布尔加科夫笔下永恒女性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01610236034,亦是攻读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羅妍.基督教视域中的《白卫军》人物形象分析[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41).

②梁坤.玛格丽特:永恒女性的象征——《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文化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5(06).

③布尔加科夫,曹国维,戴骢(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60.

④布尔加科夫,曹国维,戴骢(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263.

⑤梁坤.玛格丽特:永恒女性的象征——《大师和玛格丽特》的宗教文化阐释[J].外国文学研究,2005(06).

⑥布尔加科夫,曹国维,戴骢(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325,

⑦布尔加科夫,曹国维,戴骢(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57.

⑧布尔加科夫,曹国维,戴骢(译).大师与玛格丽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458.

⑨连丽丽.文化视野下的小说创作——《大师与玛格丽特》小说谈[J].绥化学院学报,2014(78).

推荐访问:布尔 笔下 科夫 女性 研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