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伊朗外交联盟史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7 10:15:52

2013年开春,西方对伊朗盟友——叙利亚国内反对派支持力度更加提升,宣布提供“非致命性武器”。波斯湾也是战云密布,伊朗高调展示隐形战机和俘获的美国无人机。

伊朗的军事实力和作战特点,成为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当代的伊朗是个地区强国,从古代到近代前期,曾是世界强国之一,历史遗产必然对当今伊朗的军事和战略思想产生一定影响。1979年后,伊朗在国际社会中显得比较特立独行,但据此认为伊朗在国际政治军事斗争中不善于争取盟友,甚至认为波斯民族性中就带有孤傲的基因,就大错特错了。

早在公元前5世纪第一波斯帝国大流士大帝的时代,波斯人就有活跃的对外交往。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波斯人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喜欢仿效外国人的习惯”。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一般把伊朗高原的政权称为“波斯”,但波斯还带有语言和族群的用法,而伊朗一般仅指国家,也是伊朗人在近现代史中更常用的自称,因此本文中除了直接引用西方著作,一律使用“伊朗”。

18世纪初伊朗仍是世界强国

1502年,萨法维王朝建立,标志着以波斯人为主体,包括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和库尔德人等在内的伊朗多族群共同体的形成。这一共同体以伊斯兰教什叶派教义为纽带,以融合了各种文化的波斯文明为基础,把伊朗高原上的各民族联合在伊朗这个统一的国家之内。这个时期伊朗的疆域除了包括今天的伊朗全境,还包括今天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巴林的全部疆域,和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阿曼的一部分。希提在《阿拉伯通史》中称该王朝“是穆斯林波斯最光荣的土著王朝”。萨法维王朝与当时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印度莫卧儿帝国并称为三大穆斯林帝国,他与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当时的伊朗声威远播,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重要位置。有西方学者认为,正是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把伊朗带回世界舞台中心,他们与奥斯曼的战争,他们联合西方强国的政策具有世界性、历史性影响。

这个王朝存在到18世纪20年代,相当于中国明朝中期到清朝雍正年间。就经济标准而言,近代初期的伊朗用现在的术语来说都是发达国家。一位英国游客这样形容阿拔斯一世统治下的伊朗“一个人只要手执棍棒,无须携带其他武器,便可安然无恙地在这一国家旅行。1618年,英国商人巴克尔在描述从伊斯法罕到波斯湾沿岸贾斯克的道路时说:“我相信这些地方是如此安全,没有小偷和抢劫犯,任何一个基督教国家都没法相比,以致于可以自由地带着现金穿越波斯的所有地区”。正因为伊朗在欧洲享有盛誉,18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小说《波斯人信札》中以波斯贵族的眼光观察法国社会。

不以宗教划线,广交朋友

从16世纪到20世纪中期,伊朗一直是世界上惟一由伊斯兰教什叶派占优势的国家,但伊朗统治者并未以宗教划线搞外交。萨法维王朝一直与奥斯曼君王的欧洲敌人——欧洲诸基督教国家进行友好接触,接待他们派来的使臣,这使得伊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正在发展中的欧洲各国的情况。1514年,查尔狄兰战役失败后,为了对付最危险的敌人奥斯曼帝国,伊斯玛仪一世在1516~1523年派人出使埃及马穆鲁克帝国、葡萄牙、匈牙利和神圣罗马帝国,以组建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联盟,这些国家都表示赞成。欧洲国家清楚,伊朗在奥斯曼背后起到了牵制作用。1555年,神圣罗马帝国哈布斯堡皇室驻奥斯曼帝国大使奥吉尔·吉斯莱恩·德巴斯贝克在家书中写到“对我们的敌人(指奥斯曼帝国)来说,唯一的障碍是波斯;波斯地处这些侵略者的后方,迫使他们须谨慎行事。他们对波斯的畏惧使我们获得喘息时间。

对于伊朗东面的劲敌乌兹别克人,伊斯玛仪一世与中亚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巴布尔保持良好关系,1516年两人合兵进攻乌兹别克人,虽然失败,但打下了与巴布尔家族友谊的基础,在巴布尔征服北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之后,长期与伊朗交好。1649年,伊朗出兵从印度莫卧儿帝国手中收复了坎大哈。1659年,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登基,阿拔斯一世派使者携带厚礼到德里祝贺,改善了双边关系。伊朗与印度、中国、暹罗(今泰国)等亚洲国家也有贸易往来。到阿拔斯二世时期(1642~1666),伊朗同欧洲各国贸易继续扩大。17世纪后期,伊朗又与法国、俄国、瑞典订立了商约。

联合欧洲国家打击奥斯曼帝国

在萨法维王朝存在的200多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奥斯曼帝国都是伊朗的最大威胁。16世纪80年代,伊朗发生内乱,萨法维王朝君主胡达班达在1583~1586年派使臣出使印度莫卧儿帝国和俄国,以割地为条件,希望两国发兵,但未获成功。《全球通史》称,萨法维王朝最杰出的统治者是国王阿拔斯一世(1587~1629年在位)。他建立火炮部队,使波斯军队现代化。在他的统治下,波斯成为获得国际承认的一大强国。阿拔斯一世继位后在1588~1589年再次遣使俄国和印度,仍无结果。1599~1602年,伊朗派出由安东尼·雪利和侯赛因·阿里·贝格带领的使团,先后抵达俄国、德意志、教皇国和西班牙,与各国商讨联合反对奥斯曼帝国、在伊朗开辟通商口岸和天主教在伊朗传教等问题,扩大了伊朗在欧洲的影响,此后不久,罗马教皇、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派出使者回访伊朗。1602年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使团访问俄国和伊朗,联系三国建立反土耳其联盟,使阿拔斯一世受到鼓舞。他许诺,只要罗马教皇和西班牙国王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伊朗就会同意天主教徒在伊朗自由传教。1608年和1615年,伊朗再次派出使团访问欧洲,为伊朗营造了较好的国际环境,但主要战略目标——建立反奥斯曼的同盟仍未实现。

伊朗虽然没有与欧洲国家签订正式盟约,但事实上伊朗军队已经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东西呼应,开辟了反击奥斯曼帝国的第二战场,影响了整个欧洲和中东的形势。1603~1628年,伊朗在对奥斯曼的战争中连续取胜,伊朗成为欧洲任何外交家都无法忽视的世界强国。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派使节到伊朗,寻求建立反对奥斯曼的联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纷纷派使节前往波斯,请求与波斯结成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联盟。直到萨法维朝已经走下坡路的1675年,神圣罗马帝国、俄国、波兰三国还向伊朗派出使节,希望建立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联盟。

借助英国在波斯湾地区打击葡萄牙

伊朗联合盟友对付主要敌人的努力,还体现在16~17世纪对波斯湾政策之中。16世纪,为了避开奥斯曼帝国控制的东地中海,打通新商路,西欧国家进入波斯湾地区建立殖民据点。1507年,葡萄牙占领霍尔木兹岛,构筑堡垒,建立商站,后来又占领了附近的格什姆岛、巴林岛和今天属于阿曼的马斯喀特沿岸地区,控制了整个波斯湾地区的对外贸易。伊朗萨法维王朝君主塔赫马斯普一世出于集中力量对付奥斯曼帝国的考虑,容忍了葡萄牙的殖民存在。同时,伊朗拉拢后起的殖民强国英国制衡葡萄牙。1561年,英国人金肯森乘船经俄国和里海来到伊朗萨法维王朝都城加兹温,塔赫马斯普一世准许英国人在伊朗进行贸易。1615年,伊朗与英国签约,规定英国人可以在伊朗自由贸易并享有信仰自由,尊严和安全不受威胁,降低英商的关税,还允许英国人在伊朗开办工厂。

1622年,在英国舰队援助下,伊朗收复了葡萄牙占据的霍尔木兹岛和波斯湾沿岸的一些港口。1623年,作为对英国海军配合伊朗军队收复霍尔木兹岛的报偿,伊朗给予英国东印度公司一些特权:在阿拔斯港设立商业代表处、在伊朗免税进口商品,甚至能获得阿拔斯港的部分海关收入。阿拔斯一世还雇用了两位英国人安东尼·谢利和罗伯特·谢利兄弟,帮助伊朗组建拥有500门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火炮的炮兵部队。为了遏制英国势力在波斯湾的膨胀,伊朗在驱逐葡萄牙军队后,1625年又允许葡萄牙人在孔格港修建城堡和商站,葡萄牙商品在该港免关税,还允许葡萄牙人在巴林岛采集珍珠。伊朗利用荷兰、英国和葡萄牙的矛盾,保持了南方海疆的长期安宁。

拿破仑时期对俄斗争中先后被英法抛弃

18世纪,伊朗内乱不止,又遭到阿富汗游牧部落入侵,此时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伊朗逐步落后,失去了强国地位,反而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一枚可以随时丢弃的棋子。

拿破仑战争时期,伊朗被卷入欧洲争霸之中。法国为反英利用伊朗,伊朗试图依靠法国抗衡俄国。1804年,俄军进攻伊朗统治下的亚美尼亚,被伊朗军击退。1807年5月14日,伊朗恺加王朝的特使米尔扎·礼萨·汗和法国外长夏姆帕尼伯爵签订菲肯斯泰因条约,规定法国皇帝答应确保伊朗独立,承认格鲁吉亚是伊朗领土,要求外国军队撤出格鲁吉亚;法国政府有义务按照欧洲市场价格向伊朗提供野战炮、步枪和其他武器,并派遣炮兵、工程兵和步兵教官,帮助训练伊朗军队。但是,仅仅两个月后,伊朗就被法国出卖。1807年7月7日,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当面会晤,签署了《提尔西特和约》,瓜分了东欧,不再支持伊朗抗俄。

伊朗转而寻求联英抗俄,1810年在英国的劝导下与英国的盟友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军事同盟条约,英国向伊朗派出教官和军事顾问,提供了少许武器。然而在拿破仑与俄国闹翻后,伊朗又被英国出卖。1812年7月16日,英俄签订针对法国的同盟条约,英国立即从伊朗撤出教官和军事顾问。1812年10月到1813年初,俄军连续击败伊朗军,1813年10月25日,双方签订《古利斯坦条约》,伊朗割让大片领土,这是伊朗沦为半殖民地的开始。1814年11月15日,英国驻伊朗公使与伊朗首相签署了德黑兰条约,要求伊朗与俄国的边界必须由印度参与划定,如果阿富汗进攻英属印度,伊朗必须出兵支援,被伊朗史学界认为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

英俄侵略下的百年屈辱

1849年,伊朗还曾请奥地利训练军队,但奥地利同样不愿得罪英俄。1851年,英国控制了原属伊朗的巴林,1856~1857年,伊朗又被英国打败,割让赫拉特给英国支持的阿富汗,俄国也未向伊朗提供援助。到19世纪末,伊朗完全沦为英俄的半殖民地。

1907年,英俄为了共同对德,签署了英俄协定,在伊朗划分了势力范围。1907年伊朗发生革命,逼迫国王立宪,1911年在俄军干涉下失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宣布中立,但本国沦为俄军、英军和德国支持下的土耳其军队的战场。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和意大利拉拢伊朗,1939年大战爆发后伊朗宣布中立。1941年7月,英国和苏联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伊朗驱逐所有德国侨民,被伊朗拒绝。1941年8月25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对伊朗不宣而战,9月17日占领德黑兰。此后,伊朗实质上处于英国和苏联的军事占领下,1943年11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了德黑兰会议,东道主伊朗却无法出席。1945年底,苏联支持下在伊朗北部成立了阿塞拜疆和库尔德两个分离主义政权,1946年伊朗借美国之力,迫使苏联撤军,才恢复了对这两个地区的控制。但此后伊朗又沦为美国的势力范围,直到1979年的伊朗伊斯兰革命,才完全恢复了独立。

可见,在近现代史中,伊朗一直努力寻求盟友,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朗国力强盛,国际地位较高,争取盟友相对顺利,取得了与当时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战略僵持的战果,为争取盟友付出的代价也较少。19世纪到20世纪中期,伊朗沦为半殖民地,虽然像中国一样,多次力图“以夷制夷”,利用列强矛盾自保,但往往遭到列强的出卖或者是联合侵略,还被迫卷入两次世界大战。回顾伊朗历史上对外交往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加深对伊朗今天国防与外交政策的理解。2012年初以来,伊朗在遭受西方制裁的情况下,一方面寻求国际支持,另一方面在削减政府开支的情况下大力增加军事预算,也正体现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推荐访问:伊朗 外交 联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