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把有效教学落实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上位目标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4 10:08:50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有效教学历来是一种知易行难却孜孜以求的追逐目标。尤其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理念下,人们更加重视和密切关注各类课程的有效教学现象。然而由于类型和性质等方面的不尽相同,在“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这一根本指标前提下,各类学科的有效教学活动还存在一些个性化特点。就历史课程而言,正如《中史参》主编任鹏杰先生所言——历史教学的上位目标即“服务人生”,犹如“白斗星”,它是上位标准。跟着它走,只要努力就会有效;偏离了它,越有效就可能越有害,无效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如何把有效教学落实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上位目标呢?文章从有效策略的积极构建与应用实践等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探究;策略构建运用;实践与思考

有效教学既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根本追求目标,也是素质教育中予以强调的关键词之一。把学生进步或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这是目前学校教育领域中最终形成的一种普遍共识。教育部课改专家组核心成员宇文森教授指出:“学生发展从时间概念来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之分。任何一种有效教学必然在促进学生当下发展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效教学活动可以沉淀下来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也就是说,本着“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发展的施教原则,积极开展各类课程的有效教学——应成为学校教育及其广大教师的根本做法和自觉行动。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简要阐述之。

一、历史学科有效教学的价值内涵和考量标准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什么是“有效教学”呢?与低效和无效教学相对而言,它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主导教学后,学生从中获得较多的进步或较大的发展。其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关注”:1.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主体的意识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意识。2.始终关注教学活动的时间与效益,但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花最少时间教最多内容”。3.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应科学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学习兴趣和成绩是很重要的两个维度。

什么是“有效历史教学”呢?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赵亚夫教授认为,从学科本体论来看,它至少应当具备如下“三种视角”:与学习视野密切相关的史论部分,其核心教学观念在于“求是”; 与历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史实部分,其核心教学观念在于“求实”;与学习方法和思考密切相关的史料部分,其核心教学观念在于“求真”。值得强调的是,历史有效教学既要肯定教科书具有无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也要看到它在课程活动中的局限性。如教学《重庆谈判》,应适当补充国共谈判的具体情况,更好揭露蒋介石伪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让学生切实弄清其真实面目以及共产党的和平渴望与不懈努力。

二、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及其运用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切实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运用策略,我们定能从中取得持续深刻的有效教学效应。

第一,坚持教材整合策略,有效优化学习思维方式。历史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课业任务较重、高考压力逼近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部联系而事倍功半、苦恼之至。鉴于此,教师应以教学经验和独具慧眼为支撑,以整合优化教材内容为抓手,本着联系性、主题性、多角度、层次化、思维性等主要原则,善于发掘蕴含哲思的历史交汇点,积极开展历史有效教学活动。优化着力点主要在于“两个实现”,即实现时、空、人三个向度的有效聚焦,实现历史事件与现象的有效纵横。比如,可把康有为和孙中山这两位同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引导进步潮流的领军人物进行联系教学,引导学生从散乱知识中剥离出人物背后历史现象的真实意义,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近代历史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再如,可把中国史的“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与世界史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优化整合为“战后世界局势的总体变化与新中国的外交发展”专题开展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定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第二,坚持深挖教材策略,有效保障教学持久效应。历史学科除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等因素外,史实的真与伪往往还具有相应的不确定性。尤其习惯于教科书后,人们很少去主动思考其中是否还有需要深层次挖掘的东西。这就要求执教者应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史实、深化认识,实现有效性地求真务学。以“一战爆发的原因”为例。教师应立足教材基础知识,从多角度和多方面展开设问,既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把学习思维方式引向更深层次发展:一方面,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就不会爆发,所以它是一场偶发性灾难。请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理解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巴黎和会接受“凡尔赛条约”时有位德国代表说道:“有人要我们承认是战争的唯一祸首。我本人表示承认,那是欺人之谈。”请谈谈自己的理解。(此话有德国代表的责任推卸之意,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要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各个帝国主义国家都是战争发动的罪人,因而德国是战争的挑起者,但绝不是唯一的战争祸首。)

第三,坚持妙用教材策略,有效滋润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是课程教学的主阵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把教科书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对于引言、“小字”、图画和数据等信息材料视而不见或者忽略不计。其实不然。本文认为:上述四个方面虽然篇幅不大、比例很小,却是无可或缺且不容忽视的“弹性教材”,往往能够发挥总览大局、补充拓展、启迪思维、凸显主题、澄清疑点、突破难点和消除盲点等作用,大有活化、滋润和促进之效,是我们妙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必要之处。如“美国独立战争”,其中“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难点。然而纵观教材,仅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结论性语言远远不能满足难点突破的需要。如何解决呢?我们只要抓住下面一段补充小字材料,从“统一市场”和“统一语言”等方面进行联系学习、前后贯通,那么民族形成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再如开辟新航路的先驱者葡萄牙和西班牙“成国于何时”在教材中是个盲点,然而,只要提醒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他们就会在欧洲主要国家形成时间方面构建起一条相对完整的知识链。由此可见,合理妙用教材意义作用重大。

第四,坚持活用教材策略,有效实现教学长远目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庐山外,识得真面目。”这对看似相对确是异曲同工的说法启示我们——要想切实发挥历史学科“启迪智慧”“沐浴灵符”的独特优势,必须坚持“活用教材、活学活用”的根本做法,切实培养学生在问题解析、灵活学用、有效预见和推陈出新等方面的智力型能力,同时还要对他们开展丰富多元的美育和德育等非智力教化活动,从中逐步取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综合实践效应。比如,通过对詹天佑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法”和“竖井凿进法”分别缩短居庸关与八达岭隧道开凿工期,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和“大马力机车相互推挽法”成功设计“人”字形线路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活性智力。再如,借助戚继光驱逐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血溅沙场、邓世昌与舰共亡、谭嗣同以身殉法以及无数革命先驱英勇事迹的教育,把爱国主义、和平思想等元素逐步植入到学生的血液与灵魂之中,有利于实现历史教学的长效目标。

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有效教学是历史课程活动的应有之义,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应尽职责,也是推动历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促进教学相长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作为一名有时代责任意识、有战略战术思想、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努力为之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

编辑/岳 凤

推荐访问:上位 落实 目标 课程 教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