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7 10:46:48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中国农村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环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的素质,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扎实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培育新型农民 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战略思想,指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几年来,勿容置疑,我们的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出现了赣州模式、承德现象等成功的例子,农村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也有部分地方只是建新房、粉刷墙、写标语、办橱窗、比美观,停留在作表面文章上。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发挥农村的主体力量——农民的作用,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结合起来,没有从培育新型农民方面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真正成为“十七大”指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我们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才能成功,新农村建设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1 新型农民的涵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我国十三亿人口中,有近九亿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要如何培育新型农民。要靠他们积极的、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来创建自己的美好家园。没有培育新型农民,而是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修新房、建新路上,那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的片面理解。那么,什么是新型农民呢?党的十七大报告里提到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三个标准,是很全面的概括。除此之外,笔者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补充。

一是要有新思想。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阶级——农民阶级,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可谓根深蒂固。一方面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影响还长期存在,其表现为小农经济思想、小富既安、不思进取。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农村也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老一辈农民。在这种新老体制的交替过程中,要改变农民的旧思想,使之渐渐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新型农民必须要有新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思想,要挣脱传统思想的禁锢,要能融入当今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知识,走向文明。

二是要有新的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改变亿万农民命运的千载难逢的机会。作为新型农民,更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要有把自己投身到这场伟大建设之中去的勇气和决心。而不是置之度外,作一个匆匆的看客。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民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他们以脱离土地而沾沾自喜。但“打工”热潮之后的冷思考,我们不能只成为“世界制造工厂”,不能永远处在利益的最末端。城市化、工业化给农民带来的只是微薄的工资。所以,农民只能从“农”字上下功夫,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新型农民,要能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上,立足农村农业,靠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命运。

三是要有新的行动。农村是广阔的天地,只有能有行动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大事业,各种事情,千头万绪。我国地域广阔,情况复杂,农业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这是一个实际情况。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一个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农村农民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村发展的机遇随之而来。此时,农村呼唤兢兢业业的实干家,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出汗出力。同时,要能结合当前实际,合理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总之,新型农民的特点要能体现“新”字,要和新农村建设相吻合。随着科学的进步,先进文化的发展,新型农民的内涵也将随之丰富。

2 培育新型农民的必要性

有二个事例我有着很深的印象:被上级机关授予“文明城镇”、“小康建设明星镇”称号的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赌博活动十分猖獗,并且直接在大街上公然赌博,还放着音响,劝人赌博,吸引了众多的农民参加。在北方有的农村,“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游闲”,农村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扒旧房、盖新房、拆平房、建楼房,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综合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其主体——人的作用,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所在,是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培育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前中国农村的落后,从根本上看是人的落后。近九亿的中国农民,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农村文盲率达10.7%,农民受教育程度不足7.7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9.19%,远远低于城市人口的水平。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个百分点。这种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

另一方面,农村也出现了“田少人多”的现象,出现了劳动力的相对剩余,进城打工成为部分农民致富的一条出路,形成了“打工经济”。分析这些农民工的组成成分,他们大多是青壮年农民,受过一定的教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尽管进城打工的收入高于种田收入,但和城里人相比却很低,且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质量差。可是,他们的外出,导致农村人才的大量外流,随便走入哪个村庄,迎接的是一张张布满皱纹和天真幼稚的脸,老人和小孩成为留守农村的主力军。他们自顾不暇,谈何发展农村的经济。其实,农村劳动力只是属于相对过剩,农村的农产品深加工,第三产业开发是大有文章可作的。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化,我们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

2.2 培育新型农民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现有2.4亿农户,近9亿农民。纵观建国以来的农村发展之路,没有新型农民,农村经济没能发展到一个高度。新中国成立之初,农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连续9年的大丰收,使“一穷二白”的农村经济“旧貌换新颜”。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大力推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广大农民的干劲像火山一样迸发,全国粮食6年大幅增产,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跃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金发展期。但是,现在看来,这些仅仅使大多数农民实现了“温饱”。农村经济的局面并不令人乐观。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农村发展迎来了历史的契机。时代呼唤新型农民,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提高农民素质,农民增收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提高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增强农民的市场判断力,参与发展的决策能力,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的表达能力和争取相对有利政策环境的能力。新型农民的诞生必将给农村带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创新,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2.3 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富足。因此,无论是解放初期的土地改革还是七十年代末期的“联产承包”,可以说都是劳动密集型农业。这些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据测算,“十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仅为35%,而农业发达国家达60%—8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所以说,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要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只有依靠培育新型农民。还有,新农村建设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一家一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怎样在粮食生产上实现机械化?如何使良种推广科技手段快速应用?如何掌握农产品的大体市场供应动态,保证无毒、无污染、高品质的产品供应,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等这些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只有从培育新型农民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4 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处于社会结构的转型期。从体制上看,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社会结构上看,社会主体趋向多元化,社会组织正在重组,农民分化趋势明显。农民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的分化最为突出,农民由原来区别不大的干部、一般农民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农村管理者、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农村知识分子等多个阶层。一些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理想观念淡薄,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没有了是非善恶标准。甚至一些地方还出现了黄、赌、毒、迷信、小偷小摸现象。针对以上情况,只有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观念。否则,他们将成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绊脚石。

3 如何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阶层,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和百余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里,农民始终遭受者最深重的剥削,被压迫在最底层。新中国成立,广大农民翻身解放,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历史的原因使中国农民形成了坚强、有韧劲、自强不息的性格,也使他们有着小富既安,容易满足的小农意识。特别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更趋复杂化。我们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其创造性和积极性。我们只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当代农村、农民的新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软硬件,来培育新型农民。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要扎实抓好农村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农村基础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教育平台。各级各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这几年来,国家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两免一补”解决了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免费义务教育将彻底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但是,农村学校的历史负债、师资较差还是束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除了国家的投入之外,还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注重义务教育的民间资本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民办教育占一定比例的农村教育格局。

同时,也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对农村学生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使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不仅要立足升学,更要立足实用。使学生“升学有望”、“致富有路”。保证一部分学生升高一级学校的同时,还要承担培训初级职业技能的任务。使不能升学的学生能成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3.2 要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

目前,我国农民中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1/8。新农村建设对培育新型农民提出了迫切要求。而直接对农民进行培训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法。一方面,要围绕现代农业的特点,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以现代适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加大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清洁技术、环保技术等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要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要求,围绕农民转岗就业,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

3.3 要创设良好的培训环境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培训的内容难以确定,人员难以集中,对农民的培训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创设良好的培训氛围,让农民乐学、愿学、自觉学,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是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训的对象特点,讲授他们最关心最想了解的内容;结合季节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是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了能富。这样的培训,不讲大话,不说空话,只讲实话,使农民对培训内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的了。

二是要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培训手段。要运用广播、电视、卫星网络、互联网的先进教学手段,让农民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信息,把握经济发展的脉搏,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同时要利用好村活动中心,加强宣传,使其成为传播科技知识的阵地。

3.4 要树立新型农民的榜样

俗话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有很多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是新型农民的代表。同时,党和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是倡导知识分子在新农村中开辟用武之地,开展创业活动,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知识专长。如:以“马铃薯博士”屈冬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走进新农村,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发挥出来,造福一方农民。

二是有重点的培训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农村青年,让他们留守家园,利用自己所学,在家乡创业。利用党团组织的模范带头作用,分步骤对党团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带领农民致富的能力。为广大农民树立好致富的标兵,从而带领其他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三是切实落实好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是新生事物,他们有着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情;有着良好的文化修养;有着较深的专业技能。他们将渐渐取代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代村官,用自己的热情、知识在广阔的农村新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带领农民走致富之路,使中国的“三农”实现质的变化。党和政府要给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支持与关怀,让他们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村官,成就一番事业。切忌作表面文章,流于形式。开始轰轰烈烈,结果一无所得。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政府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正确决策,是中国农村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我们只有抓住发展经济这个根本环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农民的各方面的素质,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把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扎实推向前进。

推荐访问:新农村 培育 农民 关键 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