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服务型政党的理论源起与发展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11 10:09:14

摘 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是党中央首次正式提出“服务型政党”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是对建党9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实践的理论升华。这一概念的提出有着清晰的理论脉络,揭示了从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再到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源起与发展历程。

关键词:服务型;政党;理论源起;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3-0183-03

提到服务型政党,我们会想到“十八大”,会想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本质的根源在哪里?是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和实践积累?又经过怎样的发展?又有哪些阶段性的突破?对于这些问题的探求正如追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样涉及理论的本质与根源,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厘清服务型政党的理论源起与发展对于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服务型政党理念源起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任何理论创新与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想,并且需要与其在本质上相一致,否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与背离。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同样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根源。

首先,服务型政党的提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是马克思在19世纪指导欧洲工人运动过程中诞生并逐步确立的,其包含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等内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这就确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无产阶级属性,并进一步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取向:“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1]。在这一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的运动就与以往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各类运动都有了本质的区别,无产阶级的运动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也就明确了共产党所有的实践都是为了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而服务,为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人的利益而服务的。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党观的诞生与确立并不仅仅从欧洲的工人运动实践中得来,它还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一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这里的“人”不是每一个个体的“人”,而是在历史范畴下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决定着社会变革的方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正是基于此点,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将共产党的阶级属性定位为无产阶级政党,将政党的价值取向定位为为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人的利益而服务。

二、服务型政党理念在列宁的建党理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及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中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做了创造性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列宁的建党理论体系着重强調了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与意义。

它包含了三个层次的内涵。其一,共产党要充分认识到“只靠共产党员的双手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幼稚的、十分幼稚的想法。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3]。虽然共产党以及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及人民群众的先锋和先进分子,但这并不能保证仅仅依靠共产党自身就可以完成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当共产党及共产党人能够正确表达人民群众的想法,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才能够率领群众建设国家,富裕人民,才能向着共产主义的目标不断迈进。其二,共产党的建设必须依靠人民,依靠群众。“只有以一定的阶级为依靠的政党才是强有力的政党,才能在形势发生各种各样的转变的时期安然无恙”[3]。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在执政与自身建设中所要依靠的就是工人阶级和广大的人民,只有充分依靠人民、相信群众,而不是脱离于群众,与群众割裂开来,将自身视作特殊的人,才能实现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其三,共产党的所有行动与实践要以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列宁强调各种“政策应当从千百万人着眼,而不是几个人着眼。只有从千百万人着眼,才会有实事求是的政策。”[4]。这里的千百万人不仅仅指工人阶级,“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5],这些优秀的力量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一切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阶层。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有的党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持一致,不搞特权与特殊化,在社会工作与实践中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

列宁的政党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明确了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依靠哪些群众、如何依靠群众和如何服务群众的问题。这是服务型政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基础上的丰富与发展。

三、服务型政党理论在毛泽东思想中完成了中国化的发展与完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入党的章程。

与马克思、列宁的建党理论相比,毛泽东思想在服务型政党的理论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其一,毛泽东思想完成了马列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中国化。站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君本位”为基础的“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与超越,从“民本位”的角度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科学论断。正如毛泽东在给陈伯达所写的信中说的那样:“关于孔子的道德论,应给以唯物论的观察,加以更多的批判,以便与国民党的道德观有原则的区别。”[6]他强调了孔子的“知仁勇”是主观的“知”、是为统治阶级和封建制度服务的仁和勇。无产阶级与共产党人在“知仁勇”的精神追求上要客观、要服务于人民。其二,毛泽东思想提出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人民”这一概念,拓宽了马克思、列宁建党理论中的服务对象。“人民”这一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应,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不仅涵盖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工人阶级、列宁所重视的工人和农民阶级,也包括了社会其他阶层,只要不是“敌人”,只要对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只要能够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就都是共产党服务的对象。其三,毛泽东思想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7]。这一论断明确地指出并回答了为什么人服务、怎样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以及为人民服务的标准等关键性问题。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最高行为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载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马克思、列宁政党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为新时期建设服务型政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服务型政党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走向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充分肯定和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论断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其一,邓小平将人民的利益摆在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论断,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统一性和物质利益的基础性,要求全党的所有活动都要以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衡量标准。其二,提出了在密切联系群众,一刻不脱离群众的基础上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一个革命的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8]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完善的监督能够保证服务的方向和服务的质量,使为人民服务更加彻底和纯粹。其三,强调了为人民服务需要注重对群众的教育與引导。邓小平说:“群众的意见一定不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但是,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9]为人民服务不是盲从,辩证地分析人民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才能找出正确的方向,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服务。领导、教育、引导人民与为人民服务是统一的,最终目标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前进的方向,促进人民群众自己动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人民幸福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显然,邓小平为人民服务的理论更加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情况,为建设服务型政党的理论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的各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系。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提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10],突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核心。这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新的时代内涵。胡锦涛同志上任伊始便告诫全党务必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对建设服务型政党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1]不难看出,这其中包含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根本宗旨、评价标准、服务型政党的主客体以及实现的途径。可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已经从一个宗旨、一个理念转变为政党建设的一种模式,并且形成了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这样的综合的体系,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双成熟。

至此,建设服务型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和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从马克思的政党观到列宁的建党理论、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当然,就服务型政党理论与实践来说,进一步地深化与完善到最终的完全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在共产党执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好理论升华,在厘清服务型政党理论源起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宗旨意识,共同努力、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6]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邓小平文选: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1-07-01.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推荐访问:政党 服务型 理论 发展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