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课标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技术教学的困境与路径优化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01 17:40:04

摘 要: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关于运动技术教学亦出现一些分歧,尤其是当今对“运动技术强化还是弱化”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对运动技术教学在体育课程中运动技术被冷落的原因进行归纳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技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运动技术教学困境的路径优化的方案,即贯彻并坚持“以运动技术”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线、运动技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期为基础教育提供参考,提高运动技术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7)06-0067-03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ing of sports and health courses, there is a continues arguments on the teaching of sports skills today, especially in "sports skills should be enhanced or reduced".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sports skills have being neglected in the sports curriculum, and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hat the sports skills teaching should follow, and the route optimization for the sports skills teaching dilemma. Insists on the main line of "sports skills", the selectivity of sports skills learning content,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ports skills teaching mode,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basic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ports skills teaching.

Key words:sports and health curriculum; athletic skills; sports skills; teaching strategies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体育教学改革也如火如荼。以往的学校体育教材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教学内容,以“竞技运动技术”为教学手段,导致学校体育的作用被质疑,其所处的地位更是尴尬。新课改以来,关于“运动技术”强化还是弱化的教学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虽然“运动技术学习”的思想业已成为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但就如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1 运动技术的概念

在1995年版的《体育概论》中将运动技术的定义理解为: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身体机能,有效完成动作的基本方法。由于个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机能和素质等方面,最终导致不同个体在完成统一动作时表现出某些技术细节的不同,加之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因此对运动技术的评价应是相对性的而不是绝对性的。迪特里希·哈雷对运动技术的理解:运动技术是按照运动项目的技术所规定的具体要求,按顺序执行的一系列体系[1],该体系的目标是在相互作用下合理组织或消除内部的和对运动员有影响的外部力量,以达到促使运动员发挥更好的效力以获得良好运动成绩的目的。

从上述对运动技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前者对概念的描述并不与现今的新课程标准相悖,反而学生对运动技术的了解与掌握能更好有效地促进人的体质健康的发展.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2];而后者对运动技术概念的描述更多追求的是外在的运动成绩和高难度的技术,偏向于竞技体育。以上两种观点说明了运动技术首先应该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人们从事运动项目所必须掌握的基础,但针对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对要求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涉及教授运动技术时,首先要明确教授对象的目的和需求,但在我们的体育教学中,如果以竞技体育的角度来进行教学不但没有与新课标达成共识,反而会让学校体育教学失去其存在的本真价值。

2 “运动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地位的转变

传统学校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成为体育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唯一目标,导致体育课程的竞技化,使学校体育教学在“竞技模式化”下发展,在此模式下,运动技术成为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3]。但是在这种体育课程下模式中学习,健康却成为体育的基础而不是体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体质状况、情感和心理体验以及道德意志的培养都不是体育课程的目标。然而,恰恰这些方面,却有着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在此阶段,体育课程过度地强化了“运动技术”。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却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表现在耐力、力量和柔韧等方面,近视和肥胖的现象更是日益严重化,健康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新一代青少年的成长。青少年是国家振兴发展的新鲜血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而体育课程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国家开始重视体育课程的改革,最终健康理所当然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多年来,一些学校一直高举着“健康第一,增强体质”的旗帜,开展了所谓的以学生为主体,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体育与教学,弱化了运动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运动技术在没有过渡的情况下,就直接被体育教学所“冷落”。

3 运动技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标的改革,將之前只注重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转变为如今体育与教育相结合发展的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但并没有要弱化运动技术教学[4]。运动技术教学是体育课程目标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或者说运动技术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运动技术的体育课程,如同失去灵魂的肉体,没有了依托,从而失去体育课程的本质特征。然而,我们在运动技术教学中应本着怎样的原则去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

3.1 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为出发点

从健康角度出发,之前很多人在说,我身体健康,我心理健康,所以我是健康的。现在想想,单独的体质健康或心理健康,就能说我们是健康的吗?大量的调查大数据显示:全国有58.18%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引起亚健康状态因素为吸烟72.80%、作息无规律70.09%、饮食不节60.81%、酗酒58.59%、缺乏运动55.00%。你还有勇气说自己是健康的吗[5]?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己心理健康或身体健康是指相对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不存在没有痛苦、烦恼或疾病的情况。

罗文清老师提出过比较周全的方案,认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体育运动技术是体育课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正确的理解是从增强体质出发,把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术的教学结合起来[6]。而笔者却有不同见解:认为提高身心健康才是体育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运动技术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是改善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兴趣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是其不断超越和勇于拼搏、奋发图强的精神。因此,在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运动技术的尺度进行教学,来满足学生身心的需求。

3.2 运动技术教学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新课标的改革中,更是着重强调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当然在体育课堂上, 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传统体育与教学中,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传授运动技术为主,在老师引领教学下,将完整的动作先分解,再连贯,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并不断重复,原本是充满生机的体育课堂却转变为枯燥乏味的运动技术学习,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提不起兴趣,运动技术还是不能掌握。当然如今有些地方的体育教学还是沿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一味注重运动技术的教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新时期的初中体育教师, 要对传统教学进行改变,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通过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在实际运动中掌握运动技术要领, 才能够让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用当中[7]。例如, 在学习篮球运球动作时, 为了让学生掌握运球的技术要领, 应该改变以往“讲解、 示范、 学生模仿、 纠正错误” 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模式,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基本动作技术要领的探究过程当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对运球的技术要领理解、思考和摸索、学习,在团体的氛围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运动技术,还在再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完成了教学的任务,还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

3.3 运动技术要顺应“终身体育”时代的潮流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作为一种完整的、现代体育思想,不仅仅是因为人体自身发展的需求,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都有了较高的追求,让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为愉快的享受和放松。但是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生活压力大,工作无规律,尤其是心理“疾病”成为当今社会普遍人存在的问题。而体育活动作为娱乐身心、放松精神压力、提高体质状况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在体育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正是培养体育兴趣、养成良好体育锻炼锻炼习惯、学习运动技术的能力较快、发展运动技能的最佳时期。而树立终身体育这一长远的目标,学校体育这一衔接杠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运动技术作为体育学习的基础,只有当运动技术熟练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能称之为运动技能,而终身体育习惯是在具备了自动化的运动技能基础上,因此运动技术教育要顺应“终身体育”的大潮。新课改之后,终身体育思想成为学校体育日后发展的指导思想,如果在学校体育课程中没有运动技术的学习,学生运动兴趣缺失,终身体育就成了“行动口号”。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要与社会实际情况相适应相匹配,运动技术的教学要与大众体育的全民健身锻炼接轨。

4 运动技术教学困境的路径优化

4.1 贯彻并坚持“以运动技术”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线

多年以来,人们对于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安排批判与反对的呼声不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将“健康第一”的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逐渐摒弃了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学习,转而追求“游戏式、放羊式”的教学模式。对于这种变化,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与理性的思维,不要盲目跟风。众所周知,“运动技术、运动技能”是构建体育的核心,也是学校体育得以长久发展的依靠与依据[8]。国内早就有专家人士告诫:“运动技术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载体,如果没有运动技术这一载体,对于健康新概念中的健康三维观来讲等同于空话。”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缺乏运动技术的基础构建,既轻视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知识的价值,也自毁了学校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9]。

如今我们将体育课程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但无论名称怎么变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学科的价值,其最终价值都是针对学生的健康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仍要贯彻与坚持“运动技术为主线”的课程安排思路,将体育与健康理念更好地整合,从而实现运动改善体质、运动促进健康的目的。

4.2 运动技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在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也尊重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由于遗传素质、物质基础以及后天的锻炼习惯等不同,他们在运动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会有一定的差异[10]。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等不同,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动机等方面各不相同。虽然基础教育更多强调的是全面发展,掌握多种运動技术的学习和运动技能的培养,但是从长远利益来看,终身体育的培养更是以兴趣为出发点,追求精细而不是广度。因此,在学校体育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得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要求上,能选择性地在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上有所突破和发展。而所谓的学习内容的选择性,统一认识,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自主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这也是教师引领学生主动进入体育课堂的最直接手段。

4.3 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依据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选择行之有效的运动技术教学模式,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空间,有效地设计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展现运动技术教学的多元化与多维化。在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中,要杜绝单纯地传授运动技术,而忽视心理和情感的需求;阻断运动技术教学越教越细、内容越教越杂现象的出现。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充满生气,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正如当前很流行的一句话“运动使我快乐” ,这既是一个口号,也是我们每个人的希冀.

5 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技术教学要以“终身体育”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体育的发展受经济制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学校体育的发展要与国情相适应,运动技术环节要与全民健身锻炼接轨。在面对“强化运动技术”还是“弱化运动技术”的问题时,如何理性地去深思和推敲,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笔者对当前运动技术地位转变、运动技术受冷落的原因、运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运动技术教学困境的路径优化的归纳和分析,社会上对运动技术强化还是弱化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应理性地看待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发展,加强新课标理念下对运动技术的正确理解。

参考文献:

[1]王雄锋,杨国庆,陈世雄. 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65-66.

[2]刘风雨,鲍计国. 对当前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价值的再审视[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1):35-37.

[3]张洪潭. 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J]. 体育与科学,2008(2):81-86.

[4]曹远红. 体育课程运动技能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5]何劲鹏,等.体育基本理论[M].长春:东北大学出版社,2014:9.

[6]黄秋香. 体育新课程“淡化运动技术”的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212-213.

[7]胡余兆. 淺析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135-137.

[8]张磊,孙有平. 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化进程中需明晰的几个问题——基于综合课程的理解[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4):345-349.

[9]黄平波,安国彦,刘龙.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2+94.

[10]张河水. 201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运动技能教学策略探讨[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4):509-512.

推荐访问:新课标 路径 困境 优化 课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