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实践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09 10:10:29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历经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依据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和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寻求和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道路,由此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强大的生命力。它包括四层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般原理、一般原则,作为一种方法论,作为一种行动指南,是用来解决问题的;二是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扎根、开花、结果,就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三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中国当代实践发展的要求相结合;四是马克思主义要破解中国问题。

自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来,在中国化的道路上实现了两次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及历史经验

早在建党初期,党的领导人如李大钊、恽代英、毛泽东等就注意到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问题。但由于思想认识不充分,理论准备不足,加之对中国国情尚未来得及深入调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与教条主义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本本主义”的危害和表现进行了系统地批判。在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校》一文中再次指出:教条主义者。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的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及对当代的启示

1949年,党领导全国人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接下来的任务是要把一个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并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之间的关系

十七大以后,关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热门问题之一。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既实现了第一次飞跃的继承和发展,又实现了对第一次飞跃的突破与创新。在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的报告中,都用“继承和发展”来表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所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可续发展观)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

1.在思想路线上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前后相继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是一以贯之的科学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一科学思想体系的灵魂就是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在两次飞跃中所针对的问题有所不同,体现了第二次飞跃对第一次飞跃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针对的是党内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本本的教条主义。而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要是为了纠正党内本本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化理解。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放思想”的要求,要求全党认真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江泽民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在实践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将自己的理论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其含义就是说实践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生动活泼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都是通过不断总结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并把这些经验马克思主义化而得来。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不可能实现。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两次中国化共同的基础,或者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都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既是连续的,也是发展的。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一方面,全党要继续毛泽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新的实践。在第一飞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主要从事的是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主要吸取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的实践经验;而第二次飞跃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吸取的虽然也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但主要是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主要的理论形态是建设的理论。

3.在思想理论上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啊,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有一些最具有创造性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思想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等。这些重要的创新观点和方针政策,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的闪光思想和杰出贡献。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推动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的原因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指导着社会主义实践沿着正确方向探索、前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成果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所取得的全部伟大成果的高度概括,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总结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宝贵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并与之结合。理论一旦与客观现实结合起来,就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形态,实践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充分表现,它表明马克思主义来自实践,始终以实践为存在发展的基础,是具体的、现实的、实践的。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在于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精神,个性在于它适应客观现实条件。因此,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又是多样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这一点,已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所证实,也必然为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所证实。只要紧扣时代脉搏,坚持实践结合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思想旗帜,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现代化建设就一定无往而不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吕贵,袁秉达.新中国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冷溶.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7]鲁振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读史中若干问题考察[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1).

推荐访问:中国化 根基 马克思主义 推进 实践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