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以文明史观指导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1:35

摘 要:文明史观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理论依据。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强调通史复习,以文明史观为引领,整合教材,梳理主干知识,还要以新的角度对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并精选史料以强化文明史观的运用,进而提升高三复习的深度、厚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明史观;历史教学;高三第二轮复习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新史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注意从多元角度解读历史,引导学生运用新史观正确地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拓宽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扩展历史试题的解题思路。本文试图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思考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的思路。

一、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杨宁一教授认为文明史观主要包括了“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从长时段考察历史;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等观点,显然杨教授所说的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根据杨教授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人类文明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种文明组成整个人类文明,各种文明相互交织、渗透、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二、如何运用文明史观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部分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不同专题编写的。这种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固然体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但大跨度的专题知识既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人为地打乱了历史知识的时空顺序,割裂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并不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多采用通史+小专题的复习模式,即突破高三第一轮模块专题复习的模式,通过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整合必修模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明,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进而总结各阶段的历史特征。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笔者认为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可以将文明史观作为引领复习的主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依据文明史观整合教材,梳理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变进程的知识。复习时要把主干知识放到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和世界整体发展中来进行认识与整合,它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如,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则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冲突的历史;中国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对社会主义新的文明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以及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工业文明;世界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世界其他文明形成了强烈冲击,推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世界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不断碰撞、发展、共生的历史。

在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中,我们可以从文明差异、文明冲突和文明融合与创新三个角度对考试说明和主干知识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体现时序特点的文明史观知识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考试说明,应对高考具有积极作用。

附:文明史观知识体系框架

古代史:中外文明的形成与交流——文明差异与交流

(1)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制度文明:商周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物质文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外来物种、生产技术的交流)、精神文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演变;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外传);

(2)古代欧洲文明起源:政治文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古罗马法律制度演变)、物质文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国近代史: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冲击与中国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和探索

(1)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冲击

①文明冲突: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经济(近代列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②文明交流:思想文化(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进化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科学技术的传播。

(2)中国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和探索——文明融合与创新

①政治文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活动、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

②物质文明:自然经济瓦解;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③精神文明:从鄙夷到制夷;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史:现代中国文明的探索——文明融合与创新

(1)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

(2)物质文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

(3)精神文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世界近代史:工业文明的形成、扩展——文明的创新

(1)政治文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物质文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3)精神文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近代科学成就及文学艺术。

世界现代史:多元文明的碰撞与共生——文明差异与交流

(1)政治文明: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物质文明:多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及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3)精神文明:现代科技成就及文学艺术。

2.以新的角度对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

在复习重要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从文明史观出发,转换角度,拓展学生的思路,以下仅举几例用于说明文明史观的运用。

说到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历史,在传统史学研究中往往表述为中国古代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时期,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不仅仍处于农业文明的新高峰,而且还产生了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如,在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产生了较为进步的民主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孕育近代因素的社会转型时期,反映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的时代特征。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看到文明的独特性,还将明清历史纳入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范畴进行宏观思考,进一步意识到人类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分。

传统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五次战争”“三次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其核心就是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遭受侵略的血泪史也是人民奋起反抗的抗争史。文明史观则认为各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有暴力冲突,可以说近代列强的侵华历史直接体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世界历史范围看,列强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处在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了古老的农业文明的中国,虽然伴随着殖民主义带来的屈辱和压迫,侵犯了中国诸多主权,带给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灾难,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但它在客观上它逐渐瓦解了中国落后的小农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也逐渐向中国渗透,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中国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全面冲击中逐渐走向文明,促进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这样思考可使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史的认识在文明史观的范畴中更客观、更深刻。

3.精选史料,强化文明史观的运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都以文明史观为核心或命题着眼点,兼顾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思路进行试题的命制编排,这就更多地要求学生能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从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作为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其中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巩固练习是课堂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有效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日常练习中让学生选做一些提供新情境新问题、体现文明史观的材料题,通过史料教学,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明史观分析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迁移知识、论从史出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总之,以文明史观引领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可以使学生以新的视角和观念统领整合知识,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的深度与理论的高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2]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与改革[J].天津历史教学,2005(4).

[3]刘宗绪.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2.

[4]袁兆桐,田家伟.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J].历史教学,2009(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推荐访问:明史 第二轮 复习 以文 指导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