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引导学生比较学习 轻松提高历史课堂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4 10:12:34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比较的学习有时比直观的传授还有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巧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是轻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1.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学习——轻松抓住历史知识线索

横向比较学习,是学生将横向相关的历史知识放一块比较,抓住历史知识线索,达到学习效果。这不仅包括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即使同一时期情形不相同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之间,学生都可以进行比较,这样能进一步认识相关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从而抓住这些历史线索,轻松而有效地学好历史。

如17~18世纪,英国、法国、美国等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这是共性。但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起因不同,过程有异,结果也就有不同之处: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统治,法国建立了法兰西共和国,美国则获得独立。这是它们的个性特征。这样比较,既能体现同一事件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发展差异,又集中体现了同一阶段历史事件下的不同情形,学生能轻松记忆,达到良好效果。

2.引导学生纵向比较学习——轻松把握历史知识特点

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应找出历史事件、现象等的比较项,使之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轻松有效地学好历史知识。如比较中国历史上两次抗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年抗日战争,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发生在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的旧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穷国弱兵弱;八年抗日战争则处在封建社会被推翻、国民党和共产党先后成立时期,全国人民一致抗敌、众志成城。

领导阶级:中日甲午战争由代表封建贵族势力的清王朝统治者组织;八年抗日战争有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国统一战线。

指导思想:中日甲午战争时清王朝只求苟安,维护其封建统治,消极抗敌;八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张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南西北,共同抗日,一致对外,赶走日本侵略者。

特点:中日甲午战争是清王朝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抗日战争;八年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求解放的抗日战争。

意义: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失去了东亚大国的地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根本转折,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经验教训:两次抗日战争的不同结果告诉我们,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解救和振兴中国,全国各族人民空前团结是我国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基本保证。

这样比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两次抗日战争的各自特点,有助于学生轻松地加深对相关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知识轻重的角度比较学习——轻松突破历史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历史要多方位、多层次且轻重有致,才能真正高效。如比较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主要对比项就应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重中之重应是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学生一经比较就会发现:两种思想根本上都属于地主阶级思想,因为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两种思想也存在不同之处:林则徐和魏源都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外国长处来抵御外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却是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来发展近代企业,繁荣国家经济,增强军力等。这样比较,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弄明白: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时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比林则徐、魏源又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知识重点,就能让学生轻松地分清主次,透过历史现象掌握知识本质,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4.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历史事件的时代特点——轻松提高历史课堂效率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学习时,教师可以重点突出历史背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比较,让学生从时代特点和角度去比较和理解相关的事件、现象和人物,这样比较,学习效果有时会更好。

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切教学过程都存在比较,孩子是在比较中长大的。”确实,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基点,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运用比较法进行历史教与学,引导学生比较,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同时,让他们轻松扎实而又透彻地掌握知识,就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引导学生 课堂 轻松 提高 学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