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对高中体育与健康选修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反思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02 10:20:09

一、校本高中体育选修模式的理论构建

1.“三修”模式的理论构建

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性质任务建立的,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是具有典型性的简约方式表达的,适用于一定环境并指向个性化的课程范式。体育课程模式是在某种课程理念统领下具有一定体育课程结构和育人功能并适用于某种特定体育教学环境的课程范式。一个完整的体育课程模式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课程模式的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支持环境。我们依据新课程理念初步设计一种高中体育课程“普修”+“模块选修”+“项目选修”模式,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

2.“三修”课程模式的特点

“三修”模式是由具有彼此关联、相互递进的三个阶段的完整课程体系。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课程结构的有序性。从普修到模块选修再到项目选修体现了课程开放的有序性,在这种有序的课程设计中既较好地保证了学生选准个人体育兴趣方向,同时又是体育能力、专项技能与锻炼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这种课程结构的有序性与学生身心发展与技能习得的有序性实现了同步。

第二,课程内容的选择性。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在精选普修内容的基础上。按学生志向和兴趣选择课程模块方向,再进行一至两次机会的项目选择学习,实现了从面至线再到点的选择性体育学习过程,选择性课程内容占全部课程的六分之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空间。

第三,课程目标的聚焦性。从全面多样的综合课程到项目为核心的选修课程,主题与主题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环环相扣,前阶段的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内容的铺垫,后阶段的内容是前面的自然延伸,学年内容间层层递进,内容的递进保证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日趋集中、技术技能和习惯的加速形成。课程结构除在横向上均衡协调外。在纵向上形成了紧密相连的“课程链”,使主题间、单元间隐含着明晰的逻辑主线,凸显了课程内容的递进性与目标的内敛性。

二、“三修”模式的实施效果分析

1.实施选修课程的主要优势及分析

1)较好地保护了学生体育兴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三修”模式节省了学习复杂繁多的项目技术和技能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项目的时间,多快好省地让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保证和延长了学生体验快乐的总时间量,较好地解决了什么都学什么都学不好的弊端。两三年下来,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就会得到加强,通过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能力和良好的情绪体验可以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与锻炼习惯的养成。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提高。无论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与频度大大增加。学生爱好特长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校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的建设。

2)较充分地开发与利用了教师资源。让教师救有专长,教有特色。选修课程的实施保证了体育教师在自己熟悉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上强化提高专业水平,改变过去在知识面上的横向发展为纵深精细化探究,为学生提供鲜活的、专业性更强的课程信息,满足全体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同时,在学生群体共性特征更明显的条件下,在一两个项目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摸索,有利于教师专长的提升,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3)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实施,构建多样的校本课程体系。选修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课程内容的确定,课程结构的编排组合和课程评价体系的制定等都在体育教师的参与中实现,这种课程更能贴近学校实际,更能在教学实践中改进与优化,并形成校本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从而克服“千校一面”大一统的“一纲一本”的国家课程模式。

2.选修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1)师资和场地器材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需要,学生真正的选择权利遭遇“落空”,真正的选修课程成了“空中楼阁”。开展选修课程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学生喜爱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项目因师资和场地条件不足而无法实施,常见的办法便是劝说学生改选其它项目,有的要经过“二选”或是“三选”,这种折腾让很多学生对选修课程“敬而远之”。新课标从理论上提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个性化的成长”的理念是一种美好设想,但要在每一所学校具体实现确实有较大的困难,师资和场地器材因素便是制约体育选修课程实施的瓶颈。我们不能忽视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要指望能得到彻底改观,另外,学生体育兴趣具有多样、多变和多层次的特点。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除了增加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外。更重要的是科学设计与实施选修课程,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选修课程的指导工作,正确处理好学生体育兴趣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矛盾,克服盲目、随意的选择“假兴趣”或“临时兴趣”的简单行为,在学生选项定向之前要培养学生全面、多样的体育兴趣,让学生选准自身发展必须又最适宜的体育兴趣点,按照青少年体育兴趣发展规律科学有序地引导形成学生的个人体育兴趣。另一方面,要精心编制课程体系,通过合理的课程结构保障教师资源和教学条件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努力寻求教学系统的优化,保障课程的有序展开。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螺旋式递进上升,要避免师生直奔竞技体育项目的简单机械式行为。

2)受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惯性的制约,从教育行政部门到每所学校的校长乃至年级班组,总在进入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层面时就大打折扣甚至是彻底为文化应试让路。选修制度的实施与其说是课程模式的变更,还不如说是学校文化的重建,实施选修势必冲击传统管理模式,除带来管理上的复杂性外,还会增加师资人力和物质及费用的投入,这一切必须有强大的政策措施保障才能保证具体实现。三年的选修教学实践体会是:第一,体育选修教学班级人数必须控制在40人以下,学生人数过多势必让选修课质量“打折”。第二,实施选修课程的最佳时机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在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现实背景下,文化升学指标是每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硬指标”,班集体建设所形成的“班风、学风”对文化学习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体育在内的多门课程从高一便开始走班教学,势必带来教学管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班集体意识形成,而且,在高一第一学期要进行军训、秋季田径运动会和新广播操的教学比赛等以班级为单位的教育活动。第三。选修课程制度催生了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组,强化了教研组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职能。打破班级壁垒实行年级授课制度,由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加重,这更有利于任课教师管教管导,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第四,室外的实践课程只能年级内按3~5个班为单位组班编排进行,而健康教育理论专题课则可以打破年级进行,集中安排在雨雪天气的体育课。提前准备的高质量音像文件可以满足学生多样的、多层次体育需求,同时。有效避免被年级统一的月考、开会或是补课所挤占。

3)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避免体育课走入“穿新鞋,走老路”的“放羊式”教学的怪圈。在任何一样改革中我们既要承担较大的风险,更要全体成员奉献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普通高中学分制管理尚未建立的条件下,学生体育成绩应该理直气壮地进入高考评价体系,这既是对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引导,也是对体育教师职业成就感的激励。在教师教学评价杠杆的作用下,让学生按模块和专项选修后,在学生体育兴趣趋同的情况下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更大,课程目标分层设计,分层实施评价,体育课堂低效的现状就会得到明显改观,否则,只能停留在按学生兴趣选修的一般层面上,仍然摆脱不了体育课堂教师“零指导”的局面。

4)体育选修课程和体育选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把体育选项看作体育选修课程实际上是对概念的窄化。课程可以看作学科或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一种教育人的计划或学习计划,也有人认为课程是获得经验的计划,而选项只是选择某一个项目的习得过程。体育选项强化了项目本身的竞技性特征,淡化了育人的属性,因此,体育选项教学将会造成教学内容的单一锻炼效果的失衡,课程内涵的窄化就会导致目标的偏失。高中体育选修课程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基础性,保证学生扎实的体育基础,然后再通过模块课程逐步过渡到项目课程。这种有序的课程开放方式是保证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推荐访问:选修 反思 课程设计 高中 实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