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树立党的群众工作新理念,提升执政党公信力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23 16:20:05

〔摘要〕执政党公信力是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执政党公信力内在地包含着执政动机和执政资源两个要素。执政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必须深刻认识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考验,与时俱进地转变群众工作理念,树立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职观、民生观、民主观、服务观、法治观,保持和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度和公信力。

〔关键词〕群众工作;工作理念;执政党;公信力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1-0041-05

政党、民众和公共权力三根柱子共同支撑起了政党政治大厦。政党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首先是一种政治组织,是民众委托它掌控国家公共权力的组织。同时,政党还是一种社会组织,是民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方式。政党既是政治的,也是社会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的政治理想,必须处理好党与国家政权、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执政党公信力是政党巩固和扩大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和实现执政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执政合法性的重要基础。

一、执政党公信力与党的群众工作

执政党公信力内在地包含着执政动机和执政资源两个要素。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缺少动机,资源就失去了吸引力;缺少资源,动机就失去了价值。执政动机鲜明地体现在政党的政治纲领之中。政治纲领表达了政党的奋斗目标和行动准则,反映了政党的性质和宗旨,能够扩大和加强执政党在广大民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执政资源主要是指支持、拥护执政党的民众,它是执政党实现其价值目标的主要载体,“因为归根结底,政党的影响力取决于政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取决于公众对政党及其行为的认同”〔1〕。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而不是一劳永逸的。执政党公信力,首先表现为一种关系,即执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一对多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执政党要对民众做出承诺并努力履行其承诺,而民众则就其政治诚信予以评判,评判的过程和结果就直接反应执政党公信力的情况。没有公信力的政党不可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拥护;一个逐步丧失公信力的执政党最终会在民众的冷漠和反抗中丧失政权。

党的群众工作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早在革命时期,党就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群众工作理论。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权力和利益的双重诱惑,党群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群众工作也日益复杂。传统的群众工作经验和对工作作风、工作方式层面上的反思和检讨不能应对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不足以解决党群矛盾、干群矛盾,也不足以从根本上通过党的群众工作优势提升执政党公信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整合必须与时俱进地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升执政党的公信力。

二、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考验

目前,我国的改革事业进入深水区,我们已处在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利益矛盾错综复杂,一些深层次问题凸显,而这些深层次问题最终集合到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问题上,这使我们党面临新的考验:

(一)长期执政的考验

从我们党自身来说,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长期执政的考验。长期执政的考验,主要是指一个政党长期执政后,能否克服精神懈怠、忧患意识淡化、执政活力不足的问题,其核心就是能否长期执政下去的问题。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我们党经过漫长的革命斗争,付出了无数的牺牲,才成为在全国执政的党。党由一个革命的党转变成执政的党,执政后对我们党最严峻的考验就是权力的诱惑。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腐蚀党的肌体。长期执政,容易形成官僚主义、文牍主义、等级主义;长期执政,民众要求高,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长期执政,容易陷入事务主义,导致党政不分,难以做到党要管党。中国古代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王朝更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历代王朝都没有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有段关于“周期率”的对话就涉及长期执政的重要问题。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以及世界其他一些执政多年的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事实已经表明: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苏共丧失执政地位,从本质上讲,并不是苏联人民抛弃了苏联共产党,而恰恰相反,是掌控国家公共权力的苏共与苏联人民的利益诉求渐行渐远,由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党,蜕变为吸附人民群众利益的寄生虫,最终失去了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逐步失去了执政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我们党成立已经90年,执政已经60多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为此自我满足,固步自封,他们不愿意也不能从长期执政的战略高度来考察我们党面临的困境,意识不到“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2〕 因此,我们说执政的考验实际上就是权力的考验,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的危险。权力为谁用,怎么用法,它关系到一个政党的根基,关系到能不能让老百姓支持你。

(二)社会群体分化的考验

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人,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加之,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引发出一系列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工农商学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复杂矛盾。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冲击着党的执政基础;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选择多样;就业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促进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物质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群众自主性增强,对党的依赖减弱。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新情况,在给我们密切党群关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干群矛盾升级的考验

从党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来看,现阶段我们还面临着干群矛盾升级的考验。干群矛盾自古有之,但是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我们的干群矛盾日益凸显化、尖锐化。目前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多发态势,干群矛盾面临升级的考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干群矛盾说到底是一种利益矛盾,党的干部,尤其是党的基层干部,在实施人民和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的过程中总是难以抵御权力和各种利益的诱惑,往往利用职位之便、权力之便,为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群体谋私利,通过“贪污腐败”、“侵吞国有、集体资产”、“权钱交易”等不合法不合理的方式,使公共财富大量流失,导致普通民众被剥夺感与日俱增。比如,在涉及利益与资源的分配问题上,部分党员干部滥用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社会资源,成为改革中的受益者、既得利益者。在他们进行权力寻租、谋取私利而大敛财富和资源以后,不可避免地会排斥其他的群体和阶层对他们的既得利益进行分享或者占有。而在社会利益总量相对确定的前提下,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自然地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部分官员干部利益的获得是以社会其他群体成为改革代价的承担者和利益的受损者为基础的,使得一些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日益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这种利益分配的失衡使得人民大众充满疑惑、焦虑和不安全感,进而发展到不满甚至是敌对,严重影响到党群关系的和谐。因此,党的一些干部以“人民公仆”之名,行与民争利之实,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直接影响了执政党的公信力。

第二,党的干部的消极腐败问题有增无减。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群众对自己不担任公职,不一定感觉懊恼”,“但一听到公职人员正在侵蚀公款,他们就深恶痛绝”。〔3〕 损害党群关系主要是党风不正和腐败现象。党的干部消极腐败问题是最影响党的公信力的因素之一,在现阶段消极腐败现象处于易发、多发的阶段。“窝案”、“串案”增多,高官化、“小官大贪”趋向明显,而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动辄上千万,甚至过亿。应当看到,腐败就是公权的异化。消极腐败直接违背了党章,严重背离了党的根本宗旨,它像恶性肿瘤一样腐蚀党的肌体,败坏党的形象,直接降低党的公信力。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执政党的最大敌人是执政者自身的腐败。我们党是任何敌人都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绝不能让自己毁掉自己。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便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4〕

第三,党的干部官德下滑,与“人民公仆”的形象相去甚远。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重大逆变,他们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转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近年来,官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放雷言”、“养情妇”、“爆艳照”、“信风水”等违法乱纪的事件层出不穷,从政治伦理角度反应出当今领导干部“官德”已经滑落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德薄而位尊者也不在少数,不少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淡薄、政治素养低下,他们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关心群众疾苦,贪图享受,追求奢华,成为群众眼中的“官老爷”,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唯领导马首是瞻。在实践中表现出对上级领导毕恭毕敬,而对人民群众简单粗暴,与党所宣称的“人民公仆”形象相去甚远,这必然引发人民群众的反感和不满,筑起难以弥补的情感鸿沟,这也成为干群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和执政党公信力下降的直接原因。

(四)新媒体崛起的考验

从党群关系的外部环境来说,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的迅速崛起对执政党巩固和提升公信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手机也从通讯工具演进为第五大新型媒体。新型媒体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在突破传统话语权壁垒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党的执政环境。它使党的执政环境更加开放,一方面,降低了执政成本,提高了执政效率;另一方面,对执政党形成严峻考验。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多元化突显,网络社区、公民论坛、QQ群、微博等这些具有社群化特征的新媒体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尤其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兜售其“民主”观念、价值取向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给我们党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出了难题。与此同时,社会各阶层之间互信不足、公权力与民众之间良性互动不足,以及社会对话协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给我们执政党带来了新的挑战。另外,新媒体对很大一部分党的领导干部来讲是个烫手山芋,尤其是网络使得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因一支天价烟、一块名牌表就可能被人肉搜索,甚至撂倒官位。新媒体的发展在增加大众的知情权,增强信息的透明度的同时,也使党的消极腐败现象大量地被揭露出来,这毫无疑问有损党的形象,给执政党公信力造成潜在的压力。因此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探索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执政方式,是摆在党面前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

三、树立党的群众工作新理念,提升执政党公信力

党的群众工作理念是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理性认识,它是用以指导群众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群众工作的核心和灵魂,它统领群众工作的全过程。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包括价值目标和基本工作方式等层面。新形势下,面对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的新考验,我们需要树立党的群众工作新理念,力求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到位,以提升执政党公信力。

第一,树立群众工作的“本职观”。群众工作是蕴含在整个政治体系运作之中的子系统,是政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在整个政治体系运转中的必然体现。我们的党群关系与西方国家的党群关系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党根植于群众的土壤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群众之外;我们的群众工作是价值目标而不是政治工具。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不是恻隐之心,而是政治责任;不是策略安排,而是价值取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要求。”因此,我们在群众工作中不能人为地把党和群众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不能以一种“恩赐”思维来处理党群关系。

第二,树立群众工作的“民生观”。群众工作看似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其实集中到一点就是给予群众实实在在的利益,就是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毛泽东在谈到群众工作时曾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力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5〕老百姓是最现实、最客观、最公正的。他们不讲求高楼大厦有多高有多少,不在乎广场有多大有多美,而关注幼儿园入学难、入学贵问题,关注房价、物价问题,关注医疗改革等等。因此,群众工作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而非那些“形象工程”。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为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水平创造良好条件,这是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公信力的治本之策。

第三,树立群众工作的“民主观”。民主的精神实质是平等。民主理念应用在群众工作中就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权意义上是平等的,他们平等地享有权利,也平等地履行义务,而不是党员干部享有“管制”群众的特权。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人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仅仅听命于各级组织和领导人的安排和布置。“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照群众的需要和自愿……这里是两条原则:一条是群众的实际上的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头幻想出来的需要;一条是群众的自愿,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6〕这充分说明了民主决策的重要性。新时期以来,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70%的开发区存在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的问题,大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存在,都说明这些决策并不是真正按照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的。我们落实民主执政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由“替民做主”的理念,向着“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转变。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利益诉求,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群众工作。

第四,树立群众工作的“服务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服务群众的思想基础是执政为民的科学理念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以往我们对群众工作更多地强调领导,但是党的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党通过服务人民群众的工作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除了尊重群众的物质利益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需求,真情对待群众、用心贴近群众,通过真心实意而卓有成效的服务,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摒弃传统“官本位”的思想,改变过去对群众“发号施令”的领导方式,不强制群众、恐吓群众,把服务群众作为党的群众工作的首要任务,寓服务于管理之中,以服务的良好形象获得群众的认可,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水平,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危险,应对考验,保持生机与活力并提升执政党公信力。

第五,树立群众工作“法治观”。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是现代政治文明的体现。虽然人们越来越期待法治、崇尚法治,但是目前中国还没有步入法治社会。当群众工作遇到难题,我们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习惯于依靠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严重损害了党的公信力,也不利于民主和法治的推进。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注重把群众的利益表达和诉求引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7〕广大党员干部,一方面要领导立法,带头守法,秉公执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人民群众学法、懂法、守法,这既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党的公信力的重要前提。同时,科学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为执政党执政提供有效的保障。如果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不能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势必会影响党的群众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党做群众工作习惯于依赖过去传统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特别是依赖强制性的宣传发动、行政性的组织部署和指令性的规范要求等,这些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虽然在一定条件下仍然有其选择和实施的可能性,但总体上与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甚至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党做群众工作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形成体察群众需求、顺应群众意愿、易于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并构建有利于组织群众、动员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机制,从而发挥党的主导作用,回应民众要求,协调社会力量。

新世纪以来,我们反复强调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伟大工程之所以新,不在于它的规模庞大,不在于它的气势磅礴,而在于它处在一个新的时代环境下,面对新的考验,要完成新的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推进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与时俱进地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扎实做好群众工作,让群众真实感受到党的权威、党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党的公信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这样我们党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

〔参考文献〕

〔1〕 王长江.政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3.

〔2〕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1-07-01.

〔3〕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69.

〔4〕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2-11-08.

〔5〕 毛泽东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

〔6〕 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12-1013.

〔7〕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07-23.【责任编辑:刘 明】

推荐访问:公信力 执政党 新理念 树立 群众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