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1-07-07 10:38:1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要得到新的发展,农民生活要实现真正的富裕,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态体制得到完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生态意识薄弱、生态制度缺乏、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为此,必须从转变生产方式、合理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增加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投入以及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和监督等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6—0075—0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在以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生态问题。因此,研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农民的生态意识薄弱,生活方式、消费方式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农民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却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观念。“以粮为纲”的传统格局,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以及“种粮为糊口,养鸡换油盐,养猪备过年”的传统思想在农村仍然存在。二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滞留有近1/3的富余劳动力,这就造成了农村土地对农民实际承载量严重不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近年来畸形消费愈演愈烈,对物质的过度追求,物质攀比而造成功利、浮躁的心态,广大农民不堪重负。一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既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占用了大量耕地,造成了严重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这种落后的观念和意识使当地的林业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制度缺失。首先,我国已颁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法规是在计划经济体现下制定出来的,其中有不少条文和规定已不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情况。另外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法律空白。其次,政府监督机制缺乏。各基层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面,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关注较少。各县区直属部门及乡镇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专门领导,少数乡镇一级设置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他们多数是兼职,对于农业生态保护、监督涉及较少。

(三)农民过分依赖资源、化肥和农药等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对资源的过分依赖,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在广大农村地区以破坏环境、消耗资源来换取粮食产量的做法仍然存在,农民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其结果造成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超载放牧极其严重。另一方面,农民过分依赖化肥、农药。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每年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30多万吨,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了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广大农村地区,化肥、农药的使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有效利用率低,导致很多有害的化学成分残留在土地中而破坏土质,加上优质水源越来越少,一些地区农田污水灌溉、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民增收,破坏生态环境。

(四)污染大、能耗大的企业向广大农村地区聚集使农村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现象加剧,全国因城市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毁损的农田面积已超过200万亩。这部分乡镇企业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仅数量众多、布局混乱、工艺成旧、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能源和资源消耗高,而且治理困难,绝大部分企业没有防治污染设施,使得污染危害非常突出。这些企业的存在虽然在短期内可以给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就长远而言,则会对农村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危害。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原因分析

(一)农业生产力低下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后的根本原因。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低下,大多数地区农业生产仍然靠的是最原始的人力,机械化程度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大,增产增收往往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同时,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资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由于面源污染难以有效控制,会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使之失去生产和生活的使用价值,面源污染的严重性因此逐渐显现出来。面源污染还造成地下水污染甚至食品污染。对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都构成严重的危害。

(二)农民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缺乏相应的科技知识和生态意识是造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落后的主观原因。首先,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反自然”或“人统治自然”的错误观念,人类陷入以自己为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之中。农民对农村环境价值认识不深,毁林开荒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当普遍。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相当大,把自己的生存方式同环境保护相对立起来,缺乏生态意识。其次,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知识水平发展不协调。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用着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增加对化肥、农药的使用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

(三)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农村聚集是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外部原因。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基层政府把招商引资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同时GDP的增长也成为对官员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在这种体制下一些在城市生存不下去的有严重污染的企业纷纷向农村聚集。据统计:目前,乡镇企业污染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例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11%增加到45%,一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已接近或超过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这种只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效益的做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四)环境治理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农村环境治理经费投入不足是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政府对环保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及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对政府的税收直接影响不大,政府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财力来治理农村环境。当地政府即使有资金。也会投入到急需的或者是能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项目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环境治理除了一些经济比较好的农村地区能自筹资金进行环境治理外,大多数农村环境治理的经费严重不足。

(五)生态环境保障体制不完善,环境立法缺位、环境管理机构匮乏是农村生态问题产生的体制原因。首先,法律规范上,除了少数政府规章外,现行法律对农村污染防治立法少,对政府在农村污染防治中的组织和管理责任,也无任何规定。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存在法律缺位,政府对农村环境质量缺乏监测手段、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和考核制度,没有农村环境监测指标和公示制度。其次,缺乏环境保护机构,其层政府没有明确分管环境保护的领导,少数乡镇设置有环保办公宅、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多数兼职,对于农村生活和农业环境,按照现行的监管体系,环保工作分散在各个相关部门,如林业局、农业局、城管办、交通局及水利部门等,部门利益不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执法管理网络,导致“多头管理”。从环保机构来看,其隶属关系复杂。有的独立,有的挂靠在建设局或其他部门,因而不能很好的贯彻实施环保法规、政策,缺乏针对各地农村行之有效的具体规定,许多工作难于落到实处。

三、我国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一)转变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以科技为导向,积极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把新农村建设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抓紧完善农村环境经济政策体系,鼓励发展资源综合利用、农村清洁能源、有机肥生产等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首先,现代生态农业是农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保证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农业集约化经营是在一定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技术措施和劳动力,精耕细作,努力从单位土地面积上产出较多的农产品,进而达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可以合理、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调整生产结构,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路子。农业产业化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在保证农作物质量的同时,在企业和政府的帮助下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其次,转变生产方式还要在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给广大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农民增收。

(二)合理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城镇化是农村生态环境减压的有效途径。传统农业过分依赖资源、能源,从而导致环境超载,引发、加重生态环境问题。因而,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引导农村人口进行产业及空间转移,从而减轻对资源的依赖性。在农村地区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污水、垃圾治理是实现“村容整洁”、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有效途径。各地应在政府提供必要支持的同时,广泛动员农民自主参与,投工投劳整治排水沟渠、修建垃圾池、改建栅格式化粪池以及参与相关的维护管理工作,进行宅前院后排水边沟整治与垃圾清理,使污水能够由农户汇集到主要沟渠、垃圾能够由农户集中到垃圾池。合理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加强环保宣传工作,倡导绿色消费。首先,基层政府要进行科技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办农业知识补习班,让农技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生产进行科技和技术指导。着力培养和建立“三支队伍”,即新农村的带头人队伍、农民技术员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其次,在农村地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绿色消费。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和水平,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反自然”或“人统治自然”的错误观念,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桎梏。遏制封建迷信沉渣、黄、赌、毒现象和农村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畸形消费。提倡合理消费、绿色消费。最后,搞好环保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对乡村干部、群众、中小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形成人人关心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环境。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与各级领导干部认识到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环境观念。

(四)乡镇企业要向生态方向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立足于农村的乡镇企业产业生态化是其发展的根本方向,要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实现多功能的农业联合。近年来,一些地区乡镇企业利用太阳能取暖、制酱、酿醋、干燥木材、谷物、鱼肉、药材、养护混凝土制品、低温发酵、温室育苗、养鱼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的农业生态工程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三者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多功能的农工联合生产系统,更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既增加农民收入,又美化环境,是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

(五)增加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制定农业环境补偿政策,用经济手段实现农业生态化。要通过增加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和多方融资,建立税收、价格方面的优惠政策,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友好行为给予经济补偿。如对采取清洁生产企业、废物再生资源企业实行减免税收制度;对采取施用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措施保育农田的农户给予经济补贴;采取高价回收废弃农膜,电子废弃物等难降解废弃物等措施;要引导农民通过“改水、改厕、改厨、改畜禽圈舍、建沼气池”等措施,有效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逐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身体健康,实施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走生态治污之路;要鼓励农民积极探索环境污染治理的新方法,努力达到投资少、效果佳的目的;要大力推行和发展循环经济。引导乡镇企业和农民节约资源,收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对农村物业管理站或管理公司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等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等,用经济手段激励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农业生态化。

(六)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首先,加强生态法制预防机制建设,加大对环保责任事故的惩处力度。要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在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矿产资源开发区,优先开展生态补偿试点。要求党和政府树立生态政绩观,要按照“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原则,加强生态法规、生态行政和生态民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切实做到农村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农村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依法严格审批有关手续,有效控制新污染产生,要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手段,综合治理和解决各种环保问题。其次,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各级环境保护机构设置。一方面,在省、市(县、区)、乡、镇、村等各级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污染防治的信息交流与管理的自动化。形成以区(县)环境保护机构为中心的环境保护系统。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必须至少明确一名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安排专人专管,把农村的环境质量的好坏同主管部门领导的晋升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这样一个环境保护机构系统,努力做“到纵到底,横到边”,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做到齐抓共管,农村污染问题才不会失去监管。最后,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督。要在现行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农村环境报告制度,要求有关地区、农村企业、农村居民就排污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污染的环节向公众公开其环境行为、环境目标、环境计划和生产过程中逐步减少污染的方案选择,促进有关部门真正把环境管理和生产管理结合起来。

[责任编辑:佳中]

推荐访问:新农村 文明建设 生态 建设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