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高考历史复习中如何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社会调研报告 时间:2022-04-03 10:12:40

【摘要】探讨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学生需要加强和提高的九种解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因果分析能力、对课本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对选择项之间的关系辨析能力、提炼有效信息能力、加强比较能力、史地结合能力、审题能力、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解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B-0110-03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学生由于能力不足的原因,容易走入误区,导致解题的错误,考试中在这些方面丢分较多。对此,历史教师应注重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复习达到最佳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成绩。

一、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比较重要的一项。首先学生应该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其次是看考生是否能采用判断、推导、关联、借助的办法调动知识,合理运用对应、分类、取舍等方法。

例题1: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现在()

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②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

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解析:“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一国两制”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最早建立统一战线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根据1935年7月8日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在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进行的,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创新无关。所以答案应选B项。

本题解题关键是判断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否创新。

例题2:胡绳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说:“从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是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并达到政治上成熟的时期。”这里“成熟”的表现不包括()

A.找到了一条指引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B.形成了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领导核心

C.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D.根据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正确处理国共两党关系

解析: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1922年中共“二大”上,而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的十年是1927年至1937年。所以答案应选C项。

本题“根据中国国情制定民主革命纲领”能推导出这是中共“二大”的内容,再进一步判断不符合题目要求的“大革命的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这十年”这一时间范畴。

二、加强因果分析能力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无法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

例题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冲突加剧

B.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

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D.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已经解体,世界政治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强弱是决定性力量。正是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发展不平衡,反映在政治格局上才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A不是根本原因,C和D两项只是二战结束时的情况,不符合当今的实际。所以答案应选B项。

根本原因具有必然、内在、深层的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又能制约相关其他诸多原因,通常从经济和属性方面入手,该题社会的性质是决定因素。

例题2:16世纪,欧洲与亚洲、美洲和非洲的贸易往来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B. 工业革命 C.价格革命D. 文艺复兴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大洲之间相对隔绝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欧洲与亚、非、拉美之间的贸易往来增多。B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C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指货币贬值,物价猛涨;文艺复兴属于思想方面,与贸易无关。答案应选A项。

根本原因是有必然、内在、深层的原因,对事物的发生和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又能制约相关其他诸多原因,通常从经济和属性方面入手。

三、加强对课本基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许多学生对历史的主干知识没有深入理解和准确掌握,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具体内容不清楚,造成解题的困难,完整准确地掌握历史基本知识是考试获得佳绩的重要条件。

例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解析:党的基本线路主要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便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由此不难看出选项C是这一思想内涵的体现。所以答案应选C项。

四、提高对选择项之间的关系辨析能力

面对最佳类选择题,最佳选项之间往往存在质与量的关系、主与从关系、因与果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必然与偶然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等,探究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就有可能抓住问题的“最佳结合点”。

例题: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

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解析:掌握中国近代前期主流思想(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历史兴衰的实质。这种兴衰实质上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中国近代化在思想领域中的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近代化主要是完成两个任务,即在政治上争取民族独立,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实现工业化与民主科学化。为达到此目的,近代前期出现了多种思潮兴衰的场面。A只适合于共和思潮;B、C不适合于洋务思潮;只有D才是三种思潮都相同的。事实上D选项最能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而其他的只是某一方面相吻合。

五、提炼有效信息能力

理解试题的考查意图,关键要提取题目的有效信息,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这类题目的干扰项往往对材料作出以偏概全的理解,以现象化替本质的推理。

例题1:1950年艾奇逊在谈到美国的亚洲政策时说,美国的防线是从“阿留群岛起,经日本直至琉球群岛,直到菲律宾”。并说“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就是美国的安全”,对这一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调整对日政策是美国远东战略的重要一环

②是二战后美国冷战政策在亚太地区的反映

③提升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形成美日防御体系

④缓和与日本的矛盾,减轻日本与美国的竞争

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美国的亚洲政策是美国二战后便于霸权政策的一部分,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艾奇逊关于美国的亚洲政策的意图,该政策也反映了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变化,由处置战败国日本变为要日本配合美国的霸权活动并承担军事义务,使日本变为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这段话是一种政策宣示,不能说已形成美日防御体系,同时这时的日本还不可能与美国形成竞争的关系,③和④应排除,A符合题意。

例题2:汉武帝时的“独尊儒术”和新文化运动时的“打倒孔家店”,二者对儒学态度截然不同。造成这种不同态度的本质上的共同原因是()

A.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B.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中最有发展前途的思想

C.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董仲舒则发展了儒家思想

D.儒家所宣扬的“仁”极具双重性

解析:获取儒家思想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以及如何被批判的两个事件不同态度的信息。汉武帝大一统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国学地位并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政治思想的正统。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却在文化领域掀起复古逆流,企图为其复辟封建帝制制造氛围,导致了以抨击儒学思想为中心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可见,A项“儒家学说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是这两个事件共性所在。

六、加强比较能力

比较选择题,解题时一定要对题目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学生误选主要是比较能力不足。

例题1: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相比,相同点是()

A.政权组织原则 B.土地政策 C.军队性质D.主要地域分布

解析: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政权组织原则是三三制原则;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是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土地政策是双减双交;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抗日民主根据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A、B、D都是不同点,故选C

例题2:新加坡和韩国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两国获取工业化资金途径相同处之一是( )

A.主要利用农业的剩余资金

B.依靠资源出口换取资金

C.大力吸收外国资本

D.主要依靠转口贸易积累资金

解析: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答案应选C项。

比较选择题解题时一定要对题目中的考察旨意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学生误选既有知识结构的欠缺,也有理论的不能灵活运用。

七、提高史地结合能力

空间型选择题,不仅仅考查地理空间或识图能力,往往与历史事实结合,学生误选主要是因为史地结合能力不足。

例题1:清朝前期,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

A.乌里雅苏台将军 B.科布多参赞大臣C.伊犁将军D.新疆行省

解析:清朝前期,在乌雅苏台设将军辖区,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直接掌管蒙古各部的军政大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当时并未设新疆行省。答案应选C项。

例题2:百团大战涉及的主要根据地是()

A.陕甘宁、晋绥、晋冀豫B.晋冀豫、晋绥、晋察冀

C.陕甘宁、山东、晋察冀D.晋察冀、山东、晋冀豫

解析:考查学生历史知识及历史、地理时空概念的综合掌握和灵活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是在正确判断百团大战发生在华北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地理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判断得出正确答案。此题也可用排除法解题。答案应选B项。

八、提高审题能力

学生审题能力差表现在缺少解答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技巧,怎样寻找答题途径,是依托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等,考生在以上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例题:1918年,孙中山致电新建立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希望中俄两国革命党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这表明孙中山()

A.已经接受了列宁主义B. 重视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C.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府D. 确立了“联俄”政策

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接受马列主义,也不希望在中国建立苏维埃政策。孙中山确立“联俄”政策是国共合作时期,而不是1918年。答案应选B项。

九、提高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解题时要求不能教条式地硬搬,解题时要摈弃理论与历史事物的牵强附会,而要对事物作细致动态的考查和严密的理论思考。

例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的拨乱反正主要是指()

A.正确评价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B.重新确立党的思想、政治路线

C.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D.审查和解决文革中的冤案错案

解析:容易误选D。此处应该是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基于对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领导全党实行拨乱反正,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新确立了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B项符合题意。

例题2:蒋介石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是()

A.推行不抵抗政策

B.为发动内战找借口

C.害怕根据地发展

D.与日本妥协,“围剿”红军

解析:最佳选择题。涉及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问题。该题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国民党对红军的三次“围剿”先后失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全国出现抗日救亡高潮,表现出蒋介石是以抗日为最终目的,安内是为了“攘外”,二者仅是一先一后,但实质上是继续推行对日妥协,集中力量围剿红军的反动方针。实质应从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去分析,A、B、C仅涉及了其中的一个方面,答案为D。

对于最佳选择题,要求不能教条式地生搬硬套,解题时要摈弃理论与历史事物的牵强附会,从事物的属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对事物作细致动态的考察和严密的理论思考,并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总之,由于学生基础、能力等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存在的问题加于辅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责编卢海)

推荐访问:高考 解题 提高学生 复习 能力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