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文化产业园发展模式及园区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6-21 14:30:08

内容摘要:本文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梳理,提出当前文化产业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在促进文化产业园健康有序发展的过程中应承担的角色,从政府角色的角度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   政府角色   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比较典型的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的现实问题,指出在文化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承担的角色,以期为各级政府如何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园的健康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

我国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

就发展模式而言,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产业消费发展模式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一)产业消费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通过产业链的建设带动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产品的设计及生产都是以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主导的,文化产业链中销售环节是设计和生产的驱动。文化旅游园、以商业休闲为主导的园区、资源型产业园以及对旧厂房、旧建筑进行改造的园区,一般会采用产业消费发展模式。例如,楚天181、上海田子坊以及西安曲江等的发展模式,都是以产业消费模式为主导。

(二)产业集聚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产业园一般会以打造产业链为主要任务,注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链之间的互动发展。产业园开发者会围绕产业链的发展引入相应的中介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也会围绕着产业链结点企业的需求,引入商业企业以满足园区企业的办公、生活以及娱乐需求。事实上,按照产业集聚的机制不同,各地的文化产业园可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资源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即文化旅游业、博览业、民俗文化产业等,这些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性强,特色明显,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不可模仿制造性,因而具有极明显的资源竞争优势。基于集群供应链构建的此类文化产业园,资源基础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旅游带动企业的营销宣传,将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同时又要共同合作,政府提供外在的环境而企业进行内在的市场运作,从而基于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创意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创意型文化产业是以知识创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演艺业、音像业、游戏业、广电影视业和报业、广告业、设计业等。独特的可操作的创意是这一类型文化产业的核心财富,在一个创意所引发的供应链中需要各种类型的创意型文化企业进行创意的商品化,以及专门负责市场营销与物流的企业及咨询公司进行推向市场的运作。这些企业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然而内部之间又具有“供应商—客户”的关系,因此形成完整的链条。例如南京市“幕府三O工园”所采取的产业园区的设计,把创意、生产、工业、配套服务整合在一个园区内,形成产业链。

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供应链模式。制造型文化产业是以生产技术和产品制造为基础的产业,包括各类文化产品的制造与经营部门,如旅游纪念品、文化用品、体育用品、乐器、玩具、工艺美术品制造业。例如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作为独立的旅游城市都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制造企业,但这些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各地的文化市场还比较杂乱。因此需要大手笔的策划,通过合并、入股等形式形成较大的制造加工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品牌,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品质。

按照产业链的具体形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文化艺术园、文化地产园、科技创意产业园、文化旅游园。

第一类是文化艺术园,基本形态是自发性的艺术家集聚区,以原创艺术及艺术家群落为主,文化艺术园的典型代表是北京798艺术区、北京宋庄原创艺术集聚区、上海田子坊创意园、“中国油画第一村”深圳大芬村、青岛市达尼画家村等。

第二类是文化地产园,基本形态是文化创意和地产嫁接,文化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相结合。

文化地产园往往以地产和物业收入为主,文化产业收入所占比重很低,文化地产园的典型代表是深圳华侨城。

第三类是科技创意产业园,以设计创意为中心,以科技和文化双驱动为主线,以与信息产业相关的动漫画、网络游戏的创意、设计、制作,高科技影视后期设计、制作,多媒体软硬件研发和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为主要产业内容。

第四类是文化旅游园,以人文遗存和生态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旅游景点或景区,往往文化创意不足,主题庞杂,缺乏层次性,缺乏知名的园区文化品牌及品牌拉动效应,产业收入单一,文化旅游园的典型代表是西安曲江新区、曲阜新区、沈阳棋盘山、浙江横店影视城。

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园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园普遍存在重复性建设的问题,园区缺乏特色,主导产业不明晰,园区孵化功能不强、产业链整合和延伸不够,园区的溢出效应和助推产业链升级的目标未能真正实现,尚未找到不同文化产业园的异质性所在,在园区建设的政策决策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目前全国有国家承认的1300多个文化产业园,不包括在建和准备建设的规模庞大的文化产业园项目。

(二)对文化产业园的认知有误,对其功能定位多偏于经济

一些地方因盲目或者错误的做法导致产业发展不力,出现发展思路与效果的错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对地方自然景观、历史景观、名人资源的开发方式近乎粗暴,大多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来获得收益。如前期投资1.8亿元、一年半后沦落到以2750万元贱卖55%股权的“印象·海南岛”,其变故成为实景演出行业的事件。实景演出在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空洞化、同质化,甚至低俗化,使实景演出越来越受人诟病。

(三)圈地现象严重,投机造成“有园无业”的现象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集聚,但不是圈地,政府更不能与企业合谋,造成圈地乱象。如目前一些主题公园表面上很有气派,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配套住宅用地牟利,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没有产生任何回报。

(四)配套服务不完善,文化企业在园区间被动迁徙

不少文化产业园区业主仍停留在房东思维阶段,不愿提供后勤、商务、交流等文化企业日常需要的基本服务,不能降低文化企业经营成本和商务成本,使得文化产业园区仅仅成为文化企业的栖身之所而不是赖以盈利的源泉,从而导致文化企业为降低租金在不同文化产业园区迁徙。

(五)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的产业链功能还不强,多数园区企业单兵作战,没有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缺乏园区内部企业的横向联动、产业联系,部分文化产业园区中型文化企业,将产品外包发往外地制作。从长远看,不利于园区产业链的打造、产业功能的健全和整体实力的提升。

(六)人力资源整合不力,园区人才结构不合理

当前,各地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人才储备较少,而且人才结构也不合理,特别是具备“A+B+C”(A=Art,代表艺术;B=Business,代表商业;C=Computer,代表计算机技术)能力特质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尤其缺乏。高端人才的流失、热门专业人才的稀少、专业和工作不对口是造成文化产业园人力资源欠缺的主要原因。

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能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是文化产业提高附加值的关键。产业链条不完整,附加值低,产业园发展则缺乏可持续的基础。文化产业园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加工、销售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条,因此政府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角色应重新定位。

(一)拉长产业链并培育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

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产业链条,包括纵向链条和横向链条。以美国的好莱坞为例,美国好莱坞有七大世界著名的影视公司,但在洛杉矶以及周边地区从事娱乐业的中小公司有8255家,包括创作公司、电影制作公司、特技公司等众多行业和企业。这些中小公司,与跨国大影视公司构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不同的集群,而集群之间又存在供求关系,因而形成更为庞大与宽泛的供应链集群,这是文化产业必备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规划阶段确立从源头到最终消费的供应链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

(二)加大以市场导向为主的政策扶持

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园的政策扶持要以市场导向为主,因势利导,做到政府到位而不越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时,应避免以“园区万能”的观点看待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尤其不宜单纯从经济视角评价文化产业园,要摆脱以单一产业思维看园区的迷思和单纯追逐GDP的弊端,要兼顾文化的特殊性以及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不宜把园区和周边社区人为地隔离开来,不宜以一种模式规制不同类型的文化园区,要允许各类投资管理模式并存。

(三)明确产业园管理和运营中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从各地实际看,文化产业园的主导产业选择同构、内容雷同、候鸟现象、空壳化现象、运动式发展等乱象,皆因未能明确企业是文化产业的真正市场主体所致。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积累和生产要素的积聚能力有较大差异,如何有针对性地展开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取决于实践主体。因此,应明确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四)建立文化产业园的绩效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仅缺乏客观数据统计、评价标准,甚至对文化产业的特性认知和产业范围还存在争议。就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严重滞后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亟需建立一套可操作的便于评估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应建立园区服务水平动态监测体系、企业经营绩效动态监测体系等,采取问卷调查、经营数据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一定时期内园区的公共服务质量与满意度、企业经营情况、行业发展态势等进行科学研判。

(五)建设文化产业园的服务平台

应加快建设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人才培训等功能在内的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完善融资、法律、人才和综合信息四大平台建设,探索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园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政府要设立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专项基金,对文化产业园区的基础设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予以重点扶持,尤其是对发展潜力较好、创新能力强、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孵化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文化产业园:这路该如何走?[J].建筑与文化,2012(4)

2.王海平.地方文化产业园跃进调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11-7

3.张玉玲,李慧.这个文化产业园为何变了味[N].光明日报,2014-7-9

4.刘伍珍.形成集聚效应 打造文化产业链—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探析[J].新闻前哨,2014(5)

5.王双阳.浅析文化产业园的绩效评估体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6)

6.范玉刚.中国文化产业园:认知、定位与思考[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3(6)

推荐访问:园区 产业园 模式 角色定位 政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