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从临淄足球博物馆藏蹴鞠文物浅析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04 16:30:08

zoޛ)j馝izuӯ<z]{~]~駝uky个人技艺的表演),正坐下来休息片刻,样貌神态十分生动。

这一时期的蹴鞠更加平民化和商业化,成为一种普及性很强的社会娱乐活动,自皇帝朝臣至平民百姓,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可见蹴鞠的身影。民间和全国性组织齐云社(也叫圆社)的出现,促进了蹴鞠运动日趋规范化,并且引进了商业机制,出现了更专业化的蹴鞠研究专著。其中,馆藏的《蹴鞠图谱》和《蹴鞠谱》尤为重要。

《蹴鞠图谱》由元代的汪云程所写,馆藏《蹴鞠图谱》(图十)属于清早期木刻板,长26.8、宽16.8厘米。它最初编在《说郛》中,现被编入清代刊刻的《说郛》第一百零一卷中。内容约五千字,主要包括《球门社规》《球门物色》《球门人数》《健色名》《踢搭名色》《成套解数》《官场下作》《输赢筹数》《锦语》等,记述蹴鞠的方法较为全面。《蹴鞠图谱》中的文字表述简练,如“每人两踢,名打二;曳外大踢,名白打;一人单使脚,名挑踢;一人杂踢,名厮弄,亦惟校尉能之”。

<蹴鞠谱》(图十一)成书于明朝中后期,是由明朝人汇集了《事林广记·戊集》《蹴鞠图谱》《戏毯场科范》等文献史料编辑而成。《蹴鞠谱》被编入《玄览堂丛书》第三辑中。书名由郑振铎根据现存首页的诗“蹴鞠初兴黄帝为”而定。其中《蹴鞠谱》约三万字,详细描绘了宋代十二片皮缝制的鞠:“十二香皮,裁成圆锦。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嵌缝深窝。”书中记述了蹴鞠的各种踢法,内容包括带球门的蹴鞠和白打场户等的比赛方法,并对各种动作的要领以及练习方法也作了介绍。此书记述圆社的社会地位和礼仪较多。在礼仪方面,下场踢球“鞋袜衣冠齐楚,性格温柔,容仪温雅”,“自家不犯社家规”,“场中运动礼莫失”。在拜师学艺方面,“得明师开发”,“听师教”。书中提到了鞠的品牌有四十个,并且部分内容涉及到蹴鞠的社会交游、健身和娱乐等方面的意义,如“圆社休愁不识人,他乡朋友自盈门。一团和气逢人喜,六片香皮到处亲”,“蹴鞠成功难尽言,消食健体得安眠。本来遵演神仙法,此妙千金不易传”[6]。

三、蹴鞠在明清时期的衰落

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开始走向娱乐化。明代蹴鞠女艺人的蹴鞠表演多供纨绔子弟娱乐,蹴鞠的高雅性、民俗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蹴鞠逐步走向衰落。满文化对汉文化的冲击同样对蹴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女子缠足的陋习使蹴鞠活动基本绝迹。清朝中期以后,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下,蹴鞠逐渐走向沉寂。这一时期,竞技蹴鞠日渐式微,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较为普遍,成为女子儿童的游戏活动。馆藏的明清蹴鞠文物题材多指向儿童,说明蹴鞠的活动主体范围缩小,社会普及性降低。

馆藏明代蹴鞠纹瓷罐盖(图十二),口径17、高8.5厘米。胎质坚硬,白釉。图中有两名孩童蹴鞠,鞠位于场地中央,右侧一儿童欢呼雀跃,左侧的儿童双臂做挥舞状,双手拿有红色彩巾,似在庆贺比赛胜出后的喜悦。这件文物曾在2006年被带到德国汉堡参加了世界杯开幕期间举办的魅力足球展。

粉彩童子蹴鞠茶缸(圖十三),分为盖和缸体两部分。盖口径10、高5.5厘米;缸口径10.5厘米,底足径7、高6.5厘米。庭院中有两童子,身着彩衣,梳总角发髻,左侧孩童挥舞双臂,将鞠高高踢向空中,右侧孩童仰头紧紧盯着落下的鞠,伸出左腿做接球状,画面活泼生动,十分可爱。

四、结语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特色。从传说中的黄帝蹴鞠起,经过漫长的发展,兴于战国齐地,盛于秦汉唐宋,衰微于明清。在两千多年的时光里经历了游戏 军事训练 竞技 游戏的发展演变。作为古代一项竞技娱乐项目,其产生、发展、演变都有一定的历史环境,上述不同时期的文物为我们提供了一窥其历史踪迹的宝贵材料。

[1]李晓东《中国文物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 990年,第4页。

[2]陈子《从蹴鞠文物看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 4年。

[3](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59年版,第51 9页。

[4]刘朴《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体育科学》2009年第11期。

[5]仝晰纲、王淑琴《汉代蹴鞠论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入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6]王淑琴:《蹴鞠与中国古代社会》,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推荐访问:蹴鞠 博物 馆藏 浅析 演变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