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原始情感物化中的湘西傩戏面具造型艺术

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05 12:40:32

[摘要]傩戏面具造型艺术是一种文化上的构架,大都与民俗活动民族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反映民族情感的凝滞与宣泄,湘西傩戏面具是傩戏面具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它的造型直接来源于湘西民族的民俗生活,其造型艺术的形式内容是其民族的原始情感的精神承栽,本文从民俗学、审美学、民族心理学多角度对湘西傩戏面具的造型艺术的根l景及原始情感之间的关系加以考察。

[关键词] 傩戏 原始情感 物化 对应关系 苗族

社会的图腾崇拜,形成一种固定的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为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湖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湘西地处湖南西部,具有多山多丘陵的地域特点,形成了湘西独特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其中湘西傩戏更是一朵艺术的奇葩,它那独特的艺术造型与原始色彩在中国傩文化舞台上独放异彩。傩戏分为有军傩、乡傩、宗教傩、宫廷傩之分,傩戏亦由方相氏“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傩)。”(《周礼·夏官·方相氏》)傩戏场面驱傩又有十二神兽,其装扮者亦戴兽头面具。从先秦到汉唐,傩祭发展为傩舞,由人戴木雕或布制面具演出,到了宋代,方相、十二神兽衍变为将军、门神、判官、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以驱傩。而湘西傩戏以乡傩为主,掺和了宗教傩的神秘色彩,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鬼魅的惧怕,造就了湘西民族傩戏面具造型色彩的最初雏形,湘西傩戏面具原始粗犷,这是与湘西的民族特色相融合,与各民族如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特色相互渗透,而形成湘西傩戏面具造型色彩奇异的鲜明文化氛围。

湘西傩戏面具大多为柳木、丁香木、白杨木制作,这类面具雕刻工艺复杂而又精细,色彩绚丽明亮,造型在写实中大胆予以夸张。傩戏面具制作工序为截林,即净一棵树截取为一段段的40厘米长的圆木:剖半,即把一段圆木一剖为二出坯,即剥皮,挖空部面,在剥皮一面居中竖弹墨线,以此线为基准,标出盔线、鼻线、嘴线,然后雕刻出面具雏型:白面,即将毛坯进行精雕细刻、打磨,完成人物的基本造型:上彩,即用各种有关颜料将白面彩绘成戏中人物形象,最后装上胡须、镜片等装饰物。一面面栩栩如生的傩戏面具就这样制作完成了。造型古朴,不拘于细部刻画其形粗犷中不失传神,对具象的型不是其表现的主要内容,湘西傩戏面具具有夸张的造型,或喜、或怒、或悲、或叹,把民族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湘西傩戏面具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把生产工具形式美与装饰艺术的完美融合,是湘西傩戏面具的独有之处,也是湘西傩戏面具富有民俗魅力的情趣所在。从湘西傩戏面具的造型来看,这些原始工艺晶的创造者显然已掌握了相当得心应手的制作工具,无论是抽象的、具象的还是半抽象半具象的都十分生动有趣,富于装饰美感的同时,也是一种民族情感的精神膜拜,同时,在面具的自由审美形式中蕴含着深刻明晰的社会内容(图腾崇拜的弱化,实用功利内容的强化)。生产工具造型在傩戏面具中的出现就证明了这一点,在造型上更灵活自如的形式表现了实用功利的内容。湘西摊戏面具造型原始粗犷,这是与湘西各民族的民俗与民族气息相融合的,曾见苗族银饰挂件中有诸如刀、锤、镰、耙之类的生活生产用具,而苗族在湘西属于外来民族,“蛮最初起源于黄河流域,然新石器时代考古证明,今湖南及湖北荆湘地区及江汉平原自成区域,古三苗集团也许起源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及洞庭湖周围地区,北上与中原之各部落集团发生密切关系,尧舜时,三苗与炎黄斗争,失败后退回南方,这也许是蛮白黄河流域南迁传说的由来”’,也正是湘西三苗集团的迁移促使了具有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制造工艺的民族与当地土家族的融合、冲突。使得在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的制作工艺上的转变:湘西傩戏面具生产工具在造型上反映虽然占湘西傩戏面具之中的一少部分,分量是“羞涩”的,但它所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巨大的,这一点点“羞涩”的表示使得湘西傩戏区别于安徽贵池傩戏、贵州德州傩戏等其他地方性傩戏。在湘西,苗族与土家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汇,才造就了湘西傩戏面具造型色彩上的奇异。水瓢状的面具:长33 7厘米,柳木刻、彩绘、色彩艳丽浓重。其造型大致依水瓢的造型而成。铁锹状傩戏面具(图三)高40 2厘米宽27 5厘米,白杨木制彩绘。湘西风凰县有多种不同大小的以生产工具为原形的面具,那么其造型的宗旨是什么?首先,以人或兽的造型来作为傩戏面具的基本构成要素。其次,以生活用具的造型来作为傩戏面具的又一构成因素,物质生产工具在傩戏面具造型中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傩戏面具在苗族南迁之前,湘西傩戏面具大多以鬼神、怪兽为图腾为造型对象,如土家族鬼面(图四)。而苗族在南迁带来的是中原先进的生产力,而代表其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区别于当地土家族人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进步,所以以生产工具为造型元素的傩戏面具逐渐渗透到以鬼怪为基本元素的傩戏面具之中,形成了湘西傩戏面具独特而富于原始情感的民俗魅力。这是社会水平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从崇拜自然的图腾转而崇拜由人创造出来的“物”,虽然这个“物”具有某种不可知的神秘力量,但这个转变是民俗精神史上的迈进:湘西傩戏面具已不仅仅停留在原始蛮荒的鬼神崇拜,而是迈向了人对人的自然力量的崇拜。

湘西苗族的迁入带来了傩戏面具造型上的转变,苗族与湘西各个民族融合促进了湘西民俗文化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原始色彩学的初步形成,如苗族的靛蓝、朱红,湘西土家族的土红、黑、黄这些颜色与湘西个民族早期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土红也与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以及自然崇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苗族在“傩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逐渐认识了傩戏面具造型色彩的艺术特征及其规律,在创造傩戏面具过程中,创造了他们原始情感的沉淀和结晶,也为傩戏面具造型特征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审美意识个性的基础,什么样的傩戏中使用什么形象载体,要揭开傩戏承载的民俗情感之谜。首先必须了解傩戏面具的原始情感的内涵。

傩戏所演出的都是与部落民族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的内容,正因为这些内容一狩猎、采集、生殖、战争及神的命运部落的历史等,而傩戏面具把这些不同的内容融合会掺杂在对生产工具(人化的物)的神化过程中,应是在把“通人”的生产工具转到“通神”的高度,通过“娱人”来展现出“娱神”的地位。傩戏是对人类自身在争取族类生存的实践斗争中的牺牲和献身予以纪念,是对自己社会生活的观照获得审美的愉悦,生产工具应用的社会意义是湘西部落氏族产生的生存发展与生产工具的一种必然联系,这种联系进而上升到“神”的地位,演化为巫术仪式中的原始舞蹈——傩戏,进一步反映在傩戏面

具中的造型与色彩的运用上来。傩戏面具所表现的原始崇拜和生命意识上的冲动,即使面对风靡全球的古典或现代绘画、雕塑亦毫不逊色,略加点缀就可以成为最优秀的艺术精品。傩戏面具形态朴实夸张、色彩艳丽、千姿百态、对比强烈,透视出入类心灵深处原始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美好追求的强烈欲望。

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在原始的装饰中由于条件比较单纯,使我们在造型与色彩的装饰形成和装饰内窖之间找到最直接的联系,了解傩戏面具的造型艺术所包含的原始情感,所以湘西傩戏面具本质中透射的社会意义就比一般的装饰面具的社会意义宽泛得多,正如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指出的一样“原始装饰的效力并不限于它是什么,大半还是它代表什么”,湘西傩戏面具中的水瓢状造型、铲状造型正是他一种生产力的灵魂膜拜,是一种民族情感的向心与凝聚反映。“一个澳洲人的腰饰,上面有三百条白兔子的尾巴,当然它的本身就是很动人的,但更叫人欣赏的却是它表示了佩戴者为要取得这许多兔尾所必须具有的猎人的技能””,湘西傩戏面具用不同的生产工具如犁、耙、水瓢之类的造型来作为面具的元素,正是不限于它是什么,而是它代表了什么。苗族南迁之前,湘西各民族如土家族、瑶族的所使用的石锛之类的原始生产工具,远没有湘西苗族的生产工具来得先进而灵巧,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野蛮人在使用虎的皮、爪和齿或是野牛的皮和角来装饰自己的时候。也是在暗示的灵巧和有力。因为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就是灵巧的人,谁要是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有力的人”。苗族是一个灵巧的民族,有力的民族,也正是因为如此而生产的面具造型更有一种有别于鬼神造型的人化的特征。也正因为掌握了先进的东西,生产工具的“灵魂”被剥离出来,变成了拥有神秘力量的傩戏面具的精神支持。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从历史上说,以有意识的实用观点来看待事物往往是先于以审美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傩戏面具的制造是为了满足人们“驱鬼逐疫”这一现实生活的需要,而面具造型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糙到精细,从凹凸不平到光滑平整,从纯粹物化的巫术道具到精神情感的承载。首先不是为美而是为了实用,并体现了人们的制造,是人们给予在心理上满足于这类精神的寄托,而湘西傩戏面具中生产工具的运用。不仅体现了使用效果的情感的转化,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创造和智慧的结晶。

在“驱鬼逐疫”这一巫术行为的精神活动中,傩戏面具作为傩戏文化活动中的一个媒介,是特有的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所表现的不再纯粹是人面或兽面的图腾形象,而更多的融入了生产工具的造型因素,更加体现了人化了的制造美,而傩戏所演绎的祭祀内容又影响主体(各民族)凭着对象的丰富性进一步发展人的感觉的丰富性。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一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傩戏面具的产生是人类自我力量的一种寄托,傩戏面具大多为怪兽或人面等自然形态,而这份自然形态在某种意义上通过洗练的形式或强化其有力的特征而形成图腾崇拜的标记,寄托了让怪兽的情感荫护心理,或者也可以说它是对苦难现实人生的一种消极的逃避方式,而湘西傩戏却弱化了怪兽等自然形态的特征,而把几种形象诸如水瓢、斧等生产工具的形象组合在一起,这里面可能体现了一种特定的原始信仰,因为“水瓢”、“铲”、“铁锹”等,无论作为生产工具或作为战斗使用的武器,对原始生存状态下的民族来说都是与其生存有着极密切关系的东西。“人的生存离不开它,所以,这种东西很容易被原始人奉为神物,赋予它灵魂性”[5],也正因为如此,湘西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打上了人化的深刻烙印,湘西傩戏面具运用生产工具。形成傩戏面具独特的艺术形态,是湘西苗族人原始情感的一次精神的物化,情感的进裂,傩戏面具已经不是一般的知觉中对象在主体心中产生一个印象或观念中对立的关系,而是苗族人的原始情感主体就生活在傩戏面具对象里,傩戏面具对象就是从主体受到“生命灌注”那种统一的关系。因此,傩戏面具对象的形式就表现了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一个美的事物形式就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象征。

因此,湘西傩戏在“娱神“与“娱人”的徘徊中找到了一个桥梁,那就是极其人化了的傩戏面具。湘西傩戏原始巫术的通神功能最早作为生产劳动的辅助手段之前,傩戏面具的最初功用是以“娱神”为目的的,是图腾崇拜的仪式化,湘西土家族人在面具的制作过程中,一般是怪兽或鬼脸的形象特征,即当人们在狩猎过程中,在对动物的模仿过程中,很可能首先是“佯装”,即为了狩猎而“装羊”。而傩戏面具的造型色彩也就是对神的模仿,可以想见当“装羊”这种狩猎方式取得成效之后,原始猎人们便连自己也迷惑起来了,竟然相信羊皮与羊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可以利用这种联系,通过披在身上的羊皮施加影响于羊群,于是狩猎技术也就转化为狩猎巫术,而当人类从羊那里获利甚多时,又会产生一个奇异的念头,竞以为自己吃了羊肉,喝了那么多羊奶,又把羊皮羊角披挂在身上,就一定与羊之间有了血肉联系,甚至以为自己本来就是羊的后代。从而把那向自己提供营养和热能也就是生命的动物奉为祖先。因此,在野羊越吃越少时,他们就是改吃别的动物,或者象羊一样吃植物,而只在“圣餐”即重申羊人之间血缘关系的仪式上吃羊,并把吃剩的“圣羊”的头颅供奉起来。于是巫术仪式?阕肿,继诔绨荨:廖抟晌剩不展蟪到邢访婢咧两窕褂邪肴税胧薜摹肮砹场婢叽罅看嬖冢庵治资醺杏峭继诔绨葜泄灿械奶卣鳎舱峭继诔绨莸暮奂!绲鹿睦硌b彝胩?/SPAN>(Wun d1,1832——1920)的诠释:“在某一历史时期,图腾文化在许多地方都为文明的进化开辟了道路。它标志着原始人的时代向半人半神的英雄时代和神的时代之间所做的推移”,也是图腾崇拜的向前推移。其次,傩戏面具在“崇人”情结的支配之下,必然产生一系列的原始的面具形象,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三苗集团在先进生产工具的应用上,在狩猎业逐渐转向采集业原始农业的过程中,苗族的先进的生产工具表现出了惊人的社会存在价值,正因此,湘西傩戏面具也正如某种巫术仪式般的加入到傩戏面具这一独特的社会活动的媒介中来。这样,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在面具中就丧失殆尽,却获得了一个新的内容。总之,湘西傩戏面具以生工具为造型元素的现象是生产工具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附加意义的,与精神活动和民族原始情感相关的社会习俗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讲,它也是生产工具精神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所以我们在讨论湘西傩戏面具造型色彩与原始情感的之前,必须了解人类生产工具的产生与傩戏面具之间的关系。了解造型色彩与湘西民族原始情感之间的普遍意义,以及傩戏面具所具有的特殊的“艺术¨内涵,才能理解融合了湘西各民族物质、精神双重活动的傩戏面具在湘西民族艺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々哂械奶厥庖庖錐2拍芨玫牧私庀嫖譬邢访婢咚嬖诘募壑怠?/SPAN>

推荐访问:湘西 造型艺术 物化 面具 原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