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2-10 10:08:53

摘要:160年前,《共产党宣言》举起了科学社会主义旗帜。160年后,中共十七大更高地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内在联系表现在四个方面:从无产阶级革命到人民民主专政,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到社会主义本质,消灭私有制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从自由人的联合体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联系;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6—0007—04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事实也正是如此。160年来,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在野党、被剿杀的党到执政党,这是历史的大变化;社会主义由低潮到高潮,又由高潮转入低谷,目前正从低谷中奋起,然后再走向新的高潮,这是历史的大发展。从历史长河看,共产党搞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必须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是从毛泽东开始的。

一、从无产阶级革命到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是最早接触和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人。《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是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原理的经典阐述。

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有人生搬硬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本”,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和我们党把马克思无产阶级革命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全国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的课题提上了日程。毛泽东把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与当时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的思想。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是相同的,不同点在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了国家政权,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孤立了顽固派。这就是当时中国国情的最佳选择,体现了中国特色。我们党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完成了“一化三改造”任务。和平赎买了民族资产阶级。这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时,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一个重要目的是发展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他结合苏联的变化明确提出,对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引以为戒”。就是要走出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包括中国革命的内容。其实不然。如果没有革命胜利,就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一步根夺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们要永远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作用。

毛泽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探者。其基本思想包括:经济上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上加强党的领导,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和巩固人民政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上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和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毛泽东这些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与当时的苏联有很大不同,颇有中国特色。时至今日,在十七大报告中仍有不少地方继承了上述思想。尽管如此,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还是初步的曲折的,需要后人创新发展。

二、从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到科学发展

邓小平是毛泽东事业继承者,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者。他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学习了《宣言》,他在南巡谈话时讲:“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改革开放论”等一系列理论观点,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宣言》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因此,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后,就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根据这些科学原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是否有利于发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992年,他在南巡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2000年2月,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为我们党是代表龙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所以全党同志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是最终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这一观点后来成为“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江泽民还提出了“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

在三代领导人探索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新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他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完善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科学回答了“为何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引导我们将发展的资源、力量更加有机地集中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最大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宣言》论述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发展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体现了时代要求,又体现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归根结底要看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看它能否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为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虽比以往有了很大发展,但和发达国家比,还有不少差距,人均GDP还比较落后。我们要落实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更快地发

展中国的生产力,更全面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从消灭私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原理,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规律。资产阶级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占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化的生产力要求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宣言》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但是,能不能一下子消灭私有制?恩格斯在起草《宣言》第二稿时曾经明确指出:不能。只有未来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10多年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发展了这一观点,他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高瞻远瞩。社会主义国家的曲折发展及至西方国家“国有化”的艰难历程说明了这一点。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从“公社化”到“文化大革命”,我们把私有制消灭得差不多了,但生产力发展却十分缓慢。这就需要改革。改革是为了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既解放生产力,又发展生产力。正如江泽民所说,“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就体现在这里”。近30年的改革,我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制度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毛泽东时代,人均GDP由1949年的27,美元,发展到1978年的226美元。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9,7%的快速增长,2006年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跨入中等国家行列。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2006年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四位。中国人民总体上也过上了“基本小康”生活,并向着“全面小康”迅跑。实践证明,消灭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事。在其初级阶段,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与政策。

人民盼望富裕,盼望生产力发展,盼望党的政策稳定、前进。根据人民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实际基础上坚持、发展了《宣言》“消灭私有制”的基本思想,并将其与“两个决不会”历史地、具体地统一了起来。

四、从自由人的联合体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和谐的社会,一直是人类美好的追求。在古代,有中国孔子的“大同社会”和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等等。他们的和谐观影响着后人,甚至也影响着共产党人。

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论述到: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在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宣言》论述的共产主义是十分和谐的,它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也是从社会主义实践一开始就应推进的过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所限,还不可能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应朝着这一方向努力,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胡锦涛明确阐述了这一思想。这种思想是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实践发展的需要而与日俱增。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提了出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大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大会主题的一项重要内容提了出来,并作为重要问题进行专门论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与日俱增的最好说明,也是理论不断提升的最好见证。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也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十七大指出:建设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共产党宣言》问世160年。党的十七召开之后。我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之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对《宣言》的继承和发展。有人讲,《宣言》是马恩早年的著作,恩格斯晚年修正了早年的思想。这是歪曲事实的。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指出:“《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马克思在西方国家也获得“世纪伟人”称号。沿着《宣言》指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

责任编辑:苏伟

推荐访问:共产党宣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