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工作报告网!

新时期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

市场调研报告 时间:2022-03-28 10:08:57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笔者就新时期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谈几点思考意见。

一、把坚持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旗帜鲜明地宣传党的主张,及时如实地反映人民心声

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作为党的思想文化阵地,作为宣传、教育、动员人民的重要载体,任何时候都必须积极准确地宣传党的主张,传达党的声音,使党的主张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变为他们的自觉行动,鼓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与此同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闻宣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党的主张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新闻媒体宣传党的主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整体上反映人民心声的过程。当然,强调党的主张和人民心声的统一性,并不等于说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主张与所有人的愿望、意志绝对相符。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生活中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和具体需求更为复杂。由此,也就决定了新闻媒体在宣传党的主张与反映每个个人心声之间并不必然始终是同步的、一致的。

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有机统一起来,就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要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要更多地报道基层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更多地报道振奋人心的成就;要更多地报道群众中的典型和群众关心的问题,更多地反映群众的要求与呼声,更多地为干部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健康有益的信息;要更多提供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社会关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会控制机制、社会承受力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媒体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力求导向正确,民意通达。

当前,一是要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经验,坚持报道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突出发展这个主题,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二是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从多数群众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达到“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求共识”;三是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四是在文化娱乐新闻报道中,要坚决克服趋同化、媚俗化和炒作化的不良倾向;五是要积极稳妥地搞好舆论监督,弘扬正气,打击邪气,推动工作;六是要用世界眼光研究世界、报道世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积极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

要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协调各阶层的利益,很重要的是必须有通畅的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而能够作为公众议题、保障民众表达权并在宏观意义上构成政府与民众无阻碍交流的最便捷通道,是新闻传媒。新闻媒体一要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件,使人民群众及时获取与自己利益有关或感兴趣的信息。实行信息公开,这是正确的社会舆论形成和传媒公共领域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保证;二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表达意见和呼声的渠道和空间,在媒体上对公共事务开展交流、沟通和讨论,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当前,要特别重视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三是要警惕商业主义对传媒公共领域的侵蚀和消解,坚持媒介为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共理性和社会公共信心的服务导向,采取适当的扶持和政策倾斜,开发和发展一些针对弱势群体和农民阶层的新闻传媒,实现新闻传媒对社会的全面覆盖;四是要坚持新闻报道的理性、人文性和建设性。尤其是在着眼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要有全局眼光,辩证地、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

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坚持内宣外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随着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当中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问题国内化与国内问题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采集信息、摄取信息、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传播方式的变革,使得舆论更加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突发性,一旦处理不好,就会迅速出现负面舆论,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适应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把内宣与外宣统一起来,坚持内宣外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国内和国际舆论环境,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一方面,要善于搞好对内宣传。坚持“三贴近”原则,切实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学会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事件的有效引导,更好地发挥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善于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提高对外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正确把握对外宣传导向,讲求对外宣传策略和技巧,善于用事实、数据和实例说话。要加强与外国主流媒体的联系与互动,努力扩大我国对外新闻报道在全球范围的覆盖面,使我们的新闻报道更多地占领国际舆论阵地,并在引导国际舆论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坚持文化自觉,积极发挥以“和合”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挖掘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以中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去完善世界文化,使华夏文化的合理成分服务于人类的共生、进步和繁荣,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传播优势,制定互联网发展战略,发展中国数字图书馆,传播中华文明。

四、强化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意识,提升对媒体议程的设置能力

新闻传媒作为一种软力量,在全球传播时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甚至是战争中的重要手段。西方国家凭借其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垄断地位,正在推行着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甚至赤裸裸地利用传播手段来干涉他国内政,歪曲他国的形象,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国家利益。以中国为例,中国今天的国际形象基本上是由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媒体来塑造的。在西方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主要有中国“阴谋论”、“威胁论”、“崩溃论”等等。前不久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发生的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大搞歪曲和失实报道,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激愤和抗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自发地关注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种更加强烈的媒介主权意识,开始在中国民众中形成。因此,当前我们在新闻宣传中必须强化“中国主体意识”,要注意运用中国自己的理论和逻辑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必须提升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不断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要坚持以我为主,向世界报道展示一个更加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中国形象,展示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与深刻变革但仍是发展中国家的真实中国形象,展示一个在国际事务中秉持公道、主持正义的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当然,一国的国际话语权是与该国的综合实力密切相联的,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掌握着更多的话语权。要切实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就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增强综合国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良性互动。

当前,新闻媒体要切实提升对媒体议程的设置能力。议程设置是媒体的重要职能。媒体设置议程之后,舆论势必围绕这个议程展开和发展。在西方传媒垄断的国际传播领域,西方媒体设置的议程,往往成为了国际政治的重要话题。西方媒体恰恰是依靠严格的主题设计和对不同主题设计的不同报道方式来实现其政治目的。例如,近几年,西方一些国家围绕中国盗窃美国军事机密、谋求亚洲地区的“霸权”、对美实施贸易战、践踏人权、迫害宗教与信仰自由等话题进行精心设计展开报道的。根据这些主题设计而在西方媒体上出现的中国国际形象,是被严重歪曲和“妖魔化”的,误导世界公共舆论,损害了中国在西方各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损害了中国的国际战略地位。因此,从国家舆论安全角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对国际媒体的议程有监控能力,随时了解国际媒体正在报道什么,讨论什么,炒作什么,这些会对本国舆论安全造成何种伤害。另一面,扭转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我们需要对西方媒体关于中国“妖魔化”主题的设计有充分的认识,从而设计出自己的话题,并引导国际媒体围绕我们所设计的话题对我国进行公正的报道,树立起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

(作者单位:赵英臣,男,法学博士,编辑,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孙泓炜,男,山东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推荐访问:宣传工作 新时期 几点思考 做好 新闻

热门文章